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大村村的“人文经济学”

 2025-03-14 14:31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阳区旧圃镇大村村这个地名,我以前听说过多次,印象中,那里出产的腌菜非常出名。最令人惊讶的,是大村人制作腌菜时,竟然是在地里挖一个大土坑,便可腌制数百乃至上千斤,这让我有些疑惑。腌制酸菜,我隐约是知道的,是在坛子里,最多也不过数十斤。把菜腌制到地里,这是什么操作?

不久前,我参加了一次采风活动,有幸到了大村村。没想到,大村村离昭通城这么近,往昭通城区西郊走,不过十二三公里光景,车程不到20分钟。

弯腰树

大村村平坦子有棵弯腰树,是一处颇为奇妙的景观。

一棵主干盘虬、枝叶婆娑的古树,在初秋的骄阳下,脱俗不羁,傲然挺立,匝地浓荫,把围着它仰望、观摩的人群,荫庇在一片清凉之中,免受烈日暴晒、酷暑侵袭。

古树前有个小小的土地庙,与庙墙紧密相连的铁栏杆,把古树的树根基部圈围起来。古树风姿卓逸不群,古朴硬朗、清矍苍劲的身躯,宛若一个参透世事人情、了悟前世今生、意态丰盈的老人,弯腰曲颈,默然静寂,怡然自得。树之得名,当如是状。

看那树的形态,弯腰扭躯之处,拔节云天的树冠,只往一侧蓬勃舒展,似乎有种不可揣度的神秘力量,禁锢其往另外一方伸肢蕴力。一棵自然生长的古树,活成了中国画家穷神劳思才能描摹出的理想状态。

不必当地耆宿介绍,完全想象得出,这棵不知活了多少年的古树,背后隐藏着神秘的故事。一定是在芸芸众生兴衰荣枯之际,历经沧海桑田,饱受日月精华,在红尘俗世,留下不朽传奇。

古树一侧,立有标记,为云南省重点保护古树(二级),树名滇朴。滇朴是云南的乡土树种,是一种高大的乔木,又名昆明朴、棉丝树或棉丝子,耐阴,耐水湿,有一定的抗旱性,喜肥沃、湿润而深厚的中性土壤,纵深的根系使其具有极强的抗风能力。这种树生长极慢,大村村的这棵古树,能长出如此伟岸而又曼妙的身姿,且历久弥新,殊为不易。

当地的老人介绍说,这棵古树旁边,曾经有过一座规模不小的庙宇,庙中有根硕大的横梁,撑起了一连三间的屋宇。这里曾是马帮驮运的主干道,客商辐辏,兴盛一时。

完全想象得出,在科技不发达、一切仰仗人力的年代,那些远离故乡和亲人的客商,在营营求利、为生存而挣扎的艰辛旅程中,路经这棵神异的古树和旁边巍峨的庙宇,驻足歇息,舒缓疲劳之际,自身未知的前途和人生遭际、人力难以掌控的神秘命运,都拜托给这棵古树和庙中神像,寄寓着万千凡夫俗子多少惶惑和殷切的祈盼。

不知道那昔日庙宇前的门联写的会是什么,是宽慰人心的“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抑或是教化人民的“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点益;扶身正大,见吾不拜有何妨”?

大美大村村,一棵弯腰树,一座了无痕迹、业已湮没的庙宇,便能发幽探奥,引人遐思。

老龙潭

每个村庄都会有水井,这是村子里每家每户赖以生存的根本元素之一。现在,自来水管安装到每家每户,只要拧开水龙头,哗啦啦的水便欢快地流出来。村庄里的水井,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鼎沸喧闹的取水场景,尘封在年长者古老的记忆中,不是特定的人,没有特殊的场景,也没有刻意的提及,这记忆,便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深埋沉寂。

大村村的老龙潭,却是一个例外。万千村庄的万千水井,都已孤独寂寞、吊影自怜时,老龙潭犹自涟漪微漾、怡然自得。清冽甘甜的井水,还在不时介入大村人的幸福生活。有的人家在制作独特菜肴时、操办红白喜事时,逢年过节来自四方的亲友欢聚一堂时,都会来老龙潭取水。这,绝对不是一种纯粹的怀旧情绪,而是冬暖夏凉的老龙潭井水爽口怡神、水质优良、沁脾润肺、回味悠长。比起那经过过滤、净化等特殊处理后再通往每家每户的自来水,自有其不可取代的独特滋味。以前,人们摩肩接踵、站成长线排队取水,那种壮观的场景虽不复重现,但魅力无穷的老龙潭,却从未隐退孤寂。

井栏拱顶处,悬挂着的那个红色塑料水瓢,昭示着老龙潭依然活力无限。

古 井

大村村还有两口王家古井,已成古迹。井栏边,那深深勒进石栏的印痕,仍撞击着人们的心灵,给人以莫名的震撼。多少漫长岁月的不停磨砺,才能刻印下那惊心醒目的勒痕。不知有多少大姑娘、小媳妇、后生壮汉、孩子、老妪、老叟,在这两口古井边,耗费着他们生命中的寸寸光阴。

井边取水,虽是短暂的交臂错身,却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美好时刻。遥想这绳痕深印的古井,那井台边不知演绎过多少动人的故事。那洗衣的女子,将她的花布衣裳晾晒在青竹竿上;石榴花盛开的树下,那俏丽的身影,曾经搅荡过多少男儿的心魂?让多少人月下沉思、深夜辗转反侧?又让多少人怅然失神、醉酒高歌?有多少隐藏心底、暗伏胸间的情愫,在这里默默滋生、悄然绽放,又在这里悄然消隐、归于寂灭。

万千深情,人间遗恨,终至了然无痕,空留余韵。

绝美的大村村,不必说那青山绿水,也不必说那硕果红花,仅这口幽潭古井,便能令人荡涤神思,流连忘返。

大村侨通希望小学

昭阳区旧圃镇大村侨通希望小学,占地面积达31.6亩。如此规模,在乡村小学中堪称翘楚。

注重培养后继人才的大村人,于1933年就修建了大村小学。1996年,在云南侨通包装印刷有限公司的捐资支持下,学校在原址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和升级,成为昭通第一所侨通希望小学。

2014年,学校在鲁甸6.5级地震中受损。恢复重建中,国家投资600多万元,新建了一幢1965.86平方米的教学楼、一个500多平方米的学生食堂,配备了1个标准足球场及跑道、3个篮球场、6个美丽的花坛、1个规范的升旗台,安装了1套远程教育设备,同时设有校长办公室、语数教研室、图书室、实验室、党建室、音乐室、美术室、少先队活动室等。

如今,大村侨通希望小学已成为了一所绿树成荫、功能齐全的花园式学校。

学校始终坚持“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办学宗旨;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促管理,以管理求质量,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为动力”办学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办学理念。把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相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尊重个性化与提高整体相结合,认真处理好借鉴与超越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处理好规模、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努力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学校现有教师18人,学生328人。

已有23年教龄的校长杨晓峰,曾在边远山区学校工作过5年。调回坝区学校后,她便申请到大村侨通希望小学工作。勤奋踏实的工作态度和优秀显著的工作业绩,使她不断进步、成长。提及学校工作、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一头干练的齐耳短发、大眼睛炯炯有神的杨晓峰,瞬间变得神采飞扬。经过多年发展,大村侨通希望小学已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优异成绩。此外,依托课后服务,学校还组建了篮球、足球、音乐、美术、书法等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

健全激励机制,旧圃镇党委、镇政府及大村村“两委”对取得优秀成绩的教师和学生予以奖励。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营造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和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大村侨通希望小学,正逐步成为大村培养人才的摇篮。从这里走出去的优秀教师、校长、诗人、书画家、企业家等,始终心怀故土,顾念桑梓,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回馈着这片滋养他们的土地,回馈着养育、扶持他们的父老乡亲。

2024年8月19日,大村举办第三届爱心助学基金发放仪式,为15名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送上温暖与支持。昭通市银耀乌蒙志愿服务协会积极参与“广大离退休干部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与大村村“两委”建立了大村村教育奖励管理委员会,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对大村考取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生进行奖励。

常思故源怀厚爱,吃水不忘挖井人。一直以来,在外工作的大村爱心人士,始终关心故乡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积极为大村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大村小学走出去的大村人,对大村这片沃土及这方人民的深情厚谊,为大村情怀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苹果和腌菜

昭通盛产苹果,这是令每个昭通人都颇为骄傲的事情。

昭通苹果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前人的3次引进,让苹果深深扎根于昭通这片肥沃的土地。民国十五年(1926年),在滇越铁路工作的法国人贾海义将欧洲的苹果引入昆明,随后传入昭通。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陇体芳将苹果引入彝良县进行种植。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吴镜漪和李仲举将苹果引入昭通洒渔的李氏庄园,吴镜漪参与管理。

作为中国南方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昭通苹果产量高、口感好、耐贮藏、含糖量高,以其口感爽脆在苹果家族中独占鳌头。2023年8月9日,中国地标节组委会、《品牌观察》杂志社联合发布《国家地理标志苹果品牌价值排行榜》,全国共27个苹果品牌上榜,其中,昭通苹果以品牌价值226.73亿元位列第3名。

在大家的印象里,昭通苹果以洒渔的最为出名。殊不知,到了大村村,才发现这里同样是苹果的“天堂”。无论是路边还是地头,苹果树随处可见,色泽鲜艳、果香四溢的苹果挂满枝头,让人垂涎欲滴。原来,大村村也盛产苹果。

提及大村的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大村党委书记雷正忠自信心满满,他说,苹果产业是大村的主导产业,水稻、水果豌豆次之,腌菜和苞谷、洋芋种植等互为补充,构成了大村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大村苹果种植面积达7500亩,其中晚熟苹果4000余亩,2024年,产量达1875万公斤,产值达1.05亿元。水果豌豆的种植弥补了春季农户收入较低的短板。截至目前,大村水果豌豆种植面积达3000亩,亩产值达1万元。收获豌豆后继续栽种水稻,水稻的产量基本能够实现自给自足。此外,大村还有快递公司8家,电商等销售点12家,高原特色苹果产业及其衍生的产业链,已然成为大村经济发展的引擎。

到了大村村,对久负盛名的腌菜,我终于有了粗略的了解。腌菜产地集中在四甲,这里的水质、土壤、气候和环境,造就了大村腌菜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独特风味。腌菜的原材料是青菜,将青菜收割、晾干后,抚平理顺,佐以花椒、八角、陈皮等作料,然后注入适量清水,密封缸口,再盖上稻草,用石头压紧。经过三四个月的自然发酵,取出晾干,即可贮存食用。

碧绿鲜亮的青菜,待晾干水分,经过一番腌制,再经晾晒,已褪去碧绿。但它从土地中汲取的营养,在阳光雨露中滋润出的美味,饱经腌制而蕴含的独特风味,已完完整整地浓缩于棕褐色的干腌菜中,那独特的清香,令人回味无穷。制成鲜香爽口的佳肴后,未及动筷,馋涎先流,美食当前,斯文险败。腌菜,不仅给食客带来新鲜的味蕾体验,也勾起许多大村村游子浓浓的乡愁。

在大村村,能让人大快朵颐的,岂止苹果、腌菜、大米、苞谷、洋芋、板栗、水果豌豆……大地母亲的馈赠实在丰富多样,不胜枚举。每一样都承载着满满的乡愁,勾起大村村人心底最甜美的回忆。

仲春已至,盛夏未远。走进大村村,那满眼的郁郁葱葱,在温暖的阳光下,展现出饱满昂扬的生命力。大地怀抱中的一切植物,家种的或是野生的,都把生命的绿色恣情纵性地呈现在天地之间。泥土的芬芳与各类植物的清香交织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

在大村村人家的房前屋后、路边地角,不时会看到各种叫不出名字的灼灼红花,鲜红、嫩红、娇红、粉红、水红,红得颜色各异、色色迷人,红得如此奔放娇憨,红得如此纵情任性,红得如此俏丽迷人。徜徉其间,生命的美好与生活的甜蜜交织,不由得令人沉醉其中。

大美大村村,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通讯员:杨云彪 文/图

一审:王朝飞    一校:杨云彪    二审:聂学虎

二校:胡远松    三审:陈允琪    三校:杨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王朝飞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王朝飞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