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阅读昭通·视界 | 下排街,执烟火秉热爱燃灯前行

 2025-03-30 19:56  来源:昭通新闻网


时间是一把根据不同历史经纬设定的变幻魔尺,将过去、现在、未来放在不同的历史时段进行测量,得出的尺度是时代的经度与纬度,而精神属性的向度,更是一种心之所向的岁月愿望。昭通古城下排街作为古城的另一条街,在开启边疆鸿蒙的昭通,接受时间的浣洗后,呈现“昭明通达”的美好愿景。

下排街,这条位于昭通城北的老街,不仅见证了昭通历史的变迁,也沉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它是古城的商业中心,更是昭通历史与文化的缩影。

(一)

“排街”一词源于古代城市的街道布局。在昭通古城中,下排街因其位于古城北部,地势较低,故得名“下排街”,其形成与昭通的地理位置和商贸活动密切相关,是昭通通道文化的重要节点,不断延展的具象化街巷定义,托举着这条老街,使其在岁月的长河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乌蒙山脉的褶皱深处,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蜿蜒向南。数百年来,马蹄声、驼铃声、叫卖声、读书声在石板缝隙间生长又消散,如今只剩下苔痕斑驳的石板,依旧沉默地记录着光阴的故事。下排街,这条昭通古城的中轴线,在茶马古道的驼铃声中醒来,在抗战烽火里淬炼,在现代化浪潮中坚守。每一块石板都是历史的活字,每一道门楣都是文化的密码,当晨雾漫过老街屋檐的翘角,整条街道就像一幅缓缓展开的时空卷轴。

昭通古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这里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随着历史的推移,昭通逐渐发展成为滇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唐代时期,昭通成为南诏国的一部分,进一步促进了其繁荣。明清时期,昭通古城进一步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商业活动日益活跃。

昭通的历史是连通中原、承接边疆文化的重要节点。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昭通府志中,“商贾云集,市声如沸”是对下排街最早的记载。

马蹄声声、人声鼎沸的茶马古道到达昭通城后,沉浸在历史的辉煌中,随着出滇入川通黔道路的不断拓展与完善,昭通逐渐融入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并逐步实现与中原文化的欢快脉动。

下排街是一条长数丈的街道,自建城之初就是滇东北最重要的商贸枢纽。驮着普洱茶的马帮从普洱出发,跋山涉水,汇聚在下排街的骡马市。成百上千的骡马挤在石板路上,驼铃声能响彻整个昭通坝子。

马帮文化在下排街留下了独特的建筑密码。多年来,街道两侧的商铺均为“前店后仓”的格局,3米高的石砌台基是防潮的智慧,门框上方的拴马石至今保留着绳索摩擦后的凹痕,最具特色的当数“天井马厩”。

(二)

多年以前,下排街街口的那个算命先生起身离开了这里,回到乡下的一亩三分地。在命运的街口,他算过很多人的命,有人问事业前途,有人问爱情婚姻,有人寻求富贵通达,有人问生老病死,但是很少有人问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否心里藏着敬畏和法则。作为某种精神的寄托,算命之人帮人算命,却没有算到自己的命运齿轮需要添加一点时代的润滑剂,启动自己认知的时代转向,将善良的愿望付诸具体的行动上。心里的善念也许一闪而过,之后就起身奔赴生活的远方,在世俗里辗转腾挪后,回到命运为自己打好的结里,日复一日地试图找寻过往的得与失,在悲喜交加的情结里,为自己左冲右突找一个出口。

1940年,某地质考察队途经下排街,在日记中写道:“街市虽狭,然书肆林立,翰墨飘香,实边陲文化奇观。”在那段烽火漫天的岁月里,昭通这些老旧的建筑在战火中完成了功能性嬗变。始建于明代的戏台,曾经挂上了“抗日救亡宣传站”的匾额;清代考棚改建的战时图书馆,收藏着从沿海抢运来的典籍;传统四合院的雕花门板被卸下,成为运送军需的临时担架……这些古建筑的功能转换,创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范式。

40年前,江湖人称“马扯”的男子,从下排街的一个巷子走出,身后跟着一群不谙世事的少年,他们在昭通城里闯荡,用拳头捍卫自己心里那点可笑的尊严,用所谓的义气换取别人的认可。后来,这条街上有人不断走出,有人又不断走回,有人沉沦,有人发达,更多的人还是选择回归,用汗水找寻生活的本味。

命运的齿轮在每个人出发、返回的时候,就悄然转动。时光兜兜转转,在他们身上刻下的岁月年轮,逐渐在这一拨人进入暮年后清晰——他们留恋时光赠予的宽容,也后悔年少轻狂的骄纵,守着一方天地在往事里找寻岁月的荣光,抑或探寻记忆之河的流向。

当人们走过时,下排街不动声色地默默打量每个人,一天天平整的道路,一天天长高的房屋,记录下他们的面孔,录制着街道的众生相。

(三)

下排街在昭通古城的时光缝隙中,保存着一条街道的部分记忆。多年前的一份昭通文化遗产普查表明,下排街137处明清建筑中,有73%存在结构性损伤,21处重点文物常年被商铺遮挡。

文化交融的印记镌刻在建筑细节中——工匠雕刻的云纹雀、万字格窗棂相映成趣,白照壁上的山水画旁题写着象形文字。光绪年间的商行,门楣上还留有宗教的印迹。

乌蒙山海拔1900米的云线之上,净心禅院的晨钟从未停歇。走在老街上,禅院里的晨钟暮鼓将古城的人唤醒,这座滇东北最古老的寺院,用北斗七星布局的建筑群丈量天地,古刹将时空折叠成永恒的当下。

第三代住持果明禅师,带我们在寺院里转悠,天上云卷云舒,地上众生安然,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情境让人心境开阔。禅院的大雄宝殿浮雕,将农耕时间嵌入佛教空间,庭院的瓷砖将雨滴转为梵音,镂空的花窗使穿堂风吟诵真言。

(四)

时光之渡的境由心生和时间长河的万物生长,写满了下排街的每一个巷道、每一幢建筑及每个人的心中,有人沐手上香,有人虔诚观瞻,有人轻轻走过,万千镜像的背后,是烟火人生映照百姓生活的热烈。

据传,清末下排街上有一商人,人称“李三爷”,他是下排街著名的茶商,通过茶马古道将昭通的茶叶运往西藏,成为当地商界的传奇人物,发达之后,走出昭通,从此街坊四邻再也没有见过他。也许,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其人其名消散在风中。

从风中走散的人,很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位先生在下排街创办了一所新式学堂,推动了昭通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在很多人的回忆中,这所学堂可能就在现在的某幢大院里。在历史的重要时刻,下排街人也是急公好义的,更是有家国情怀的,当抗日战争烽烟四起,这条老街上的许多商家曾经积极捐款捐物支持抗战,也有男儿投军抗战。

下排街上,有很多与净或静理念相契合的产业。段国禹每天早上起床后,喜欢去清官亭公园走上几圈,然后慢条斯理地打开店门,开启一天的生活。作为土生土长的下排街人,58岁的段国禹经常从街这头走到街那头,往返多次后,默默地在自己的素食店前漫步。他对下排街上的风云人物不愿过多提及,只是委婉地说,曾经的风云人物早已消散,那些是非与恩怨早已化开,街上那些奔跑的少年,早已隐身在老街一隅,岁月从背后抽走他们风光的风衣,抛来生活的重担,他们只有奔跑,才能换取一日三餐,换来子孙的安康。

对于下排街的来历,段国禹从父辈、祖辈那里听来许多——下排街最早的街名为“九街”,至于是不是昭通古城的“第九街区”,他却直言闻之不详。后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这条街改名为“红星街”。再后来,街区命名时,又还原为“下排街”。

提及往事,段国禹说,在祖父辈时,家中曾经是昭通最早制作饵块的大作坊。小时候,他曾经跟着祖父和父母一起制作饵块。在烧得旺盛的炭火上,先用一个大甑子蒸熟米饭,然后把米饭倒进一个巨大的碓窝里,用一个巨大的木槌反复捶打,直到米饭变成制作饵块的半成品。再经过几道繁琐的工序,一个个饵块才被压制出来。后来,家里放弃了这门手艺,在街上起房盖屋,他也在这里娶妻生子,一家人在街上经营着一家素食馆,每天都有回头客光顾,尤其是每月的初一、十五,一家人忙得团团转。“未来会更好的!”生活的苦乐他不在乎,在乎的是未来。

暮色四起,晚风掠过下排街房屋檐角的铜铃,发出岁月的清响。这条承载着文明记忆的街道,正在将历史转化为面向未来的生命力,整条街道仿佛被注入琥珀般的光泽,将过去、现在与未来凝固成永恒的瞬间。


记者:唐龙泉飞 杨 明 莫 娟 毛利涛 谭光吉 文/图
一审:杨   明    一校:唐龙泉飞   二审:马   丽
二校:沈艳琼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马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马丽
标签 >>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