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3-03 09:4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挺进大西南,发起西南战役。在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地摧毁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际,12月4日,国民党云南省第一区(昭通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东昭保安司令安纯三在昭通宣布起义。中共昭通地方组织和革命武装,在中共滇桂黔边区委员会(以下简称“边委”)和中共滇东北地委的领导下,做好迎军、会师工作,配合解放军作战,为实现中央关于解放西南地区战略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部署迎军会师
根据中共中央西南局指示,1949年12月7日,边委向全区发出《关于做好南下大军和南下干部与地方党、游击队团结会师的指示》,号召边区全党向南下大军和南下干部学习,并以紧张热烈的工作精神去做好一切迎军工作,以此作为检验各地各级党的工作好坏的基本尺度之一。边委宣传部及时印发《迎接大军宣传要点》,提出“迎接大军就是迎接胜利”的口号。
1950年1月,中共滇东北地委为贯彻落实边委指示精神,在沾益召开研究迎军、团结会师工作会议,要求全力进行迎军支前工作,决定派中共滇东北地委委员吴树森和到沾益汇报工作的中共滇东特支书记孙志能迅速返回昭通布置迎军工作。2月15日,吴树森、孙志能首先向中共昭通特支传达中共西南局和滇桂黔边区党委指示。2月19日,吴树森向中共昭通县工委传达上级指示,研究决定:一是县工委由朱君和抓总,张凤吉、唐祖英抓城市工作,尹信国抓农村工作。二是派人和安纯三谈判,把《滇东日报》改为《滇东民报》,利用报刊占领舆论阵地。三是县工委成立迎军筹备组。四是派员调查昭通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进步社团等有关资料,由朱君和汇集整理。同时,派遣党员和骨干,深入到昭通县农村,永善莲峰、井底,巧家蒙姑,盐津,大关等地建立党的组织,加强对巧家县城、彝良牛街等地党的领导,发动农民群众,组织人民武装,壮大党的组织队伍。先后成立了中共镇彝威支部、中共滇东北特别支部和巧家、昭通、永绥、盐大等县委(县工委)。政权组织有会(泽)巧(家)边区、巧家包谷垴、鲁甸桃源镇解放委员会等。人民武装有边纵暂编32团、威宁游击团、巧家游击大队、永(善)绥(江)大(关)边游击队,盐(津)大(关)游击队、昭(通)鲁(甸)边游击队以及党组织控制掌握的部分国民党乡镇民团武装。党领导的秘密外围组织有民主青年同盟、青年互助协会以及农民翻身会。要求各级地方党组织,要认真做好迎军会师的各项准备工作。昭通县工委书记朱君和立即召开特支委员会和工委会,传达会议精神,要求要以实际行动做好迎军工作。在县工委的组织领导下,昭通成立了工会、学联、教联、商联等各群众团体,由国民党昭通督察专员公署、昭通县政府、昭通县城关镇代表组成的迎军筹备组(后改为迎军委员会),下设组织、宣传、妇女、总务、联络5个组,分工负责,开展迎军工作。迎军委员会大力宣传《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即《约法八章》),要求起义的国民党昭通县政府,解决好解放大军入昭的临时住房和供给问题,为解放军准备好猪、羊、鸡、蛋等劳军物资。县工委还深入调查昭通的政治、军事、经济、社团等情况,分头到学校、街道、农村、起义部队和报社等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迎军的意义;组织昭通中学学生和各界妇女到街上扭秧歌,走街串巷进行宣传;发动各人民团体、社团等出墙报,认真组织工人、学生、店员做好护厂、护校、护店工作,防止敌特破坏和转移物资,用实际行动做好迎军会师的准备工作。昭通全城,特别是闹市中心,被贴满了标语,以表达热诚之意。
43师挺进昭通
1950年2月11日,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及第四兵团、边纵与党中央派往云南工作的领导会合后的部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15军43师在挺进西南途中,于贵州清镇接到军部转来的兵团电令:“第43师由贵阳经大定、毕节、威宁进入滇东北地区,建设以昭通为中心的军分区。并以第43师师长张显扬兼任该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薛韬兼任地委书记。”
从清镇到昭通,一路崇山峻岭,道路崎岖。43师党委认真贯彻兵团党委扩大会议精神,组织全体指战员进一步学习毛泽东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和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进行以“进军昭通,将革命进行到底”为中心内容的思想动员,开展反“骄横”、反“三无”(无政府、无组织、无纪律)教育,认清解放昭通、建设昭通的重要性,认清昭通民族种类众多、各种教派齐全的艰巨性、复杂性。明确部队进入昭通后,执行包干地方工作,落实好建设新区的任务和方针、政策,不仅要团结好昭通地方党组织、昭通地方武装、昭通人民和其他部队,还要严格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贯彻“要团结、要改造,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团结改造起义部队,搞好与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团结合作,把昭通接管好,共同建设好新昭通。在徒步行军集训中,43师用一个月的时间分3批集训党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及干部,大大提高了1008名连队以上领导骨干的政治思想、政策水平。
沿途中,尽是地瘠民贫的山区,群众生活艰苦,部队供给十分困难,43师经受着严峻的考验。部队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遵守《约法八章》和《入城守则十四条》,用实际行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每过一个城镇,都举行庄严的入城仪式,让群众看到一支军容整齐、斗志高昂、纪律严明的人民子弟兵队伍。部队走一路,好事做一路,广泛开展“三不走”活动(水缸不满不走,门板不上好不走,卫生打扫不干净不走)。当看到贫困山寨的男女老少悲惨情景时,干部、战士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衣物和食品送给他们,不少干部、战士还把棉衣里的棉花掏出来送给群众,自己穿夹衣行军。有的连队宁肯自己挨饿,也要把随身带的盐巴、干粮炒米等送给群众充饥。据不完全统计,在进军昭通的途中,43师送给群众的衣物达万余件。为了严明群众纪律,从师到排,各级都设有纪律检查组,做到进村了解情况,住下后进行检查,离村时组织评比,确保做到秋毫无犯。人民群众称赞43师是穷苦人的军队,是仁义之师,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2月28日,43师第一梯队师直和127团、129团,在政委薛韬、参谋长廖开芬的率领下,历时46天,行程1238.5公里顺利到达昭通,驻扎在昭通县城南郊水井湾、大院子一带休整。中共滇东北地委派到昭通指导迎军工作的委员吴树森、滇东特支书记孙志能等到水井湾向43师首长汇报昭通情况及迎军准备工作。
迎军会师
1950年3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15军43师第一梯队127团、129团和师直指战员举行进入昭通县城仪式。
在中共昭通县工委的领导下,学联、教联、工联、商联等群众团体人员,苗族、彝族迎军代表等昭通各族各界人民群众数万人,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穿着节日盛装,拿着小彩旗,列队盼望着解放军的到来。从元宝山到虹桥、迎丰桥、西环城路、新牌坊、菜街子、西大街,再到泽东路、陡街、炭市街、北大街、北校场的两侧,到处是人的海洋、彩旗的世界。
上午10时,在师政委薛韬、参谋长廖开芬的率领下,指战员们肩扛毛泽东、朱德的巨幅肖像,战士们在军乐队的护卫和龙灯、狮子舞、高跷等地方传统节目的开道下,高举红旗,扛着擦洗一新的机枪、 步枪,迈着威武雄壮的步伐,从元宝山脚进城来。顿时,万众欢呼,鞭炮齐鸣,掌声、歌声、口号声此起彼伏。
昭通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一些地方还处在土司的残酷统治之下,他们兴奋无比地庆祝昭通和平解放,更盼望得到永久的解放,做国家的主人,他们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这一天,昭通城25家单位联合行动,开展迎军宣传工作:电信局、邮局免费发报、送信一天,医师公会发放“免费治疗证”800份,《滇东民报》免费散发200份报纸,昭通总工会写了30封信欢迎和慰问解放军。有的苗、彝同胞自带干粮从百里以外赶来昭通城迎接解放军入城。43师举行入城仪式,标志着昭通和平解放。
43师入城后,中共滇东特支委员、昭通县工委书记朱君和带领部分党员、民青成员和各族各界代表到解放军驻地双院子慰问129团,向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周政宜赠送了昭通专区地图和有关资料。
入城第3天,43师党委召开第二届党员代表会议,中心任务是贯彻西南局、西南军区“依靠60万(指解放军进入西南的60万部队)、改造90万(指国民党起义、投诚和被俘的军政人员)、发动6000万(指西南7000万人口中的90%的基本群众)”等一系列重要方针,着重学习讨论中共云南省委、第4兵团党委指示,在清匪反霸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改革,完成彻底消灭封建统治的战略任务。从思想上进一步明确“剿匪是不可跳越的历史任务”“清匪反霸、减租退押是西南反封建斗争的第一仗”。部队在剿匪斗争中,必须坚决执行“军事进剿、政治瓦解、发动群众”三者相结合的方针和“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政策。这次会议有效地克服了部队麻痹轻敌思想和畏难情绪,增强了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心。在明确形势任务和方针政策的基础上,会议对接管城市、改造起义部队、迅速剿灭土匪、完成征粮征税任务、搞好春耕生产等工作,都作了具体部署。
3月10日上午,43师第二梯队128团和山炮营在师长张显扬、副政委聂济峰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开进昭通城。至此,43师10978名指战员全部进驻昭通。昭通人民用最高的规格和最隆重的仪式在北校场举行隆重的万人迎军大会。张显扬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学生向张显扬敬献了鲜花。迎军大会主席团举着一面“献给人民的队伍、人民的太阳,你给我们带来了热和光”的红旗献给张显扬,苗族、彝族代表抢着把写有自己民族文字的大旗献给解放军,各团体把20面锦旗和慰问品送给解放军。
与此同时,中共云南省委决定,撤销中共滇东北地委、滇东北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建立曲靖和昭通两个地委、两个专员公署。薛韬任中共昭通地委书记、李德仁任第二书记,张显扬、聂济峰、李长猛、吴树森、钱东平、吴宗遥、李剑秋、张伯林为地委委员。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任命李剑秋为昭通军事接管代表、昭通专员公署代理专员,张伯林为代理副专员。
3月16日,中共昭通地委和43师党委在元宝山举行盛大的军民联欢大会,地委领导、部队首长和43师部分指战员、边纵6团、西南服务团部分到昭干部、原昭通县工委领导干部以及昭通各族各界代表等万余人参加大会。起义的国民党昭通地方主要人员及其所属的部分官兵、政府官员也参加了大会。张显扬、李德仁和起义的主要人员先后作讲话。昭通各团体、单位演出了30多个歌颂共产党、歌颂毛主席、歌颂解放军的文艺节目,进驻昭通的部队宣传队演出腰鼓舞等节目致谢,盛况空前。
3月20日,中共昭通地委和43师党委在昭通中学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会议由43师副政委聂济峰主持,师长张显扬在讲话中指出:43师到昭通的任务是建设昭通,保护人民财产,保护工商业,维护地方秩序。地委第二书记李德仁传达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公私兼顾、城乡互助、劳资两利、内外交流、发展经济,以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目的。强调一定要坚决执行《共同纲领》和《约法八章》,对工商业加以保护、发展。并讲明了官僚资本家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区别和界限、反封建和发展工商业的关系,今后在农村实行减租退押、减息、土地改革等一系列社会改革运动。指出其目的主要是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提高购买力,以便使工商业得到大力发展。与会各界人士纷纷发言,表示拥护共产党领导,拥护解放军,拥护《共同纲领》和党的经济政策,尽自己的努力,共同把昭通建设好。
3月25日,边纵第二支队(西进部队)6团,奉云南军区司令员陈赓、政委宋任穷之命,在团长王沛、政委姜克夫的率领下,调驻昭通。
3月26日至27日,中共昭通地委在昭通城文昌街原昭通女子中学驻地召开县团级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等中央领导关于云南工作“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方针指示,宣布中国共产党各县的县委领导班子和派出到各县的军事接管代表名单。
3月27日,中共昭通地委和43师党委主要领导张显扬、薛韬、李德仁,在昭通南校场举行进驻昭通的43师指战员和15军军部、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军大、边纵第六支队26团、27团抽调入昭的干部战士,边纵第二支队6团全体指战员,以及滇东北宣威、沾益、会泽解放区抽调入昭的干部,昭通党组织、昭通各族各界人民群众参加的军民万人团结会师大联欢晚会。同时宣布云南军区党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昭通警备区,43师执行警备区任务。边纵第二支队6团改建制为昭通警备区基干团,边纵第六支队威宁游击团改建制为43师特务团。团结会师大联欢晚会,标志着昭通迎军、会师工作圆满完成。
剿匪建政
中共昭通地委和43师党委,按照中共云南省委、第4兵团党委“军队必须牢固树立起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的思想,要以军队为主要力量,立即进行城市接管,改造起义部队,征收公粮,剿灭土匪,建设政权,开展新区工作”的指示,立即派出部队、地方工作队开赴昭通(昭阳)、鲁甸、会泽(今曲靖辖区)、巧家、镇雄、彝良、威信、盐津、大关、永善、绥江11个县,进行接管、建政,开展征粮、剿匪、建设新区工作。由于反动势力活动猖獗,昭通的和平解放并不和平,接管与反接管、征粮与反征粮、对国民党起义部队的改造与反改造斗争十分尖锐,中国共产党刚刚建立起来的新生人民政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进驻各县的人民解放军和地方工作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民族政策、征粮政策,对叛匪实行军事进剿、政治瓦解和发动群众相结合的方针,紧紧依靠各族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了昭通历史上规模最大、清剿最难、持续时间最长、展开地域最广的军事行动。在这场剿匪军事行动中,人民解放军投入参战部队1.5万人,参加的民兵和农协会员近20万人次。进行大小战斗597次,武力解放绥江、威信两县,歼灭叛乱匪首龙绳曾、安纯三及其土匪37541人(其中毙匪2292人,伤匪923人,俘匪13582人,投诚自新20744人),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昭通的残余势力,使蒋介石企图发动和建立“西南总体游击战”“西南反攻大陆基地”的阴谋破产。
为了昭通人民的彻底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43师129团政委李锋刚、参谋长曹瑜瑛,128团副团长郝世贵,特务团政委陆宗棠等300多名优秀的部队指战员、地方干部、民兵和联防队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402名部队指战员、地方干部、民兵和联防队员负伤,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一曲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在剿匪建政的同时,中共昭通地委、昭通专员公署积极筹措物资、平抑物价、保障供给、稳定金融,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减租退押、土地改革、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群众性运动。用时3年,基本实现对全区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奴隶制、封建制并存的昭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社会制度和人民翻身做主的根本性变革。
(作者系中共昭通市委党史研究室退休干部)
作者:翟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