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2-23 11:08闵永协作有方向有底气
挂职以来,援永团队按照“中央要求、永善所需、闵行所能”的工作思路,寻找接合部、找准对接点,助力两地资源禀赋与实际需求融合互补,推进闵永协作工作走深走实。
大山大水大峡谷 旅居的胜地
如果说上海赋予我的是开阔的眼界与明晰的方向,那么永善给予我的便是十足的底气与坚实的依靠。
永善县地处川滇两省六县接合部,位于乌蒙山脉西北面的金沙江南岸,具有“一肩挑两站、一县连三站”的区位特点,中国第三、世界第四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便坐落于此。长达175.45千米的金沙江,3199.5米的最高海拔与380米的最低海拔,孕育了永善“大山、大水、大峡谷”的独特魅力。近3年来,依托县内资源优势、气候特点和产业基础,我们持续在桧溪镇投入帮扶资金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将强胜村车罗乡村振兴示范点、源胜村曹家坝移民新村、刹水坝特色农旅综合产业园、桧溪滨江夜市、桧溪金江画廊等连点成线,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
2025年,我们将进一步融入“旅居云南”发展布局,聚焦县委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在县域副中心城市黄华镇实施落田坝旅居村“千万工程”项目,打造土瓜冲村,助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吸引更多主播、旅行博主、周边人群到大美永善打卡、露营、康养、消费、团建等,培育发展“吃、住、行、游、娱、购”业态,推动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一业精多业兴 资源的宝地
永善资源富集,铅、锌等矿产储量丰富,拥有马楠云海、安氏土司遗址等多元人文景观,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潜力巨大。值得一提的是,永善农业资源禀赋优越,县域立体气候显著,特色农产品别具一格:冷凉蔬菜清香可口,花椒、辣椒麻辣醇正,特色水果甜蜜鲜美,四季不绝。枇杷、白桔、脐橙、沃柑、猕猴桃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目前,永善已初步构建起以枇杷产业为核心,其他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一业精、多业兴”产业发展格局。
借助东西部协作的东风,紧扣县委“全力做好19万亩特色水果产业提质增效,扎实推进冷凉蔬菜、中药材2个10万亩产业发展”战略,2025年,我们将实施一系列重要产业提升项目和活动,包括特色农业产业设施大棚、马楠自然能提水、中药材育种育苗基地、精品水果产业园水肥一体化等建设项目,以及“乌蒙金沙 佳果天成”枇杷产销对接系列活动。通过这些项目及活动,推动特色水果、冷凉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提质、扩面、增效,不断延伸产业链。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脱贫群众真正受益。
“六个一”服务 投资的高地
围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矿产资源开发、民生社会事业、文化旅游等重点,永善系统谋划包装了77个招商引资项目,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同时,贯彻落实“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一把手”带头招商,推进招引项目落地落实;建立“六个一”服务机制(一名县级领导挂联企业、一名局长“接诊”企业、一个问题清单收集企业诉求、一名干部政策宣讲到企业、一名工作人员联络企业、一个专班督查督办落实),深入实施“政策找企”“干部入企”行动,全力服务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招商氛围。2024年,我们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实效,新增永善利象农业有限公司等6家东部地区企业在永善落地投产;组织企业参加电商企业对接会、上海市农特产品展销会,抓实企业推介工作。2025年,坚持大商小商都要招,聚焦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盘清资源资产,在对接东部链主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上下功夫,招引企业落户永善,发挥东西部协作资金的杠杆作用,“以投带引”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参与项目建设,把协作资金用在刀刃上。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践行“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抓工作“三部曲”要求,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举措,用心用情用力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支持创业,助力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口述:昭通市永善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峥华
整理:沈竹士
“一线城市” 山海情牵
一河(关河)与一江(黄浦江),沪滇两地情谊绵长。2024年8月,怀着援滇工作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我离开上海闵行,踏上了援滇之路,来到了“两山夹一河”的“一线城市”昭通盐津。此后,我深知自己即将在盐津这片土地上开启一段全新的奋斗征程。
作为一名司法干部,到盐津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角色的转变要求我迅速适应。所幸盐津的干部和群众,在生活上和工作上都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与配合,助力我快速融入。回顾这几个月的援滇经历,我有几点体会。
“真蹲实驻” 唱响援滇信念之歌
发展没有捷径,援滇需脚踏实地。初到盐津,我深入各乡镇开展调研。在乌蒙山下的千年古道与绝美风光背后,隐藏着因发展滞后带来的重重困难:交通不便、产业单一、医疗落后、教育资源匮乏等。这些问题带来的压力,激发了我的斗志。
沪滇协作恰似璀璨星河,照亮盐津发展之路。在产业帮扶方面,我深入茶场、农田、山林和食品加工厂,了解企业与农户的需求,协调资源、招商引资、援建项目。同时,我还积极参加农特产品展销会,对接上海市场,大力推广盐津优质农产品。我注重“授人以渔”,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为当地群众创造就业机会。中和镇竹产业特色园区便是一个成功范例,它盘活了闲置厂房,带动近400名群众就业。未来,我们计划新建竹产品初加工厂,进一步延长产业链。
“扬鞭策马” 唱响山海情深之歌
推动当地发展,教育与医疗是关键。上海选派9名教育和医疗专家开展“组团式”帮扶。在项目援建方面,我们将资源向改善教育医疗条件倾斜,援建了盐津县第一中学初中部配套设施、盐津三中塑胶操场、水田高级中学女生宿舍以及盐津县人民医院科研综合楼,推动神经外科手术相关项目落地。
在社会帮扶领域,我们创新机制,鼓励上海的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沪滇协作。光明乳业、森马服饰、鹏艺建设等爱心企业纷纷慷慨解囊,一份份善意跨越山海,汇聚成两地携手共进的强大力量。
“精耕细作” 唱响同行向前之歌
援滇工作困难重重,资金短缺、技术难题、观念冲突等问题时常出现。但越是复杂形势,越要从容应对;越是疾风骤雨,越要坚定前行。在与盐津干部群众并肩作战的过程中,我见证了困难家庭脱贫致富、山村学校重焕生机。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汇聚成推动盐津发展的磅礴力量,让我为能参与这项伟大事业而倍感自豪。
浓浓沪滇情如同温暖的阳光洒满盐津大地。一系列援建成果不仅体现了两地之间的深厚情谊,更是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作为援滇干部,我将坚守初心,创新工作方式,以“奋斗者”的信念、“奔跑者”的姿态,在东西部协作和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贡献更多力量。我坚信,在东西部协作的有力推动下,盐津的明天必将更加绚丽多彩。
口述:昭通市盐津县委常委、副县长王伟
整理:付鑫鑫
山有所呼,海有所应,上海市闵行区和昭通市绥江县,跨越2000多公里,山海相依,情谊相连。
绥江,地处云南省东北端,位于金沙江下游南岸,肩挑向家坝和溪洛渡2座巨型水电站,是云南省最靠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一座移民县城,面积761平方千米,总人口17万人,是云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21年6月,由中央牵线、地方搭桥,闵行区与绥江县从此山海结盟、携手并进。真情实意帮扶,真抓实干推进,真金白银投入……两地同频共振,在帮扶协作中交汇交融,共同谱写沪滇协作新篇章。
项目——经济引擎
项目,时代的经济引擎。在和平产业园区,闵行区援建的8000多平方米钢结构厂房,为绥江建设绿色建材智慧产业园区注入闵行力量;在中城镇后坝村,一座占地9676平方米的农产品集散中心轮廓初显;在铜厂村大团岩,助力美丽乡村走上文旅融合发展“快车道”。自2021年以来,闵行区倾力出资,相继援建项目148个。乡村振兴示范点、方竹产业基地、李子分选车间等一批产业提升项目惠及1万多户群众,带动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绥江县中医医院、五福小学、玉泉幼儿园等一批公共民生项目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人才——第一资源
人才是第一资源,闵绥两地党委、政府高位推动,主要领导多次互访调研,召开联席会议,共商协作大事,构建起“领导互访、部门互联、人才互派、产业互助、劳务互动、社会互帮”的良好工作格局。
在绥江县人民医院,援滇医疗团队下科室、办讲座,用新技术倾力救助病患,以“传帮带”方式倾情培养人才;在绥江县五福小学,闵行支教团队带来先进的教育理念,锻造骨干师资队伍。闵行区累计选派7批19人到绥江支医助教,为绥江县留下一批批“带不走的工作队”。
在闵行区融媒体中心,6名绥江新闻采编人员跟岗学习,锤炼媒体融合发展专业素养;在闵行区七宝幼儿园,12名绥江幼儿教师跟岗培训,拓宽教育视野、提升专业素养。绥江县累计安排9批52名干部、34名教育工作者、18名医务工作者到闵行区挂职学习,以“沉浸式跟岗”助力绥江县增强人才“造血”功能。
就业——最大民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闵绥两地着力提升就业质量,增强群众内生动力。在福兴社区帮扶车间,50多名易地搬迁劳动力变身服装厂工人,获得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在浦江高科技园电子信息产业园二期项目的建设过程中,30名绥江籍务工人员在闵行区就业促进中心的帮助下,实现了稳定就业。自2021年以来,闵绥两地人社部门精准对接,不断深化劳务协作,联合开展订单式培训招聘。累计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28期,培训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次,绥江籍在沪务工农村劳动力达990人。同时,两地还投入资金,为外出务工人员发放交通及稳岗补贴。
大爱——赋能振兴
绥江,物华天宝。良好的生态和独特的气候孕育了“半边红”李子、鲜笋、猕猴桃等生态绿色农产品。“云品入沪”是推动消费帮扶的“金钥匙”。在位于闵行区七宝老街的昭通印象馆,绥江筇竹笋、“半边红”李子等农特产品深受上海消费者喜爱,鼓起了绥江农户的“钱袋子”。
闵行区累计完成消费帮扶6000多万元,带动3800多户农户增收。广大上海企业投入帮扶资金300余万元,在绥江县21个行政村开展结对帮扶;闵行区通过媒体大力推介绥江旅游线路,分批组织闵行游客5500多人次到绥江疗休养,为当地创收1500余万元。
山海携手,共赴振兴。展望未来,乡村振兴正紧锣密鼓地推进,闵行和绥江两地将立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携手奋进,开创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续写沪滇协作山海共赢新篇章。
口述:昭通市绥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李岗
整理:付鑫鑫
作为一名援滇干部,我有幸来到昭通市威信县挂职副县长,肩负着推动上海援建项目落地落实、助力当地农产品销售、深化劳务协作等重要职责。这段经历,是一段挑战与成长交织、汗水与收获并存的难忘旅程。
威信县,位于云、贵、川三省接合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光辉的红色革命传统。长征途中召开的扎西会议,赋予了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意义,也让我从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就深感责任重大。
2024年8月,我抵达威信,一切都是陌生的,语言障碍是我最先面临的难题。当地干部习惯讲方言,交流时常常让我一头雾水;工作方式的差异也较为明显,下乡路程遥远,一下乡就是一整天,这与我过去的工作节奏截然不同;饮食起居的不适应,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然而,困难并未让我退缩。为了尽快融入威信,我经常与另外两位援滇干部一起深入乡村、建设工地和企业。我们以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用心聆听当地百姓的需求和期望。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迎来了一项项令人欣喜的成果。2024年9月,由上海援建的学校顺利开学,孩子们坐在崭新、明亮的教室里,眼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那一刻,我深切地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此外,威信职中“海尔班”的46名学生顺利抵达上海松江海尔公司,以学徒的身份开启了带薪实习之旅。这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更为他们的未来开启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从最初的陌生和不适,到如今的融入和热爱,威信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人民,都让我难以割舍。
感谢这片土地给予我的成长与锻炼,感激当地干部群众对我的支持和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为威信的发展贡献力量,让援滇工作的光芒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得更为绚烂。
口述:昭通市威信县委常委、副县长庄文峰
整理:沈竹士
大关,这个数千年来深陷贫困泥沼中的山区小县,是如何在不到十年的时间,踏上一条向阳而生、因“筇”致富的脱贫之路?在这背后,又潜藏着怎样的密码与力量呢?
一声令下 八方来援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当地群众的口中,这句话有了一种新的说法:“没有党的脱贫攻坚好政策,没有东西部协作的好机制,就没有如今稳步脱贫、逐步致富的好日子。”
“山区、贫困、民族、多灾”是大关过去的基本县情。2015年以来,在党中央精准扶贫政策的引领下,无论是中央定点帮扶单位,还是东部协作地区,都与当地县委、县政府以及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同向发力,历经6年时间,将贫困发生率从46.5%降至3%以下,凭借苦干、实干甩掉了困扰千年的绝对贫困帽子。县城的美丽蝶变、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正是始于这一时期,始于当年的一声令下,始于长期坚持的八方来援,始于“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奋斗精神。
聚焦资源 放大优势
大关山区面积占99.97%,在2024年初行政区划调整之前,全县竟无一平方公里以上的连片平地,产业基础极为薄弱,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群众靠什么致富?这是大关县多年来始终未能想清楚、弄明白的一大困惑。2018年,借着脱贫攻坚的政策春风,大关县下定决心,将筇竹产业确定为“一县一业”,制订规划、出台政策、扩大种植规模、培育产业体系。特别是2021年闵行区结对帮扶大关县以来,援滇干部聚焦当地资源优势,着力使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向筇竹产业倾斜,有效资源向筇竹产业汇聚。累计实施帮扶项目23个,协助建设筇竹产业示范园、竹材加工标准化厂房、靖安竹笋加工产业园,持续帮扶“吉食道”“竹一无二”等筇竹龙头企业,助推筇竹从珍稀濒危植物到产业化发展的华丽转身。截至2023年底,大关竹笋年产量4.2万吨,竹材年产量3.2亿根,综合产值实现了从4.8亿元到28.18亿元的大跨越,竹产业发展助力3.66万人稳定脱贫,受益群众达17.3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2.5%。最早发展筇竹产业的木杆镇,已从原来那个地处大山深处、穷乡僻壤的偏远小镇,逐步发展成为全昭通经济发展、群众增收位居前列的富民大镇,走出一条向阳而生、由“筇”致富的产业新路。
久久为功 百年树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奋斗,大关已稳步踏上脱贫致富之路。然而,要实现蹄疾步稳、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更好地培养人才,筑牢乡村振兴的百年根基。2022年以来,在中央党校的支持下,上海市先后选派17名教师到大关县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工作。历经两年多的努力,大关县教师素质全面提升。大关一中先后有5名教师获得省级以上表彰,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高考成绩全面提高,2024年,全县高考本科上线率显著提升,大关一中高考成绩与2022年、2023年相比,一本率分别提高了600%和400%,成功晋升为云南省一级三等普通高中。翠华中学则是全市本科率提升幅度最大的学校,创造了办学以来的最佳成绩。
作为一名来自东部地区的挂职干部,我深感沪滇情谊绵长、自身责任重大。唯有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届接续一届奋斗,才能不忘初心、不负群众。
口述:昭通市大关县委常委、副县长王冰
整理: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