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全国人大代表陈衍刚:为人民履职尽责 落实举措兴产业

 2025-02-22 10:22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不负人民重托,不负时代使命!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陈衍刚以担当诠释初心,用实干践行责任。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他带领全村群众蹚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的转型发展之路。

陈衍刚是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同时担任盐津县兴隆乡保宁村党总支书记。2024年3月12日,刚参加完全国人代会回到家乡,他便第一时间向家乡干部群众宣讲全国人代会精神,传递党和国家的政策信息。宣讲过程中,他结合村情实际,对照政府工作报告,分享自己所思所悟,凝聚村民共识,为全村产业发展规划出一条走得对、走得通、走得稳、走得好的道路。

保宁村地处滇东北高山峡谷,四川盆地的暖湿气流从这里向云贵高原爬升,形成了多雾、潮湿的气候,特别适宜种植茶叶。保宁村种茶历史悠久,全村拥有1.4万亩茶园、6000余亩蚕桑园和5000余亩红薯。然而,这里却面临着资源丰富但开发滞后的困境。保宁村的茶产业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生产原材料阶段,村民主要通过茶贩零散收购的方式卖茶,产业链难以延伸,市场难以拓展,茶叶价格也难以提升。

陈衍刚深知,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造血”。但如何实现“造血”?带着这些思考,他参加了去年的全国人代会,提出“围绕产业兴旺‘打基础’,加强农村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旅融合促进茶叶品牌化发展,把‘好茶叶’做成‘好茶业’”的建议,得到了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2024年4月,陈衍刚参加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基层人大代表学习浙江“千万工程”成功做法系列培训。经过几天的学习,收获满满的陈衍刚更加坚定了带领保宁村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信心和决心。回到保宁村后,他立即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商议决定将茶园由传统产业模式向生态农业模式转型发展。他动员群众成立了保宁村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企业+农户”的模式,统一采购和销售,降低散户成本。同时,坚持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将茶渣、修剪的枝叶制成有机肥,减少废弃物污染,提升茶园生态效益;积极对接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邀请农业专家定期指导,组织茶农培训,推广有机种植、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残留。此外,还引入云南盐津石门关茶叶有限公司,购置现代化设备,建起标准化工厂,实现收益共享。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保宁村绿色生态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明显提升,产业链条不断拓展,“石门银针”(绿茶)和“滇味薯膳”品牌效益越来越好,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全村全年生态农产品产值达1200余万元。按照村集体公司分红,村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了500元至1000元。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今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陈衍刚将再次带着基层群众的心声奔赴北京。他表示,将带领全村村民把生态产业之路走得更实、更宽、更好,将保宁村的“绿水青山”真正变为“金山银山”。


通讯员:敖素素 邱琴 陈伟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郭倩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郭倩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