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银发先锋映余晖 大寨基层治理添温度

 2025-03-25 09:48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乌蒙山深处的巧家县大寨镇,有一支平均年龄达70岁的服务队——大寨镇老龄委志愿服务队,他们以“离岗不离党”的赤诚和“退休不褪色”的担当,在基层治理的沃土上发挥余热。从1991年成立党支部至今,大寨镇老龄委先后获得昭通市离退休干部“正能量活动示范点”“乌蒙银发之家”等荣誉,大寨镇老龄委党支部原书记胡有才获评云南省“最美银发志愿者”。这群“银发先锋”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初心温暖民心,在基层治理的答卷上写下“老有所为”的生动注脚。

‌“党建红”引领“银发心”,初心如磐薪火传‌

农历的每月初二,这是大寨镇老龄委党支部雷打不动的学习日。这支由镇政府、学校、企业退休党员组成的队伍,将“终身学习”的理念刻进了骨子里,支委会提前3天“备课”,新媒体学习包实行“云端”共享,对行动困难的老党员开展“送学上门”服务,为流动党员提供“远程补课”服务。

“红色基因要代代传!”胡有才带领党支部创新“银青结对”模式。在镇中心小学的思政课堂上,大寨镇老龄委志愿服务队的老党员为孩子们讲述大寨发展史、剿匪斗争史;在移民新村的院坝里,老党员用方言土话解读惠民政策;在青年干部座谈会上,老干部倾心传授“调解三十六计”。近年来,这支银发队伍开展宣讲160余场,覆盖群众超15万人次,让党的声音如金沙江水般浸润人心。

“经验值”转化为“治理力”,银龄智库解难题‌

大寨集镇修建过程中,5名老党员组成“老将协调组”,白天拿着账本逐户调解,晚上在老年活动室开“板凳议事会”,用“一碗茶水解心结,两把瓜子话家常”的土办法,解开了群众的心结,化解了积压的矛盾。这支“行走的智囊团”将数十年的基层经验凝练成“三本账工作法”,算清政策账、亲情账、未来账,在白鹤滩水电站移民搬迁、农民工欠薪维权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民情台账”写满了为民情怀。

他们的智慧化作文化细雨。大寨镇老龄委志愿服务队组织喜爱文艺的老党员、老干部成立俏夕阳文艺队,该文艺队自编的花灯戏《民法典点亮新生活》,将法律条文唱进群众心坎;自编自演的情景剧《婆婆也是妈》倡导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一位儿媳看了节目后受到教育,立即把年迈的公婆从低矮的土房子里接到了自己的楼房里住。俏夕阳文艺队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地方文艺生活”为建队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银发志愿服务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导花灯、小品和舞蹈,引导群众积极向上、健康生活。据不完全统计,大寨镇老龄委志愿服务队年均化解矛盾纠纷30余起、开展文艺宣教10余场,真正焕发了“银发”新活力。

‌“夕阳红”温暖“万家灯”,银晖照映民生暖‌

“有难事就找‘红马甲’!”在大寨镇,大寨镇老龄委志愿服务队队员身穿的红色马甲是信任的象征。胡有才等银发志愿者在白鹤滩水电站大寨移民搬迁工作中,成功调解了一起子女对资产划分存在争议引发的矛盾纠纷。他们还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广播宣传和开展表彰敬老好儿女活动等方式,倡导良好家风,保障好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这支队伍用“1+13”(1个党支部+13个社区老年协会)联动机制织就民生保障网,累计为老年人化解矛盾200余起,为群众排忧解难1000余次。

这群行走的红色教科书,躬身力行,发挥余热,用脚步丈量着乌蒙山乡的每一寸热土,在调解纠纷的院落里镌刻为民初心,在送戏下乡的山路上播撒文明星火。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了“银发先锋助力基层治理”的新范式——既有白发宣讲团将党的理论化作俚语乡音,又有“和事佬”调解队把矛盾化解在炊烟升起处,还有俏夕阳文艺队以百余场文艺巡演让孝亲文化浸润千家万户,让巧家的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通讯员:宋国兴

一审:杨超烨  一校:宋国兴    二审:聂学虎

二校:马    鹏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杨超烨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杨超烨
标签 >> 基层治理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