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阅读昭通·视界丨街巷志㉟馋嘴街,味觉上的那抹江湖烟火

 2025-03-24 21:46  来源:昭通新闻网

初春的风拂过乌蒙大地,唤醒了沉睡的古城。

昭通古城的老街巷,就像城市的掌纹,一墙一瓦间镌刻着城市的演变、文 化的脉络、岁月的诗行。作为昭通古城唯一一条拥有两个街名的街巷, 馋嘴街(崇义街)是昭通历史文化和美食特色的缩影。

清凉解渴的木瓜凉粉。

(一)

了解一座城市,从行走开始,而地名则是打开城市记忆的钥匙,是“流动”的路标。

在昭通生活过的居民,几乎都知道“馋嘴街”并非官方命名,其正式名称是“崇义街”。然而,这一地名仅存在于地图与文献中,承载着崇德尚义的朴素而美好的寓意。之所以被称为“馋嘴街”,究其原因,与美食脱不了关系。馋嘴街的前身与昭通古城的发展密不可分。清末至民国时期,崇义街一带曾是铁匠铺、铜工坊的聚集地,后随时代变迁逐渐转型为商贸区。20世纪80年代,录像厅、舞厅兴起,夜生活带动了小吃摊经济发展。崇义街因毗邻陡街、人民电影院,成为夜间人流聚集地,最终演变为美食街。

夜幕降临,馋嘴街的灯火,伴着美食和诗情,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商贩们推着三轮车、架起小火炉,售卖煮花生、烤洋芋、小肉串等小吃,烟雾与香气交织成夜市的标志性画面。食客们在烧烤的烟雾与啤酒的酣畅间讨论街名,最终以“馋嘴”这一直击人心的词汇一锤定音,使其成为昭通人心中最具烟火气的代名词。

曾经的馋嘴街,是一条汇聚了各式昭通特色小吃的美食街,琳琅满目的小吃不断撩拨着食客的味蕾,让人应接不暇,什么都想尝一尝。特色小吃往往有着独特的魅力:它们深藏于街巷,门脸不大,可偏偏人流如织,即使站着等座位也心甘情愿。这些小吃是城市的烟火气,它们依靠市井舌尖的极致体验待客、留客,成为昭通人日常生活的生动注脚。

这样的景象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期,那是馋嘴街的“黄金时代”。

随着旧城改造,馋嘴街上的商店从昔日的木板房变为现代商铺,但夜市依然保留。摊贩从街心转移至门店,形成“门店+摊位”的混合经营模式,锅锅饭、罐罐米线等传统小吃与奶茶、冒菜等新潮饮食并存。然而,随着昭通城区的扩大,原来的馋嘴街逐渐成为以经营服饰等小商品为主的街区,而多数小吃则被挤到挑水巷、蚕豆街或其他街道临街的门店。

馋嘴街虽未被官方正式命名,但其品牌影响力仍在扩展。昭通城的东北部,出现了省耕水街、烧烤一条街、富强市集美食城;正北边,有远大美食城;南边,有凤凰美食城;西边则像许多大城市一样,美食街走进了商场……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馋嘴街不仅满足了食客的需求,还拓宽了美食的范畴。

如今,入夜后的馋嘴街,服装、手工艺品、儿童玩具摊穿插其中,叫卖声与霓虹灯交织,延续着“未被命名却永不落幕”的市井活力。虽不及“黄金时代”的盛况,但游客来这里走一走、转一转,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感触。

官方地图的缺席反而赋予了馋嘴街更自由的文化意义。

色香味俱全的锅锅饭。

(二)

没有“名分”并不等于没有这条街道,馋嘴街承载的是一代人的味觉记忆与生活哲学。

从辕门口顺着陡街往下走,快到连接西街的地下通道时,你便会被右手边那条热闹的巷子吸引。闲暇时光,带着一副“馋嘴”走进它,身心都会愉悦起来。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摊主的热情,感受到他们对食物的用心和热爱;你可以与其他游客交流,分享美食心得,一起探讨昭通美食的魅力。这里不仅是一处用舌尖品味的地方,更是一个用心灵感受的天地。

说到馋嘴街的美食,昭通人一定会想到锅锅饭。在这条街上,几乎没有人能拒绝锅锅饭。一家昭通锅锅饭的店铺夹杂在两家服饰店中间,初看有些突兀,久看却显得格外和谐,逛街累了、饿了,就在这里歇一下脚,吃上一锅热乎乎的饭菜,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很多本地人说,这家昭通锅锅饭算得上是一绝,“每次必点香肠火腿锅锅饭”。玉米、毛豆、火腿、香肠铺满锅面,绿的、黄的、红的,色彩明艳,让人很有食欲。香味扑鼻而来,直击味蕾,每一锅都是老昭通的味道。但也有人说:“不喜欢。”

30多年来,陈俊和陈英两姐妹一直经营着这家店铺。她们做的锅锅饭,让出生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从小吃到大,让定居于此的外乡人赞不绝口,也让来昭通旅游的过客纷纷打卡留念。

店内六七张座椅左右对齐,食客们熙熙攘攘地坐下、起立……

这边,一位父亲带着孩子,面前各放着一锅饭。一锅饭通常是一个成年男人一顿的饭量,对于大多数小孩、女性来说,吃不完是常有的事。孩子先吃完喜欢的菜品,再慢慢吃饭,吃到一半,就没了再吃的欲望。而父亲则多要了一些咸菜,饭吃完了,菜却还有许多。他转过头对孩子说:“现在,用我碗里的菜换你碗里的饭,如何?”孩子高兴地答应了,像一头小猪一样“吧嗒吧嗒”毫无顾忌地吃了起来。这是一种人生幸福,无声的父爱让时光变得温暖。

那边,一位女子吃锅锅饭的方式很有意思。先将表层的菜扒开,将米饭吃掉一半,再慢慢品尝菜的滋味。吃到最后,锅里还剩一两块肉,她惬意地用筷子夹起最后一块肉放进嘴巴里,回味无穷。而同一个时刻,她对面伙伴的碗里还剩下半锅饭。她说:“倘若一开始就吃菜,饭就会显得很难吃,先将难吃的吃了,才会越吃越开心。”这或许是一种人生境界:先吃够了苦,才晓得生活原本是甜的;若是好吃的吃多了,便会想要更好吃的,吃苦就变成了一种煎熬。

从小生活在馋嘴街的陈俊,说起家门口的这条街,全是对旧时光的怀念。

“听奶奶说,建城时,人们从鲁甸把砖一块一块地运进城,用来修建城门。”

“那时,对面这一排是济川门,斜对面是月中桂。”

“那时的馋嘴街热闹非凡,想吃什么都有,烧烤、酸辣饺面、米线、糖水鸡蛋、锅贴、包子、馒头、锅锅饭、汤圆……应有尽有。”

在陈俊的回忆中,那些旧时光仿佛近在眼前。

1993年,陈俊还在广东务工,看到当地的煲仔饭觉得很有意思。来年春天,她不再计划外出,趁着闲暇和就业空窗期,开始尝试制作昭通版本的煲仔饭。经过多次尝试,她慢慢掌握了技巧,开了当时昭通的第一家锅锅饭。陈俊清楚地记得,她和姐姐的锅锅饭店在1994年10月1日,那个普天同庆的日子正式开张。

2008年以前,陈俊家的老宅和馋嘴街上的其他房屋一样,都是瓦房。那时,在家门口烧一炉大大的炭火,火上摆放七八个小砂锅。每到午饭时间,食客渐渐多起来,两姐妹忙得不亦乐乎。2008年以后,旧城改造完成,街两边的房屋大多变成了二至三层的建筑,以青灰色为主调,环境虽然变好了,但街上的烟火气似乎不如从前浓郁了,街心更多的是服装店和饰品店。

“从年轻小女孩干到现在的老奶奶。”在看似轻松、风趣的言语间,不知隐藏着多少岁月的磨砺。岁月在陈俊身上沉淀出一种独特的气质,曾经的天真烂漫早已被内敛深沉所取代。她的眼神里透着一种看透世事的豁达,不再为琐事慌乱,面对生活的波澜,总能从容应对。

崇义街标识牌。

(三)

在馋嘴街,你不仅仅是在品尝美味,更是在感受一种文化的传承。

短短几百米长的街道,走完它却要花上半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从馋嘴街的一个街口向上延伸出去的,是十分有名的挑水巷。一段时期,在原来顺城街与崇义街中间的位置,有一口长方形石砌水池,全城的人都曾在这里挑水以维持生活。

这口水池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从地方县志了解到,它位于红旗旅社处。早年间,昭通城的水源来自城北的大龙洞,距昭通城10余公里。为了市民更方便用水,当时的昭通知府开利济河,辟中沟,引水至城,并在城西附近的红旗旅社处,凿土成渠,为利济池。后来,时任知县用条石镶砌,以资城中汲饮,面积600余平方米,人称下水塘(下堰塘)。馋嘴街在之前也曾被称为“水塘子”。

除了下水塘,昭通城里还有一个上水塘。据志书记载,在城北县府门前靠半边街一角,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因利济池难供汲饮,知府筠翮复建,俗称上水塘,面积略次于下水塘。

今天,这两个水塘都已不复存在,留给昭通城百姓的唯有三多塘,即清官亭的前身。

“者点水无多,一官已留清白去;此间尘不染,何人更踏软红来。”提到清官亭,就不得不说王禹甸。

王禹甸在昭通做了许多事,其中被老百姓最为夸赞的,是他到任恩安知县后,为了缓解昭通城饮水困难,与当地士绅和百姓共同商量,听取群众意见,在修建上水塘、下水塘的基础上,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又在城西北扩修了一个水塘。因该水塘及附属设施为大家共同商量所建,便以王禹甸“看多、做多、商量多也”的座右铭,将其命名为“三多塘”。三多塘建成不久,王禹甸便任满离开。3年后,昭通遭遇大旱,上水塘、下水塘完全干涸,好在有三多塘,解决了全城居民的生活用水难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老百姓十分怀念带领修建三多塘的王禹甸。

走在馋嘴街上,听着下水塘、三多塘的故事,时间仿佛再一次折叠。你会看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的王禹甸,正坐在案桌前苦思冥想地勾画着三多塘的图纸;会看到下水塘前,那群左手扶着扁担、右手提着空桶等待打水的挑水人,穿过馋嘴街、经过挑水巷,到达生活的远方;会看到馋嘴街形成之初,商贩的吆喝声,以及市井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

向年纪较长的居民打听,红旗旅社大概位于挑水巷街口11点钟方向的馋嘴街上。后来,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居民不再为吃水发愁,挑水的人少了,水池的功能也弱化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红旗旅社及周边已被陡街—馋嘴街商圈所取代,但挑水人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被昭通人代代传承,馋嘴街上那群自力更生、勤奋好学的百姓被昭通人代代效仿,清官亭里那些清正廉洁的故事被昭通人代代传颂。

华灯初上的夜市。

(四)

历史中的馋嘴街算得上是一个小江湖。既然是江湖,就有“名人”。

在馋嘴街上,大家最先想到的不是什么达官贵人,而是一位喝醉酒后常常从街头到街尾一直在“打拳”的市井老者。他口中那句“我的螳螂拳”,至今仍是大家茶余饭后的乐子。然而,直至死去,那位老者也没有正经地展示过他的螳螂拳,而是带着老酒的芬芳回归了泥土。对于他的孩子,馋嘴街上的居民无不竖起大拇指,那是大家在笑声中望尘莫及的赞叹。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馋嘴街上茶馆盛行。其中,“武林茶室”的顾客大多是昭通城里混迹江湖之人,他们有闲且有点小钱。上午,南门的人进了门,跟店家打声招呼,泡茶、喝茶,一群人天南海北地闲聊,一上午的时间就这样打发了。下午,北门的人进了门,同样的语气、同样的动作。一天里,南门的、北门的、西街的茶客从不相见,若真是见了面,必有一场恶战上演。

去茶馆喝茶的老顾客彼此熟识,他们慢慢地老去。他们的子女或是找到了体面的工作在城里扎下根,或是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唯这些老人,守着陈年旧事,消耗着人生剩余的时光。

此外,杨文星口中的“七彩不夜城”也是馋嘴街上小江湖的要害之地,而他家的杨记回民餐馆的味道,同样是昭通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说到昭通的武术高手、江湖名人,耿二金刚的名号在昭通老百姓心中是举足轻重的,他的故事更是在昭通这片土地上广为流传。

耿二金刚生性豪爽,喜欢喝酒,善吹一对鸳鸯铁笛,平时没事的时候经常去辕门口的一家酒楼饮酒赋诗。有一天,耿二金刚被街坊邀请去饭店吃饭。众人都知道他功夫了得,便想试探一番。他们让厨师把烹调好的一桌菜肴摆在饭店门槛处,三只脚凳在门槛里,一只脚凳在门槛外,进不能进,出不能出。众人请耿二金刚入席。耿二金刚见状,心知是众人有意刁难他。只见他微微一笑,俯下身去,左手托着门外的那只桌脚,右手轻点酒杯,说了句“诸位请”。说时迟,那时快,转瞬之间,那桌席已被端进堂屋,耿二金刚一个转身,已端坐在主位上,桌上的汤菜竟然没有一丁点儿洒出来。

这样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是真是假,无从印证,也无需印证。为人豪爽、行侠仗义、拔刀相助等词语诠释了耿二金刚这位名人的传奇人生。岁月带不走他那熟悉的姓名,而修复中的耿氏宅院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昭通这座充满历史的城市里,馋嘴街承载着城市的味道记忆。也许它看起来不够光鲜亮丽,却以其独特的市井气息,与繁华街区的车水马龙、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保持着某种默契。春天悄悄爬过屋檐,最后在巷子的某个角落生根发芽……


记者:唐龙泉飞   杨明   莫娟   谭光吉   毛利涛 文\图
一审:郭   倩     一校:唐龙泉飞     二审:聂学虎
二校:马   鹏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郭倩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郭倩
标签 >> 阅读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