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3-02 12:13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2024年,镇雄县“产城人”融合发展不仅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也促进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和影响力。“创业镇雄、乐业古邦”,随着引导扶持返乡创业一系列政策的落地,政策与市场共同发力,镇雄县返乡创业逐步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其经验一定程度可为其他县(市、区)提供参考。
融出来的现象级产业转移
以产兴城——产业兴则百业兴,镇雄县把产业发展作为“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布局以勒五金高新产业园、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亿联国际商贸城和大火地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以勒五金高新产业园已招商入驻企业12家,吸纳就业1147人;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已招商入驻企业11家,吸纳就业2700余人;亿联国际商贸城已入驻商户468家,其中返乡创业商户322家,带动就业5000余人;大火地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已招商入驻企业8家,吸纳就业266人。
以城聚人——产业发展是聚集人才的关键所在,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能提供更多的优质岗位,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打通“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据镇雄县人社部门提供的数据,截至2024年10月,镇雄县有农村劳动力79.19万人,其中外出务工人数达70.09万人,其中过半人数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务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务工,外出就业务工人员掌握了技能、学会了企业管理方法和完成了资本积累,在上述3个园区30余家入驻企业的20多名负责人是镇雄籍返乡创业者,而产业工人90%属于镇雄籍返乡就业人员,镇雄县这样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正在朝着工业强县迈进。
以人兴业——把引进、培养和留住人才作为产业发展的保障,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为让部分外来人员感受到来到镇雄即为“返乡”,镇雄县出台了系列政策和便利的服务,在外来创业和就业人员的子女入学、住房、就医等问题上,精简各项行政流程,让其真切感受到一个城市的温度,同时更新市政基础设施,为外来人员降低生活成本,提高生活质量。如位于镇雄县城的呢噜坪纺织服装产业园成立职工培训中心,兑付培训补贴,设立企业服务中心和“儿童之家”,为40名员工子女就近转学或入学提供帮助,还免费托管了106名儿童。
2024年,镇雄产业园区工业总产值达45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23.0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41亿元,税收达2.3亿元,共计103家企业,吸纳就业1.01万人。
为什么要来镇雄创业就业
为什么要来镇雄创业、就业?不同的人士说出了他们各自的缘由。
金华市昭通商会会长、罗旺斯集团总经理吴长斌说:“源于公司自身发展需求。2021年12月,工信部、人社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要求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向中西部劳动力丰富、区位交通便利的地区转移,企业需要把握这种趋势并进行长远规划布局。同时,公司业务在西南地区占比达30%,加之镇雄县交通、教育、医疗等条件逐年改善,尤其是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我们选择了返乡创业。另一个原因是助力家乡发展的情怀,经过多年的打拼,带着在外面学到的先进技术、积累的资金、丰富的人脉资源回来,既能为家乡发展作点贡献,自己也能赚到钱,何乐而不为呢?”
镇雄县以勒镇庙埂村大山村民小组村民、巨成门业员工王敏说:“照顾家庭与就业两不误。我在家照顾家庭已有10多年了,现在孩子已经上中学。两个月前,我来到以勒镇五金高新产业园巨成门业公司生产车间上班,第一个月就领到了6000元的工资。公司有5G智能化生产设备,还对我们进行免费培训,等我学会熟练操作机械设备后,工资会更高。”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村民、浙江省永康市博将府门业有限公司员工吴景强说:“共享更好的本地教育资源。2019年,我在永康市博将府门业有限公司务工,负责铸铝门的拼装工作。2024年9月,公司入驻镇雄县以勒五金高新产业园,我就来到了镇雄。和在浙江上班相比较,收入和开支差不多,但在镇雄县上班,我离家更近,而且镇雄县的教育资源好,孩子读书有一个好环境。”
云南艺心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勋说:“创业政策扶持降低了经营成本。早在2016年,东部沿海城市就开始进行产业升级,密集型的服装加工企业不再适应新的产业形态,离开东部沿海城市是一种必然选择。我最终选择镇雄,一是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二是在其他地方没有归属感,加上镇雄县扶持返乡创业政策比较利好,可以降低20%的投资成本,有利于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云南助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贝国平说:“优良的营商环境提振了创业信心。早在2018年,我就来镇雄县做生意了,但真正让我决心继续投资建工厂的原因,是优良的营商环境提振了我的信心。镇雄县投入大量的培训资金,和企业共同将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同时也感受到了政府对企业的尊重,据我了解,我们外来的创业人员,有1人被选为市人大代表,4人被选为县政协委员。”
优化创业生态环境
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扶持措施,稳定人心。镇雄出台了《镇雄县产业园区企业就业扶持方案的通知》《镇雄县纺织服装产业园和五金高新产业园技能培训生活费补贴实施方案》《镇雄以勒五金高新产业园员工餐费补贴实施方案》《镇雄县以勒五金高新产业园制造业物流补贴方案》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这些《方案》包括对镇雄籍劳动力和非镇雄籍劳动力的企业给予就业奖补、为员工提供稳岗补贴、培训期间发放生活补贴、部分企业给予员工餐费补贴等帮扶措施。
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劳务服务品牌。出台《镇雄县“一颗印章管审批”改革工作实施方案》《镇雄县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施方案》等,打造“镇好就业”“镇好创业”等劳务服务品牌,诞生了“镇雄五金工”“镇雄缝纫工”等叫得响的劳务品牌。这得益于当地党委、政府及管理服务部门打造的一流的营商环境和贴心的服务,创造了优良的返乡创业软环境。
工业园区成立工作专班,贴心服务。企业入驻前,为企业帮办代办各种证照、开设账户等。企业入驻后,实行“1+1+1”的服务保障机制,即一户企业一名县处级领导挂联、一个部门包保、一名园区干部具体负责的“保姆式”服务。
转变思维,调整政府投资策略。镇雄产业园区转变思维,调整政府投资策略,重点投入特需设备,以提供更精准、高效且适配性强的生产硬件支撑。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产业的生产效能与产品质量,还能吸引更多相关企业入驻园区,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推动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在区域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银企合作,破解投资融资难题。为解决企业建设和运营资金难题,镇雄产业园区积极探索银企合作模式。一方面,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产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组织银企对接活动,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帮助企业获得融资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镇雄经验”,怎么复制
2024年,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战略,提升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并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部署了包括“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在内的9项重点任务。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框架下,返乡创业被视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内,政府将继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返乡创业,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扶持。
2024年12月21日,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首次审议,12月25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上升为法律规范。
如何迎接国家层面的这一系列“大动作”,对中西部地区的昭通市来说是一个大考验。镇雄县有其自身的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有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源。《镇雄县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镇雄户籍人口达171.5万人,有农村劳动力79.19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数达70.09万人。镇雄作为云南省劳务输出大县,人口众多且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长,积累了一批产业工人,而这批产业工人中,成长了为数不少的管理人才和投资人才,加之乡土情结,返乡创业参与“产城人”融合发展很容易成为一种顺势而为的选择。据镇雄县人社部门提供的数据,在浙江省从事五金行业工作的镇雄籍人员有10.2万,从事服装加工的人员有9.8万。
有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镇雄县基础设施条件在脱贫攻坚及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的10年间,得到了极大改善。位于滇川黔三省交界处的镇雄县,成贵高铁和叙毕铁路均途经以勒镇并设站,宜毕高速公路、镇七高速公路在此交会,客货运流畅。
有广泛的市场消费潜力。镇雄县城距昭通市260公里,距贵州省毕节市、六盘水市分别为70公里、140公里,距四川省泸州市、宜宾市分别为100公里、220公里,3省5市拥有人口超2300万,具有广泛的市场消费潜力。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调研组认为,镇雄县在找准自身优势、抓住市场机遇、构建产业发展体系等方面用心、用力、用情,在国家一系列“大动作”展开之际,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一个县在全国、全省、全市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及作用,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除借鉴镇雄县引导扶持返乡创业的方法和路径之外,还要主动实现与国家“大动作”双向奔赴。
综上所述,有以下建议:东部需要新的空间,西部需要新的机遇,产业园区化、产品链条化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发力方向。围绕这一方向,要聚焦产业配套建设、投融资模式、企业短期收益等,探索破解之道。
深化返乡创业在“产城人”融合发展中的作用的认知,不是简单地把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和产业之中,而是要把产业发展、城市管理服务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产业、城市和人协调融合的城镇化模式,实现以优势产业集聚优势人群的“产人”关系、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人群多样需求的“城人”关系、形成产业类型多样与城市空间布局延展的“产城”关系。
充分认识“产城人”融合发展中,人是一个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以增强服务意识引进人、留住人。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汪舒 彭念敏 唐龙泉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