来源:昭通日报
2025-03-31 09:00◆记者陈忠华闵光景
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等不同,抓产业转型升级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突出自身特色。云南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强做优做大资源型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到云南考察。当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云南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昭通市紧扣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围绕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精准发力,全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产业、绿色硅铝产业、磷化工及新材料产业、现代服务业“五个千亿元级产业”,这正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引擎”。近年来,昭通市认真贯彻省委一体推进“三大经济”的部署,秉持以资源换产业、园区聚产业、实体强产业的理念。旗滨光伏、新安化工、合盛硅业三大项目已建成投产;友升铝合金、中铝大扁锭等重大项目正加快建设步伐;华润煤矸石发电项目获得核准;镇雄磷矿“探转采”工作顺利推进,大关铝土矿探矿权成功挂牌出让。2024年,昭通已完成工业总产值1171.21亿元,同比增长18%。
工业也是昭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与难点所在。昭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我们将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切实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助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打造昭阳经开区千亿元级园区和水富经开区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园,同步推进镇雄磷化工园区等园区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工业经济主战场、转型升级主阵地以及招商引资核心平台。”
青山耸峙,大坝巍然,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峡谷中是白鹤滩水电站的双曲拱坝,上游的一潭深水被群山环抱。2021年6月28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准点投产发电,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希望白鹤滩水电站全体建设者和各相关方要统筹做好白鹤滩水电站后续建设工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积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给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的贺信,激励着昭通人民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方面奋勇前行。
曾经植被稀疏的10余座山头,如今已铺满灰黑色的光伏板,与周边的松林相互映衬。仲春时节,记者来到巧家县马树镇小米地村尖山村民小组海拔3088米的山顶,烈日高悬、山风呼啸,强风几乎让人站立不稳。2024年6月28日,三峡集团云南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巧家县新房子1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标志着巧家县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该项目预计2025年可向电网输送绿色电能约1.6亿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约4.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2.6万吨。
白鹤舞金沙,绿电送万家。截至2025年2月底,白鹤滩水电站累计发电量已达1819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超54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1.4亿余吨。在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大水电站以及近年来大力发展的光伏、风能电厂的助力下,昭通电力装机规模达2455万千瓦,位居全省首位。
绿色电能为昭通工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25年,昭通市委提出深入推进农业强市、能源强市、交通强市、生态强市、教育强市“五大强市”建设目标,为昭通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新方向。
昭通市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能源强市’建设的部署,加快完善新能源体系,重点抓好能源项目推进、煤炭产能释放、市场主体培育、产业链条延伸以及安全生产保障拓展等工作,力争在2025年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发电量达930亿度以上,绿色能源产业产值达450亿元以上。”
今年,昭通市委、市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持续加力,坚定不移壮大资源经济,加速现代工业发展。重点工作包括加快华润煤矸石发电项目建设,启动14个新能源项目,新增电力装机200万千瓦以上;推进烟厂技改、煤矿升级改造;开发硅铝磷资源;支持旗滨光伏、新安化工、合盛硅业等项目稳定生产运营,建成友升铝合金、中铝大扁锭、杜氏凤彝硅、旭合科技等重大项目,启动云天化和中晟两个“10万吨”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让“新三样”成为工业发展新支撑。
云南友升铝业有限公司汽车轻量化及高性能合金项目依托云南云铝海鑫铝业有限公司70万吨绿色铝生产线和中铝绿材40万吨铝合金扁锭项目,新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线。该项目采用铝水直接加工工艺,生产保险杠、门槛梁、副车架、电池组托盘、减震器等新能源汽车车身零部件,为国内外多家知名汽车品牌供货,为昭通市铝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供重要支撑。项目采取建设与投产同步推进模式,第一条挤压生产线于2025年3月21日投入试生产,第二条挤压生产线计划于2025年5月底建成投产,预计2025年年底全面建成投产。
据云南友升铝业有限公司相关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将形成年产10万吨汽车轻量化高性能合金材料及副车架26.7万件的生产能力,可创造600—700个就业岗位,预计实现年产值约25亿元,净利润5亿元,税收1.59亿元左右。项目不仅能推动传统燃油车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续航性能升级,还将填补云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空白,成为中西部产业协作的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