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2025-02-28 09:36初春时节,走进昭通市彝良县发界易地搬迁安置区,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学校、医院、商超、党群服务中心、就业帮扶车间等配套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安置区文化广场上,搬迁群众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散步、聊天、下棋,美丽宜居的新家园充满生机和活力。
“安置区的新生活很舒心。”安置区搬迁群众赵家芬老人说,2019年底,她们一家人从彝良县两河镇的大山上搬到安置区新家,政府组织儿子儿媳外出务工,孙子在家门口的发界小学读书,卫生室建在家门口,社区经常开展文化活动,现在的新生活很幸福。
发界安置区是昭通市9个万人以上大型易地搬迁安置区之一,承接了彝良县各乡镇的搬迁群众2.5万余人。5年来,安置区紧扣群众增收主线,强化产业就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优化社区服务管理,团结各族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产业就业 促进群众增收
走进发界安置区巴食川珍就业帮扶车间,竹笋深加工生产线有序运转,务工群众坚守岗位,从去皮到清洗、切割、腌制,每一道工序都井然有序,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安置区引进竹笋加工企业,我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业,每个月的收入有6000元左右。”务工群众刘灯巧说,以前住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一年到头辛勤劳作,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现在搬到安置区,住的是宽敞明亮的楼房,各种配套设施齐全,特别是在家门口务工,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为解决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彝良县强化产业和就业支撑,通过盘活迁出地的耕地、林地、宅基地,因地制宜发展竹子等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路。在安置区建设帮扶车间,立足产业、资源优势,引进巴食川珍、仕邦服饰、渝来面条等企业,让群众出家门、进厂门,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外出务工是搬迁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彝良县多措并举抓牢抓实稳岗就业工作,扎实做好信息摸排、岗位推送、集中输出、技能培训、稳岗服务等工作,促进搬迁群众实现更加充分、更加稳定、更高质量的就业。
2024年以来,彝良县发界安置区共组织开展技能提升培训班10期448人;举办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3场;申报“家门口的务工车间”6个,吸纳就近就业劳动力606人;组织“点对点、一站式”集中输送务工人员74人。目前,安置区有劳动力14469人,已就业13376人,就业率达92.45%。
教育医疗 增进民生福祉
走进发界安置区发界小学,教室宽敞明亮,现代化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家门口的美丽校园成为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的乐园。“学校现有45个教学班,在校生有2093人,其中搬迁群众子女占比90%。”发界小学负责人说。
近年来,学校通过搭建搬迁群众子女关爱通道、开展“德育币”积分兑换、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表彰“最美弯腰少年”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孩子们在这里接受着优质的教育,追逐自己的梦想。
“以前娃娃读书天不亮就要出门,现在楼下就是学校,真的太方便了,以前做梦都不敢想。”学生家长张泽兰感慨地说,以前住在大山深处,孩子们上学要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现在学校就在家门口,相比原来的山区学校,办学条件各方面都好了很多倍。
除了教育基础配套外,安置区还配套建设了卫生院和卫生室,不定期组织开展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讲座,定期开展免费体检等,让群众提高健康意识并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以前去村卫生所要走几十里山路,现在卫生院就在家门口,慢性病和感冒发烧等小病,下楼就能看,卫生院定期安排医生上门随访、指导用药。”搬迁群众彭祥英说。
此外,彝良县人民医院在发界安置区建立了分院。总投资6.6亿元的发界分院,设置床位1000张,总建筑面积13.25万平方米,于去年7月1日启动运营,以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守护安置区各族群众的健康生活。
优化服务 共护朝夕美好
“谢谢你们帮助我打开心结,祝你们工作顺利……”前不久,发界安置区前进社区工作人员肖丽萍收到社区小朋友小欧的感谢信,温情一幕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前进社区小欧,因父母双残,出现思想行为偏差、厌学等情况,小小年纪的她一度陷入迷茫。社区工作人员入户了解到具体情况后,经常去家访,耐心询问学习情况,关心生活起居,并经常去学校看望她。经过一次次的开导和鼓励,小欧终于打开了心扉,变得积极、乐观、开朗。
持续优化服务,守护朝夕美好,前进社区上演的暖心故事,只是发界安置区关心关爱“一老一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安置区以构建多元化养老服务为重点,以建设多彩童年儿童之家为契机,积极探索精细化服务新模式,用心用情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安置区内的三个社区为老年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爱心视频连线、集体生日等服务,让他们安享晚年。为孩子们打造了图书阅览室、假期托管,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社区志愿者们经常组织关爱活动,为老人和孩子送去温暖和关怀。
5年来,在安置区和社区干部的帮助下,搬迁群众从当初不会锁门、不会用电梯、不会用冲水厕所、出门找不到回家的路,到现在加快融入新社区、共建共享城市社区新生活,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5年来,发界安置区各族群众实现了从“忧居”到“宜居”,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这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走深走实,成为民生保障更加有力的生动注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已成为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和行动自觉。
华灯初上,霓虹闪烁,熙熙攘攘的人群满面春风,续写着发界安置区幸福蝶变的生动故事,而这里的每一位搬迁群众,都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