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日报
2025-02-25 10:00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间,杨正聪已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34年,走出了一条乡村教育的“逆袭”路。
教育“初心”生根发芽
杨正聪出生于昭阳区炎山镇,一个群山连绵、江水奔涌的地方,距离昭通中心城市115公里。
杨正聪在家中排行第四,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因此,其大姐、二姐都没有上过学。两个姐姐在家做农活、挣工分供弟弟、妹妹读书。这种无私的奉献,在杨正聪的心中埋下了投身教育事业的种子。
杨正聪就读的小学,方圆10公里都没有其他学校。学校只有几间土瓦房,门窗已经破损。校园内有一个泥土篮球场,地面坑坑洼洼,两根木杆上悬挂着残缺的篮板,篮圈已经生锈,这是学校唯一的体育器材。教室的地面是土地面,凹凸不平,课桌都支不稳,要用小石块垫着才能写字……
晚上,杨正聪跟其他姊妹一起围坐在煤油灯下写作业,不识字的母亲和大姐、二姐就在一旁做针线活,陪着他们一起写作业。有时候,作业还没有做完,杨正聪就开始打瞌睡,其大姐就让她到门口“凉快”几分钟,让她用冷水洗把脸后接着写作业。
8岁那年的暑假,杨正聪跟着父亲走路到昭通城。一路上,父亲给她讲了许多关于昭通城的故事,让她对昭通城充满了向往。这一趟,整整走了4天。来到昭通城,城市的繁华和美丽、夜晚街道的明亮和热闹给杨正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激励着她要更加努力学习。小学升初中时,杨正聪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原昭通地区第二中学,但因家庭贫困,父亲每月几十元的微薄收入无法支持她到城里就读,只能选择在炎山中学继续她的学业。
从杨正聪的家到炎山中学有16公里的山路。在这3年的初中生涯中,她经历了冬季的寒风冷雨、夏季的骄阳酷暑……正是这些重重困难,杨正聪磨炼出了坚韧不拔、勇敢面对困境的意志。
1987年,杨正聪以学校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昭阳区教师进修学校,为她今后从事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初心如磐为教育
1990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杨正聪,本可以选择到更好的学校任教。但她却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家乡教书,开启了她青春年华中最宝贵的教学时光。
“离开繁华的城市,回到大山当教师,您图什么?”记者疑惑地问。
“我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来。我自小在山里长大,对故乡的人、故乡的物充满了深深的眷恋。我常常忆起山里娃对知识渴求的眼神。亲身经历告诉我: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才能走出大山,才能过上美好的生活。”杨正聪说。
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后,杨正聪每天忙着备课、上课,制定各种教学计划、总结教学经验。“那时候的我,以为这就是教育”,说起往昔,杨正聪若有所思。
成为老师的第二年,杨正聪便负责带毕业班。班上有一名叫王刚(化名)的同学,因父亲身患重病,家里欠下外债,其母悄然离家后便杳无音信。杨正聪发现王刚连续多天没有到学校上课,其他学生也不知道他去哪儿了。王刚的失踪让杨正聪心急如焚,只要有时间,她就带着班上的学生在田间地头四处寻找。直到一天中午,一名学生告诉杨正聪在炎山街上看到一个蓬头垢面的男孩有点像王刚。听到这个消息,杨正聪赶紧跑到街上去寻找。当衣衫褴褛的王刚看到杨正聪时,他双膝跪地,泣不成声。那一幕像一把刀深深地扎在杨正聪的心上。“我怎么能让我的学生这样?我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于是,杨正聪决定资助王刚继续读书。“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我的生活肯定和现在不一样,我希望今后能做一个有用的人,像杨老师一样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王刚后来回忆道。
眼中有爱,润泽八方。山区的学生,从小就要承担许多家务劳动:放学回家后要喂猪喂鸡、照顾弟弟妹妹、到田地里劳动。自己还只是个孩子,却要用稚嫩的双肩扛起家庭的责任。经历了王刚的事情后,杨正聪如梦初醒:教育的重点是育人。于是,杨正聪决定不再仅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是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寻找教育的初衷与答案
由于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需要,1994年,杨正聪被调派到乐居镇的乐居示范小学任教。杨正聪担任班主任,所负责班级语文成绩不理想。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成了杨正聪每天思索的问题。在老教师的帮助下,杨正聪不断进行总结、查阅资料、听课、研究课堂教学,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法——阅读。
教育家朱永新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真正的精神家园。要提升乡村教育的品质,最简单、最基础、最有效的路径就是让乡村孩子能够尽早和经典对话。杨正聪从阅读入手,开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打开孩子们精神世界的窗口。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自由地探索,拓宽视野、增长智慧,杨正聪不惜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给学生们买书,创建“班级小书吧”,陪他们一起读书。每周一至周五,杨正聪都会带着学生早读。
通过阅读,杨正聪了解了学生当天掌握知识的情况,她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进步,从不抛弃、放弃任何一个“学得慢”的孩子。在杨正聪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花朵,只是花期不同,色彩各异。
此外,杨正聪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分层设立目标,帮“学优生”飞得更高,帮“学困生”树立信心。通过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让每一个孩子都不掉队;通过阅读教学,慢慢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和兴趣。杨正聪带着学生进行自改、互改、佳句共欣赏、美文共品读、编写对话,以此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她带的班级语文期末考试平均分达到76分,跃居全镇第一。
自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以来,杨正聪积极组织全校语文教师深入研究语文课堂,带头改革语文课堂,以提高课堂效率。她把课堂教学作为工作的重心,落实好课堂教学“三步曲”。她以“课堂改革大讨论”为指引,打造生动活泼的课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四基”训练和智能培养并重,尊重学生个性、点燃学生创新火花,提高学生语文、科学、文化素养。经过一年的努力,乐居示范小学的语文成绩在统测中与城里的优质学校相当,杨正聪的语文教学方式被推广至其他学校。
教育践行者的创新之路
2009年8月,昭阳区委、区政府批准将凤凰街道办事处的学庄小学改建为昭阳区第四小学南校区,时任昭阳区第四小学教务主任的杨正聪受命来到南校区担任校长。
那时,学庄小学门口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校门旁摆了一个专门用来刮鞋底上的泥巴的铁架子。下雨的时候,学生要把鞋子上的泥巴刮干净以后才能进校园。当时的校园环境又脏又乱,学生行为习惯差,常常随意席地而坐,渴了就直接扭开水龙头喝水,学科成绩也是不尽如人意,语文平均分37分、数学平均分39分,总平均分76分……杨正聪深感责任重大。如何把一所位于城郊接合部的薄弱学校转变成一所全区乃至全市的示范学校,成为摆在杨正聪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办成功了,将为昭阳区推动教育资源整合、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如果失败了,则损失不可估量。
“事业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杨正聪立即着手组建班子,一边带头深入一线,广泛听取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一边积极争取外部支持,快速推进学校的改扩建工程,并对6个年级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了摸底检测……面对破旧的校舍、家长的不理解、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困境,杨正聪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要破解这些困局,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杨正聪把优秀党员教师调到六年级任教,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家长一个最有力的答复。她带头抓六年级管理工作,每天与党员教师一起研究教学方法。在杨正聪的带领下,全校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身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的小学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数学两科总平均分达到173.6分,这一成绩创造了昭阳区教育历史上的奇迹。“杨校长带领我们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专注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她积极打造教师队伍,既让我们出去学习,又把专家请进来指导,让我们认真打磨好每一节课。她参加每一节公开课,并进行指导,陪着我们慢慢进步。那段时间,我进步得非常快,如果没有当时的学习机会、没有校长的精心培养,也就没有今天在教学上得心应手的我。”教师迟焕丽说。
构建集团化办学“新格局”
2019年和2021年,昭阳区委、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高标准推行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昭阳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教育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把圣桦集团和天润集团投资修建的小区配套学校以及改扩建的工行希望小学先后归并为昭阳区第五小学(以下简称“昭阳五小”)的北校区、乌蒙水乡校区和温泉校区,组建成“一校四区”五小教育集团。自此,昭阳五小走上了集团化办学之路。
集团依托校本部,确立了“一个法人、一个办学章程、一套班子、一个思路”的原则,构建了“统一部署、分层实施、彰显特色、共同发展”的集团化办学新思路。集团的党委书记、校长负责主持集团的全面工作,对集团内各分校的人、财、物进行统一调配,并实行“六统一”管理模式(即思想理念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教师管理统一、教学管理统一、育人活动统一、考核评估统一),副校长则担任分校的执行校长,实现了高位决策、低重心运行的扁平化管理模式。
经过一年的努力,集团化办学取得了显著成效:集团内部实现了整体联动提升,校区间的联系实现了常态化、主动化、紧密化,教研成果、教学经验、教学资源实现了全方位共享。集团内形成了一级带动一级,层层带动,整体联动的格局。各分校的教学成绩显著提升,在昭阳区组织的学业水平检测中,各校区语文、数学平均分达到92分。2020年,几个校区一年级共招生32个教学班1800余名学生,使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随着集团化办学的成功,2023年,昭阳五小又增加了荷花校区,形成了“一校五区”集团化办学格局。由于温泉校区和北校区已经具备独立办学的条件,2023年10月,温泉校区正式成立为昭阳区第九小学,北校区正式成立为昭阳区第十小学。
集团化办学模式在短时间内迅速解决了区域内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昭阳五小分校自开办以来,便获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成为群众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不断发展,学校才会优秀。学生成就了老师,老师成就了学校,学校才能成为社会认可、家长放心的好学校。”杨正聪说。
一片丹心铸师魂
从炎山镇示范小学到乐居示范小学、昭阳区第四小学,再到城区重点名校昭阳五小,杨正聪在每一所学校,除了教学教研工作以外,都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她对待同事谦虚坦诚,认真请教、反思总结,不断提升自我,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实践。在她的带领下,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过15年的不懈奋斗,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管理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扩大办学规模,昭阳五小从一所生源条件较差的城郊小学,变成了广受追捧的精品学校,不仅荣获了“全国文明学校”称号,还形成了“一校五区”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了从规范办学向特色办学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昭阳五小申报的课题数量、参加教育科研的人数均居于前列。学校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吸纳许多兄弟学校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共享研究成果。除了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外,杨正聪还和其他校领导亲自带队,深入乡镇学校进行听课、评课、指导,开讲座、上示范课、做研讨,与兄弟学校共建教研共同体。“昭区五小之所以获得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认可,杨正聪校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教育管理者,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办学目标,还有强大的号召力与凝聚力,是全校师生的领路者。她平常做事很用心,很细心。”时任昭阳五小副校长杨正艳高度评价杨正聪。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杨正聪被选为昭阳区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被评为云南省基础教育学校一级校长、昭通市委联系专家。被聘为昭阳区乡村青年教师培训项目主讲教师、昭阳区教体工委“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班主讲专家、第六届昭阳区政府特约教育督导员。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优秀教师”“云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云南省优秀少先队工作者”“云南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昭通市教育工作成绩突出个人”“昭阳区名校长”“昭阳区优秀校长”“昭阳区铸魂育人模范”等。
时光流转,岁月如歌。在34年的教学生涯中,杨正聪始终坚守教育报国“初心”,牢记筑梦育人“使命”。她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乡村教育事业“,温暖、坚持、创新、担当,这是教育的初衷,也是教育的答案。我将坚持做一名有爱心、有温度、有厚度的教育工作者。”杨正聪告诉记者。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杜恩亮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