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阅读昭通·经济 | 大关:打响“云药之乡”品牌推进富民兴乡

 2025-03-26 10:26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春分时节的大关县靖安镇碧海村寒意未消,大雾弥漫,风沙在山间肆虐,可丝毫没能阻挡村民们种植党参的热情。在党参种植基地里,村民们正在挖沟、施肥、点种、培土等,一派忙碌景象。

据悉,大关县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100万亩筇竹+50万亩黄柏’生态混交林建设,大力发展黄柏、天麻、当归、党参等中药材,把靖安打造成乌蒙山片区中药材集散地,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大关又一富民兴乡产业,打响大关‘云药之乡’品牌。”

夯实产业基础

厚植发展根基

大关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位于昭通市的腹心地带,下辖9镇1乡105个村(社区),县域面积达1897.08平方公里。这里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4.5℃,年日照时数1008小时,年降雨量990.6毫米,干湿季节分明,雨热同期,森林覆盖率高达45.8%。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堪称中药材生长的“天然温室”。全县拥有38.7万亩可利用林地(黄柏、天麻等林下中药材的理想种植地)、6.5万亩可利用园地(适宜套种或间作白芨、黄精等中药材)、16万亩一般耕地(适合轮作或间作党参、当归等粮药)。

大关县中药材种植历史底蕴深厚。2014年9月,凭借出色的黄柏和厚朴种植成果,经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大关县被正式认定为云南省“云药之乡”。经过长期的精心培育与发展,中药材种植已在大关县9镇1乡全面铺开,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产业格局,惠及广大百姓。2024年,大关县中药材种植规模达22.12万亩,投产6.8万亩,产量突破3000余吨,综合产值达5.25亿元。其中,黄柏种植面积达12.5万亩,投产2万亩,产值0.95亿元,全县10个乡镇均有种植;天麻种植面积达1.12万亩,投产0.35万亩,产值2.8亿元,广泛分布于10个乡镇;党参种植面积达0.25万亩,产值0.5亿元,主产于靖安镇松杉村和碧海村;厚朴、杜仲及其他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45万亩,产值1亿余元。

目前,大关县有中药材经营主体495个,其中骨干经营主体55个,包括25个集散点、8个加工点、22个销售点。成功培育出市级中药材龙头企业4家、县级龙头企业2家。构建起木杆皮类药材集散中心、靖安根类药材集散中心,以及其他23个大小集散点、8个加工点、22个销售点。年中药材集散量超过4000吨,产值5亿元以上,产品畅销安徽、四川、甘肃及昆明等地。县内4家合作社、42个家庭农场通过紧密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6800户农户参与发展中药材产业,产业根基愈发稳固。

与此同时,大关县积极推进绿色有机生产,品牌建设初见成效。截至目前,已建立2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分别是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益康百草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绿南村、西南林业大学-大关县中药材产业开发协会-漂坝村,还打造了1个1500亩的云南省“绿色食品牌”中药材产业基地(云南益康百草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绿南村)。

谋篇布局绘蓝图

点燃富民兴乡引擎

基于坚实的产业基础,大关县精心擘画了宏伟的产业发展蓝图。大关县结合自身实际,优化中药材种植结构,进一步明确了重点品种与特色品种,将黄柏、天麻、云当归列为重点发展品种,把党参、滇黄精、白芨作为特色品种。围绕这些品种,稳步扩大种植规模,今年计划把黄柏种植面积从12.5万亩扩充至20万亩,天麻从1.12万亩增加到1.2万亩,党参从0.25万亩拓展到0.5万亩,云当归扩大到0.5万亩,黄精和白芨各扩大到500亩。同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年度统筹规划,协同建设5个中药材良种(苗)繁育基地、2个GAP种植基地、5个初加工点,努力实现中药材种植规模达24.2万亩的目标;依据省、市相关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乌蒙山片区中药材集散基地建设。

碧海村村民丁国对2024年种植了30多亩党参,收益远超预期,今年便注册了公司,他对党参发展前景非常有信心。“我今年种了500亩党参和100亩蔬菜,现在党参种植已经结束。党参是与甘肃老板合作种植的,不愁销路。”丁国对笑着说道。

据了解,几年前,碧海村尝到了中药材种植的甜头,有很多村民跟着公司小面积种植,每到种植、除草、采收时节,村民们便纷纷涌入基地,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增加收入。

“我在家带孙子,每个月来基地里干20多天活,每月能挣2000多元钱,老板还早接晚送,下班就能拿到当天的工资。”村民胡大彩满脸笑意,她对这份在家门口的工作十分满意。

对标省市规划

精准施策促发展

为推动全县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大关县推出四大保障举措。强化组织领导,县、乡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部门资源。加大扶持力度,整合涉农资金,确保县财政资金精准投放。健全监管机制,严厉打击违规用药行为,以龙头企业为试点构建流通追溯体系。严格督查考核,对工作推进不力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压实主体责任。

同时,积极落实五大重点工作。一是完善“四有”产业支撑体系,健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产业科技推广体系,与科研单位合作,打造示范推广基地。二是完善“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市场机制,政府与企业共建营销网络,延伸产业链,开展品牌建设。三是加强项目支持,争取建成“中国黄柏之乡”,将大关天麻“两菌”和黄柏纳入“云药之乡”提质增效重点项目。四是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依托中药材资源优势与地域文化底蕴,打造康养体验区,开发旅游线路。五是构建质量监管体系,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加大检测与监管力度,完善溯源体系。

靖安镇松杉村是党参等中药材种植核心区,今年大力扩大党参等中药材种植面积,着力带动更多群众增收。“松杉村今年种植中药材4200亩,其中党参3500亩、大黄550亩及其他中药材150亩,可稳定解决本村500余人就业,还能通过季节性用工带动靖安新区搬迁群众实现6000人次灵活就业。”松杉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赵声理介绍道。

如今,大关县正抢抓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黄金机遇,在打响“云药之乡”品牌的征程中阔步前行,全力以赴打造富民兴乡的强劲新引擎,一幅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美好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通讯员:陈绍金  彭明星 文/图
一审:陈忠华   一校:陈绍金   二审:田朝艳
二校:马   鹏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马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马丽
标签 >> 产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