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人文丨码口印象

 2025-02-20 08:00  来源:昭通日报

永善县码口集镇,原名黄坪寨,因当地是一个坪子,坪内为黄泥土而得名。解放初,将当地作为分水标记的石头码口更名为码口,属大兴区(第九区)所辖。1952年,调整行政区划时码口被划归为第十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改区为公社,名码口公社。1962年改称码口区公所,1969年又复名码口公社。1984年又复称码口区,区驻地在码口乡上坝街上。码口位于永善县南部,东北与伍寨彝族苗族乡、大兴镇接壤,南与昭阳区大寨子相邻,西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金阳县遥遥相望。境内沟壑纵横,山岭陡峭,山系由东南向西北横贯全境。境内地势被深沟割裂,蜿蜒至江边,形成绝壁险坡,构成“一廊一台”的两级阶梯,石灰岩溶洞较多,境内海拔高差达2200多米,立体气候突出。

我最初知晓码口这个地方,是在30年前,单位同事从码口调到我所在的地方。说起码口,他说那是个好地方,只是去了码口就不想回来,离开了也不想再回去,因为进出码口太难了。

(一)码口道路往昔

最初,进出码口只有一条路:茂林镇偏岩子到码口公路。公路长58公里,于1976年2月竣工通车。从码口经伍寨至茂林34公里的偏岩子与昭永公路相接,属于等外的砂石路面,晴通雨阻。开始的养护工作由供销社的王有忠负责,设有3个道班,每个道班12个人,带上干粮早上出门,晚上才能回家。1980年,因王有忠要回供销社工作,便由黄松华任道班总负责人。鉴于养护路线太长不便管理,于是在当时的茂林境内增设了2个道班,并抽取人员充实道班力量,参与码口公路的养护工作。这帮人被称作“养护代表工”,直到1992年被辞退。

进出码口的另外一条路——大(兴)码(口)公路,总长25公里,始于大兴集镇,经观音阁、癞子村、江家田坝到码口,沿金沙江而上。因为是在悬崖边上开凿出来的道路,很是险峻,曾经刚参加工作的同事经过这条路时,坐在车上的他直喊停车,说自己下来走路算了。后来,因修建溪洛渡水电站,该路段属于淹没区域,三峡集团便重新修建了黄(华)码(口)公路,以前的大码公路这才结束了它独有的里程,隐入历史长河中。

1988年,金沙江上人行吊桥竣工,沟通了码口与四川金阳县的联系。

(二)码口景观神奇

“石板上的村庄”

“石板上的村庄”说的是码口镇码口社区石盘村,距码口集镇约40分钟的车程,因整个村落房屋全部建在一块光洁如盘的大石板上而得名。这里面临金沙江,背靠悬崖峭壁,置身其间,峡谷平湖美景尽收眼底。俯瞰村庄民居,错落有致,是一个具有开发潜力的旅游胜地。被库区淹没的道路已复建,江家田坝至石盘的公路已通车,这就相当于从悬崖峭壁上凿出了一条通往世外桃源的道路,也打开了石盘人民增收致富之路。

我们来到慕名已久的石盘,只见硕大的榕树和石头相拥,静立在江边的悬崖上。我立于崖边任思绪纷飞,不知道是榕树选择了石头,还是石头放不下榕树,它们就这样相依相伴在悬崖边,守望着滔滔不绝的金沙江水,日夜不停地奔向远方。站在石盘村的悬崖边,感受江风耳边拂,白云头上飘,江水脚下流。青翠葱郁的林木植被与绿色悬崖、飞泉瀑布相映成趣,峡谷险峻,榕树掩映,不禁让人陶醉于大自然的玄妙,对生命的感悟也渐在大自然的熏陶中不断升华……在这神奇的地方享受生活,与江水为伴,以石盘为家,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近山近水的缥缈中洗净疲惫、净化心灵。

石盘有很多用石头砌成的房屋,很有特色,落日的余晖映照在石头房子上的场景,是石盘一直令我神往的源头。

离开石盘往回走的时候,我们遇到一家人正在清洗折耳根(鱼腥草)。绿油油的折耳根嫩叶和白生生的嫩根,着实诱人,于是走上前去一问,才得知,现在的石盘村,因为搬迁和外出务工、求学等,居住在家的人已经很少了。而那些石头砌成的房子,也因为种种原因被拆除了,现在留下来的极少了。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们留下来吃晚饭,说豆花做好了,腊肉也煮好了。我们开玩笑说我们人很多不够吃,他们笑呵呵地说,一定够吃的。

在刚上车准备离开的时候,看到树下有两筐“无主”的枇杷。后来多方打听,找到了枇杷的主人,买下两筐枇杷后,我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石盘。

期待下次再来石盘的时候,石盘会有更美的景致。

码口溶洞织女洞

织女洞位于新民村,距码口镇人民政府所在地24.5公里,呈南北走向。据说数亿年前,织女洞与其对面的牛郎洞为一洞,后来在碗箩沟水的长年冲刷下,被拦腰切断,形成了今天的“牛郎洞”和“织女洞”。织女洞的洞口是一道“玉水门关”,须从1.5米的深水河道通过,洞口水面距岩层只有0.2米高。行至约500米处,就到了传说中的“地下长城”。上百吨重的大方石块整齐地堆在一起,给人以人工采石砌筑的印象。中国科学院专家科考发现,这是自然形成的。经过“地下长城”后,一路北上,里面尽是保存完好的钟乳石林区。由于越往里走越黑且洞内蜿蜒崎岖,至今还未有人走到过洞穴的尽头,这也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感。当然,这些都是资料记载的,我们曾到过溶洞门口,因为没有专业的人士带路和潜水装备,未能进到溶洞里边去,不过溶洞清澈见底的水,以及门口翠绿的青苔娇艳欲滴的娇羞模样,一直存在于我的脑海中。

新民木商摩崖石刻

新民木商摩崖石刻位于新民村木垮社,高1.42米,宽0.75米。典籍《四川通志·木政》上记载:“自雍正六年至十一年,共采楠木1738棵,实用银17440两,天坛、地坛所用楠木均采自永善、雷波。”码口地处亚热带江边河谷,常年温暖湿润,是楠木生长的理想天堂。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爱新觉罗·弘历即位,对故宫进行增建和改建,需大量的楠木。木商谢义盛因在码口采到了大量高品质的楠木,一时高兴,便在一棵特大楠木树旁的一块岩石上,刻下了“永记江南徽州府木商谢义盛修雍正十年十月立”。现新民木商摩崖石刻为昭通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的商人谢义盛,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一时兴起留下的字,能够让今天的我们如此向往。过去的木商早已作古,但我想去看看他留下文字的地方。

碗箩

碗箩是我同事的故乡,位于利其村碗箩社。据说,是因为该村落上宽下窄,形似一个装碗筷的“箩筐”而得名。碗箩早年生产稻米,历史上,碗箩的米曾有“贡米”之说。据说那米煮好饭之后依然颗颗直立,蔚为壮观,碗箩也因为贡米而名声在外。

同事说,车(德)码(口)公路没有修通前,他们到码口赶集都是走路,碗箩沟沟深险峻,要走上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街上。碗箩沟的深沟我没有亲自见识过,但是见过照片,照片中除了很狭小的一丝光线以外,全部都是山,根本没有人走路的位置,听说有的地方需要手脚并用才能通过。不过正是因为碗箩沟水流千万年的冲刷,才能有下游位置的码口溶洞奇观。

(三)码口民风淳朴

码口民风淳朴,人民热情好客,因脱贫攻坚工作,我们挂联码口镇码口社区,而我本人主要参与大水三组的挂包工作。那几年,我每年都要往返码口好几次。在大水三组的挂联工作中,和当地的很多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的人现在遇到都很亲切。尤其记得其中的两户人家,有一户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去昭通生小孩,出院回来的时候因为疫情防控堵卡,他们无法返家,后来联系上我,我设法帮了一下忙,他们一家都很感激我。后来听说我来码口了,一定要请我吃饭,我推辞了。于是,他们就提了一块腊肉给我送来,虽然我没有收下腊肉,但是老百姓的那份真挚的情谊在我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还有一户是我挂联的车大姐家,她家的两个孩子都在上学,老大小波在省外上大学,老二在昭通明达中学上学。车大姐的丈夫身体不好,家庭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她身上。在交谈中说起她家老大,老大说上完本科后想继续考研究生,车大姐很支持,觉得多读点书好。后来,我找到小波,给了他一些建议,并拿出200元表示了一下心意,小波很懂事,劝说半天才收下。自此我和他家就经常联系,有次遍访我没有来,车大姐还说要请同事帮我带粉条和鸡蛋。我没有接受,说收下心意就好了,他们家的日子能够过得越来越好我就踏实了。后来小波大学毕业,在嵩明的一家单位上班,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希望小波的明天会更好。前段时间下乡到码口,我打电话给车大姐,她依然那么热情。我问起她的两个孩子,她说小波和他爸爸商量后,贷款去四川西昌租地种葡萄去了。这样也好,小波上过大学,思维和视野更开阔,相信一定会成功的。说起老二,车大姐说,老二考上研究生了。

和他们的相识是偶然,但是他们给我的感觉却是犹如亲人般的挂念,每次想起码口,都希望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码口人给我的感觉就是质朴、纯厚、踏实、真诚。

(四)码口物产多样

随着对码口的深入了解,发现码口真是个好地方,气候宜人,物产丰富。

枇杷佳果

亲到码口,得见《码口枇杷赋》:乌蒙金沙,佳果天成。千姿百态,唯枇杷可爱;千滋百味,仅枇杷宜人。岁末年初,其花始开;华枝覆馨,碧叶托影。清明时节,其实乃熟;繁果沁香,沉梢扶荫。冬花春实,经夏立秋,独具四时之气。枝繁叶密,郁郁苍苍;花聚香绕,纷纷扬扬。小巧而繁多,洁白又嫩黄。五瓣一朵,五朵一小束;芬芳醉人,蜂蝶簇拥。花谢果成枝摇曳,一坡山水半坡黄,四月枇杷满坡香。码口枇杷,色如菊黄,皮似薄纱;肉厚汁足,味若蜜梅。口爽可以忘疾,心清可以蠲忿。亲朋聚食,入口融而温情浓;孑然独尝,遇齿化而心境阔。夫枇杷者,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肺和胃,消暑舒神。花叶均可入药,皮肉也能成膏。垂髻喜之,黄发适之;万物千果,尤未能及。古往今来,人皆喜之。皇亲贵族,贡品胜远;村夫农妇,家常可食。时至今日,佳誉犹存。盛筵之上,百果之首;佳席之间,美名远扬。

码口的枇杷种植规模宏大,管理精细,其中码口社区中坝值得一提。中坝地处码口社区中部,距码口集镇300米,面朝金沙江,背倚巧码路,左邻撮渔滩、牛郎织女洞,眺望鸡公山;右擎石板上的村庄,瞭望钟鼓楼(又称“湖心岛”)。中坝群众对产业发展有明确而清晰的认识,目前,已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组建了永善县黄坪寨枇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统一种植、管理及销售,积极推进品牌化打造。

记得之前在中坝,见到的全是黄桃。几年不见,全部变成了一大片一大片的枇杷林,金黄色的枇杷果藏在灰色的网套里,挂在青翠的绿叶间,我们还在取笑“这枇杷还‘犹抱琵琶半遮面’呢”。枇杷除功效多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便于运输,可以在果子八分熟的时候采摘装箱,运输四五天之后到客户手里刚好。当然,味道可能略差于在树上成熟到十分的,但是比起娇嫩的樱桃、草莓,枇杷比他们耐运输多了。枇杷的田间管理的十分重要,若枇杷没有套袋,当异常天气来临,如一场冰雹过后,有的种植大户将损失10多万元,而我们见到的码口枇杷,均是“双保险”:里边套网套,外边套纸袋,这样的保护措施比单层网套更有防护效果,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更强。

鸡枞菌香

每到鸡枞菌上市的季节,码口集镇上有时一天会售卖上百斤鸡枞菌。

没到码口的那些年,朋友会买鸡枞菌带来县城,所以人还没到码口就被鸡枞菌诱惑着。把带着泥土清香的鸡枞菌拿在手里,你就会闻见一股属于鸡枞菌的独特香味。在水里浸泡10多分钟后,就可以用柔软的牙刷清洗鸡枞菌上的泥了。没有开的鸡枞菌要好清洗一点,因为菌子肉质紧实、不易脱落;绽开了的菌子尤其娇嫩,需要小心清洗:既要清洗杂质和泥土,又不能伤害到菌菇,所以清洗鸡枞菌还是一个细致活儿,不能着急。如果遇上快要开过的菌子,还得认真地检查菌菇是不是生虫了,如果有坏掉的则需要舍弃。清洗干净的鸡枞菌或切或撕成小块,再佐上刚从地里摘来的青花椒和辣椒,或煮或炒,一碗清香四溢的鸡枞菌,总会让家人多盛上两碗饭。

在码口下乡的日子,如果恰逢是吃菌子的时节,我们是一定要买鸡枞菌回家的。如果买不到的话,我们就熬成鸡枞菌油,去超市买个瓶子装起来带走,回家吃面条的时候放一勺,别提 多满足了,一大瓶鸡枞菌油可以吃一年。鸡枞菌油加工稍微费时间一点,将买来的鸡枞菌仔细清洗干净,沥水切片后放在菜籽油里熬,火不能太大,否则会将鸡枞菌炸糊。最好是用大火控干水分,水分去得差不多了再用小火慢慢地煨,当鸡枞菌在慢慢变黄的时候你就要看着火了,再熬几分钟,在鸡枞菌由黄色变深的时候就可以关火沥出鸡枞菌片,然后等油放凉了再和鸡枞菌片一起装瓶保存。记得有一次,我们下乡的几个人,买了10多斤鸡枞菌,约着去一个朋友家里熬鸡枞油,熬了几大瓶带回家慢慢享用。

炎山的凉粉;利其的李子;黑甲、犀牛的玛瑙;还有漫山遍野的花椒,这些都是码口丰富的物产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码口,一个历史和文明相得益彰的地方,东汉古锄、清朝墓碑镌刻着码口的光辉历史和文明,“神奇码口·枇杷小镇”擘画着码口的奋斗目标。高海拔落差造就得天独厚的立体气候,连绵的江岸线气势恢宏,巍巍山峰俯瞰云海,溜筒江糖坊、天生桥、云崖村庄、溶洞奇景令人心驰神往。

客车缓缓开走,在离开码口的时候,回望码口的高山峡谷,我耳边有旋律响起“码口的花椒麻死你,码口的红糖甜死你,码口乐死你……”码口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总能带给你意外的收获,让人回味无穷。对我来说,没有到过的天生桥,没有亲自见到的传统红糖制作场景……都让我向往不已。

码口,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地方!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周 菊\文 张广玉\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何田田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何田田
标签 >> 人文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