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2-18 09:34近年来,云南省云天化中学(以下简称“云天化中学”)紧紧围绕“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办学理念,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探索建立多维度学生评价模式,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和早期培养体系,成功开辟新路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先后有50余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
2024年6月,云天化中学荣获清华大学授予的“2023年生源中学”称号。2024年11月上旬,云南省教育厅公布首批8所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实验学校名单,云天化中学成为昭通市唯一一所入选的中学。
开辟多元渠道 创新培养模式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云天化中学作为云南省一级一等完全中学,始终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调整教师队伍结构,以开放的心态强化内培外聘、内引外联,吸纳各类优质资源,引进教育发达省份优秀师资,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培育学科优秀教师团队,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通过加强与高校、名校的合作,外聘专家、教授到校开展讲座,指导学生参加学术研讨、科学实践,实施学科特长教学,使学生感受名师魅力,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树立科学志向,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在教学管理中,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讲究道德情操、追求文化品位,崇尚科学精神、涵养民主风气”核心文化理念为支撑,抓好校园“三风”建设,积极践行“存爱心、树理想、明事理、能担当”校训,全面落实国家课改方案,实现学科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学校加强新课堂、新教材、新高考研究与探索,践行新课改理念,深入推进课堂教学和育人方式改革。坚持推行选课走班教学,因材施教,切实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助推“三新”在云天化中学的转化落地。
学校开辟多元渠道,创新培养模式,打造更具特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成长成才厚植土壤。立足高效课堂,结合学校实际,持续开展课改研究探索。在课程建设方面,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改革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凸显立体多元的特色课程;建设完善“学科竞赛、科技创新、艺术体育、国际教育、学生发展指导”等立体多元课程体系,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质量、办学水平、学生素质的全面优化。适时增加学科竞赛课程及大学先修课程,将高校强基计划的校测内容融入教学课堂,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开展科学理论学习和研究。
坚持以“请进来”与“走出去”拓展思维,把锻造骨干教师队伍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竞争实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云天化中学推行“名校+”“名师+”模式,与重庆市巴蜀中学开展强强合作办学,组织骨干教师到省内昆一中、临沧一中,省外杭州二中、杭州学军中学、上海建平中学等学校开展实地交流活动,邀请近80名中学及高校名师开展讲座,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教学能力和学科思维的提升,抢占未来教育发展制高点,参训人数达5000余人次。
坚持外引与内培提升素质。加强同省内外名师交流,近3年来,学校采取“一人一策”引进名师19名,从重点师范院校招聘94名紧缺学科教师,建设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的阶梯式教师队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学校还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推行示范“1+1”模式,即1名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所在备课组教师参加观摩学习;1名骨干教师带领1名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备课。通过“导师带徒”,培育“兴昭人才”3名,“好班主任”“好教师”“名师”10名。
实现从“学校特色”向“特色学校”的转变
云天化中学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校自身发展和需求,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突破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和“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发展瓶颈,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大胆探索高水平特色发展之路;实现从“学校特色”向“特色学校”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多元成长,形成了磅礴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学校着力构建以学生成长成才、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坚持“文理、艺术、体育”三位一体发展格局,拓宽学生成长成才路径,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全面构建学生成长成才培养体系。以艺术、体育为突破口,推动学校多样化发展。2021年4月,学校成立艺术部;2023年7月,成立体育部。2019年,高中排球代表队在全省青少年四级联赛中夺冠;2023年,该队参加高铁沿线全省中学生排球联赛,获得第四名。2023年,学校选拔体育代表队参加云南省第四届学生田径锦标赛,获得5金5银3铜,取得初中甲组团体总分第三名的成绩,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在昭通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得11金14银3铜。2023年,在艺术类比赛中,该校学生获一等奖11个、二等奖5个,点燃了学校特色多样化发展的“新引擎”。
2022年,学生舒晓墨以裸分707分考入清华大学。小学至高中都在云天化中学读书的她,每每谈到母校都很自豪。她说:“云天化中学不仅注重学术培养,也重视艺术、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提供丰富多样的艺术和体育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无论是音乐、美术、舞蹈还是体育运动,云天化中学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通过举办各种比赛和演出展示学生的才华,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为适应当今教育发展需要,2024年,学校相继成立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学生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围绕深化育人方式改革主线,基本形成以文理为龙头,艺术、体育、国际教育齐头并进的立体式学生培养新模式,构建特色办学多样化发展新格局。此外,学校还组建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截至目前,学校已登记备案68个学生社团,包括青云读书社、晗夕歌韵社、啦啦操社、街舞社、动漫社、摄影社、天文社、辩论社、器乐社、生物模型社等。学校通过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选配优秀指导老师,探索社团活动课程化、多元化发展,社团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学校通过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适时开展微留学、境外研学、社会实践、本科预留学等国际教育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推动学校国际化发展;通过生涯发展指导中心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对外部职业意识的认知,更好地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国家、社会需要的关系。同时,在选科走班、高考志愿填报、职业选择与职业准备等方面及时给予学生指导与建议,唤醒学生职业意识,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提高学生在专业报考、未来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的自主选择能力。
在教研联盟中推动教育教学整体提质
2023年2月,在昭通市深化教育科研改革过程中,云天化中学作为“沿江片区”教研联盟中的“盟主”,携手大关、盐津、永善、绥江、水富5个县(区)12所中学率先在三大联盟中启动相关工作。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确定合作方向、分配各校任务,实现教育资源整合,搭建互通机制的共享平台。
教以潜心,研以致远。为了加强联盟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云天化中学教研联盟以“强机制增活力、促融合共发展”为目的,搭建沟通桥梁,打造教研共同体,共商共建谋发展。为此,云天化中学教研联盟及时成立教研联盟组织,明确责任;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拓展合作空间;共享管理经验,抓好校本资料研发;打造特色课堂,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研磨选课走班,满足个性需求。教研联盟通过实施做强教研联盟组织、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共享管理经验、打造特色课堂、研磨选课走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六步走”计划,以及举办专家讲座、经验交流、校长论坛、课堂竞赛、联考联改等交流活动,促进联盟学校教师提升专业水平。
云天化中学牵手教研联盟学校,围绕推动使用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推进新高考3个重点改革任务,在教研、教学、教师等方面实行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在选课走班教学、课堂教学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综合素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发力,推动区域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整体提质。联盟学校以研促教的氛围愈发浓郁,教师队伍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学生全面发展得以更好实现。短短4个月时间,12所学校高考应届生一本率由2022年的9.83%提高到2023年的12.03%,上涨2.2个百分点。2023年底,在昭通市三大联盟综合考核中,该教研联盟以128.25分的绝对优势荣获第一名,激活了昭通市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教研联盟不断拓展各学校老师的成长成才平台,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在昭通市组织开展的教学比赛中,教研联盟学校教师有6人次获得一、二、三等奖;在2023年省级优课评选中,有4名教师课例获评“省级优课”;有两位教师担任大理市高三复习备考主讲专家,所参与编辑的教辅资料《名师经典》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系列正式出版,多篇论文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
与此同时,学校聚焦教育教学提质,稳步改善办学条件,系统化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德育体系、薪酬机制改革,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建设平安校园,下狠功夫、做足文章,推动云天化中学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近3年来,学校先后荣获“云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昭通市教育发展先进集体”“昭通市普通高中美育特色学校”“水富市2019—2020学年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水富市2022—2023学年教育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等称号,成为云南省基础教育领域中一流的窗口示范学校、云南省多样化办学的成功典范,其教学教研已成为昭通市教育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展望未来,更须策马加鞭。云天化中学将坚守立德树人的拳拳初心,着力深化育人模式改革。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作出新布局、构建新模式、实施新变革,以更加主动的精神和更加有效的作为,向“新”前行、逐“新”而进,努力为新时代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凭借高端、优质的教育资源培育人才,服务社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通讯员 狄廷秀 江 丽 文/图
来源:昭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