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阅读昭通·专题 | 昭通市推动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石榴花开满园香 幸福生活一家人

 2025-03-30 20:06  来源:昭通新闻网

发展为了人民,不是为了一部分人民,而是为了全体人民,一个人不能少、一个民族不能落下。近年来,昭通市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以“大建设”促“大发展”,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加快各民族共同发展步伐,真正实现“石榴花开满园香”。

脱贫攻坚大决战 换来幸福生活新起点

2024年隆冬时节,外出务工群众陆续返乡,街上过年的氛围渐浓。在大关县靖安新区,朱言光一家5口人和岳父岳母围坐在火炉边吃零食。朱言光老家在大关县玉碗镇火地村,这是一个地处高寒山区的苗族村寨。“我一直都想离开那个地方。火地村的生活太艰苦了。”朱言光说道。如今,朱言光夫妻俩和3个孩子搬进靖安新区已有5年了。“以前,老大、老二读小学时,每天要走10多公里山路;如今,老三在靖安新区读书,从家到学校步行仅需10分钟!”朱言光激动地说。

朱言光的生活是火地村群众生活现状的一个缩影。火地村共有197户农户搬迁到靖安新区。朱言光打了几个电话给老邻居,大家纷纷称赞搬入新区后的幸福生活。

2015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昭通考察时指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此后6年,昭通市各级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历史挑战、最大的发展机遇,经过2000多个日夜的攻坚冲刺,高质量交出了脱贫攻坚的“昭通答卷”。2020年11月14日,昭通最后一个贫困县——镇雄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也意味着,全市185.0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彻底解决了困扰昭通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其中,23.3万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44个贫困民族村全部出列,3.6万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彻底搬出大山、告别贫困,各族群众携手迈进全面小康社会。

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切实巩固脱贫成效

漫步在彝良县洛泽河镇龙潭社区的大苗寨自然村,云雾缭绕,炊烟袅袅,真是名副其实的“云中苗寨”。在苗寨的咖啡屋,22岁的苗族姑娘王运兰正一边打扫卫生,一边哼着小调。2023年元宵节,王运兰正式成为咖啡屋的一名服务员。此前,她在福建一家制衣厂打工,2023年回乡过春节时,她惊奇地发现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门前泥泞的小路铺上了青砖,路边的青草地种上了太阳花。她带着孩子在村里逛了一圈,被眼前的各种美好景象所震撼。叔叔家的猪圈也被改造成了咖啡屋,经营咖啡、奶茶等饮品。她鼓起勇气询问这里还需不需要人手。几天后,她通过面试顺利入职。王运兰成为“云中苗寨”咖啡屋的一名服务员的同时,云中咖啡屋、山居民宿等新业态运营也渐入佳境。村民们盘活闲置资源,将空置房屋改造成山居民宿、农家菜馆和百货超市,吸引20余名年轻人返乡就业。2023年,“云中苗寨”实现营业收入230万元,实现了农民自主经营有收入、合作经营有分成、就近就业有工资、全体村民有分红的目标。

近年来,昭通市切实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强化产业和就业“两个支撑”,加快构建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现代服务业“5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统筹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2014年至2023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从14257元增至33543元,年均增长8.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0元、6497元增至35949元、14509元,年均分别增长6.7%、9.3%。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

来到鲁甸县桃源回族乡的箐门村尤家湾乡村振兴先导工程示范点,游客们正在景点“在水一方”听音乐、喝茶、就餐、聊天。另一处景点“竹园山庄”为烧烤区,餐饮部负责人马倩说:“每到节假日,烧烤桌位早早就被预订一空。”尤家湾居住着108户368名回族村民。近年来,鲁甸县通过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群策群力推进尤家湾建设。群众主动拆除老旧危房、圈舍等附属设施32户57间2736平方米,完成房屋改造提升43户18060平方米,改造庭院1240平方米,实现基础设施与人居环境同步升级。桃源乡在尤家湾周边建成了10000亩稻田基地、5000亩香葱基地、5000亩大樱桃基地,优化了产业布局,增加了就业岗位。现在的尤家湾,庭院经济蓬勃兴起,糯米粑粑、丝窝糖、牛干巴、小肉串等美食深受游客喜爱,带动11户村民自营餐馆、小吃店、超市等,带动9户村民发展民宿,带火了果蔬采摘、儿童乐园、亲子农场、露营、垂钓等经营业态,丰富了游客的体验。2024年,尤家湾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实现综合旅游带动经营收入300万元以上。

近年来,昭通整合农业、交通、扶贫等各类项目资金14.68亿元,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项目354个,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个、示范乡镇31个、示范村(社区)321个。整合其他各类项目资金6.8亿元,实施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47个,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突出民生保障 群众获得感全面增强

2024年10月下旬,昭通“昭阳红”苹果开园上市仪式在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的10万亩高标准苹果种植示范园举行。当天,16辆卡车满载200吨“昭阳红”苹果运往全国各地。活动期间,170多家经销商达成苹果销售合作协议,订单金额约5亿元。该示范园于2018年建成,配备了每小时可分选20吨苹果的智能分选线和库容达4万吨的苹果储存气调库,形成集种植、采收、储存、分选、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苹果产业链。

近年来,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以科技为引领,加快带动当地群众发展苹果产业,通过实施土地流转、进入果园务工、承接种植托管、发展养蜂产业等带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基地每年吸纳群众务工5000余人次,支付群众各类收入9000余万元,利益联结进一步紧密。“昭阳红”苹果变成了昭阳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的“致富果”。

昭通市以苹果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力就业增收的做法,反映出昭通切实提供民生保障助农增收的成效。近年来,昭通市突出做好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重点民生事业,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加快补齐社会事业发展短板。深入实施“教育兴昭”战略,11个县(市、区)整体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验收,省一级高中实现全覆盖,巩固率逐年提升。建成云南省滇东北中心医院,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部达到“基本医疗有保障”要求,县域内住院率达90%以上,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医保、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率稳步提升,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各民族获得感、幸福感全面增强。

护好绿水青山 挣得金山银山

走进威信县水田镇湾子苗寨,清澈的苦猪河奔流不息,一道道飞瀑从崖壁上跌落,苍翠的山峦将苗寨揽入怀中。寨子中央,千年紫薇“神树”仪态万千、绰约多姿,护佑着这里的生灵。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湾子苗寨的独特魅力和民俗文化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旅游。在镇雄县果珠彝族乡高坡村纳支寨,寨子里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房,这里鱼肥水美,鸭嘴鱼、中华鲟、鲢鱼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竹林下,跑山鸡悠闲地啄食。纳支寨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村民出资出力、投工投劳,无偿拿出土地,整合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观光旅游业。全寨83户336人入股集体经济,由于产业发展顺利,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

近年来,昭通市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4%,393条大小河流保持“一江清水出昭通”。2023年,昭通水环境质量位列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11位。

团结奋进、携手前行。昭通市635万各族群众同心同向,走出了一条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昭通路径。


记者:刘建忠
一审:苏   燕    一校:刘建忠   二审:马   丽
二校:沈艳琼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马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马丽
标签 >> 文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