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草莓产业助力炉房乡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2025-03-04 10:32  来源:昭通发布

近年来,巧家县炉房乡高度重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引进草莓种植并将草莓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通过科学规划与积极推动,草莓产业已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助力当地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积极推动,全方位为草莓产业发展服务

面对传统农业发展的瓶颈,炉房乡党委、政府积极寻求突破,着力探索新产业。经过多次外出考察调研,根据炉房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优势,最终决定发展草莓产业。为此,乡党委、政府积极与上级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大对草莓种植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包括土地流转、大棚建设、灌溉设施等,为草莓种植营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春节前后,乡、村、组干部积极组织召开群众会,了解群众种植意愿,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充分调动群众参与草莓种植的积极性。同时,乡党委、政府还积极引进外商和先进技术,为外商提供仓储等设施,构建企业与务工群众利益联结机制,并大力扶持巧家县玉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等方式,提升种植和管理水平,推动草莓产业快速发展。

在产业发展进程中,乡党委、政府还积极组织当地在家且有劳动能力的妇女到草莓基地开展垒土、覆膜、移栽等种植技术培训。草莓成熟季,依托草莓分拣集散中心,根据市场用工需求与劳动力培训就业意愿,开展“订单式”“定岗式”草莓分拣包装培训,实现按需设岗、按岗定培,打造培训与就业无缝衔接的服务模式。针对无法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开展专项技能培训,让农村妇女、中老年人等群体能够在草莓基地充分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为草莓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

草莓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现状喜人

如今,炉房乡的草莓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名片。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时节,走进炉房社区石垭口片区、底里村石板河一带以及噜布村噜布垭口的田间地头,一幅热火朝天的劳作景象映入眼帘。草莓种植户与务工群众正抢抓晴好天气开展草莓种植前期工作。翻耕平整土地、为土壤浇水、开沟,调配农家肥与化肥并按比例混入土壤,起垄、安装滴灌、覆盖地膜、移栽草莓幼苗……一道道工序紧凑有序,大家干劲十足,呈现出一派人勤春早的景象。

在往年建成的草莓基地里,同样呈现出一派忙碌景象。几十名工人分工协作,正忙着进行草莓苗打叶、摘除侧枝等管护作业。摘除枯叶后的草莓苗在春风中摇曳生姿,茁壮成长。一株株草莓苗生机勃勃。据悉,截至目前,炉房乡草莓种植面积已达3780亩。

群众务工就业成效显著,获得感幸福感增强

草莓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炉房乡经济注入强劲动力,更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大量长期就地就近就业岗位。曾经就业无门的村民,如今在家门口的草莓基地就能获得稳定工作与可观收入。草莓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基地建设到日常管护,再到果实采摘,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开沟、垒土和覆膜作业按照每米1.8元计费,其他工序日薪100元。务工人员不仅有本地村民,还有来自会泽、崇溪、茂租、红山、金塘等地的人员。本地工人工资按月发放,外地工人则按日结算。

草莓采摘季从每年的4月持续至12月,采摘高峰期每日用工人数超400人。这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及周边群众的就业难题,还带动了务工群众增收。当地务工群众表示,在基地务工,不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还能兼顾家庭,真正实现了务工与照顾家庭“两不误”。

自2023年试种草莓以来,炉房草莓基地已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发放务工费用7000 余万元,切实让群众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


通讯员:叶春梅 文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王朝飞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王朝飞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