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云南日报: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群合力守护黑颈鹤栖息地——鹤影蹁跹处 温暖漫湿地

 2025-02-18 09:18  来源:云南日报


栖息在大海子湿地的黑颈鹤。

清晨6时,天色未亮,海拔3200米的昭通大山包大海子湿地气温依然在零度以下,到此越冬的黑颈鹤已然开始活动鸣叫。“咕、咕……”在浓雾紧锁的海子里,不见其身但闻鹤鸣,空灵的叫声此起彼伏,划破了高原的寂静。‌

7时50分,大山包山脊线依然雾气笼罩,红日刺破浓雾缓缓升起,聚集在雪地中的黑颈鹤变得兴奋起来,它们舒展双翅、引颈高歌,准备觅食。有的“一”字成列掠过东边晨曦,有的排队鸣叫着到西边的山岗依次振翅飞翔,不到一个小时,便消失在大山包群山之间。

大山包气候多变,上午红日初升、蓝天白云,中午又寒风肆虐、浓雾阵阵,能见度不足5米。

午饭后,护鹤员陈光惠拎着装满玉米粒的竹篮到大海子湖边喂鹤,“嘘、嘘……”在陈光惠的口哨声中,黑颈鹤从四面八方飞回湖边聚集。陈光惠深一脚浅一脚踩着结满冰凌的草甸,沿着湖边将金黄的玉米粒抛撒出去。不一会儿,她身边就围满了大大小小争先恐后进食的黑颈鹤。“我婆婆从1992年就开始义务喂鹤。我从2003年开始接替婆婆喂鹤。”陈光惠说,黑颈鹤每年农历九月来、三月走,非常准时。这期间也是她忙碌的日子。

陈光惠到湖边投喂黑颈鹤。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世界珍稀物种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以黑颈鹤及其生存环境亚高山沼泽化草甸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黑颈鹤是大山包保护区的代表物种,有“高原精灵”之称,对栖息地要求极为苛刻。洁净的水源、开阔的湿地,没有过多人类的干扰,昭通大山包的高山沼泽化草甸湿地为黑颈鹤越冬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这些年来,政府非常重视黑颈鹤保护,出台保护政策、成立保护部门,大山包越冬黑颈鹤数量从1990年的2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只。”陈光惠说,随着黑颈鹤数量的增多,大山包声名远扬,许多观鹤拍鹤爱好者慕名而来,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发展,提升了当地群众的爱鸟护鸟意识。

近年来,昭通市通过推进落实一部保护条例、建好一个补偿机制、实施一批生态项目“三个一治理”模式,在大山包实施易地搬迁,减少原住民存量,逐步降低居民生产生活对黑颈鹤等野生动物的干扰。2014年以来,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动实施了栖息地生态修复项目,在核心区实施退耕还湿、裸地修复、冲蚀沟渠治理等湿地生态保护工程,开展人工种草、湿地修复、冲蚀沟生态治理、黑颈鹤食物源基地建设等,建成水质净化池1.53公顷、恢复湿地608.78公顷、建成黑颈鹤食物源基地30公顷,为黑颈鹤在大山包越冬提供了理想栖息地,使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得到全面提升。通过科技手段为保护注入新动能,在保护区布设30余台红外相机,建立智慧监测平台,实时追踪鹤群动态。2022年,大山包黑颈鹤的繁殖成功率同比提升15%,幼鹤成活率超过80%。

昭通始终把生态保护治理作为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大民生工程。结合脱贫攻坚、生态搬迁等政策,对迁出村民进行退耕补偿,既增加搬迁群众收入,又有效减轻保护区人畜活动影响,实现民生改善与生态保护双赢。

从200多只增加到2000多只,黑颈鹤从濒危物种降级到近危物种,越冬野生鸟类种群和数量不断增加的背后,是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干部职工与当地群众精心合力守护取得的成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口哨声声、鹤鸣九皋,在这片土地上,人与鹤的双向奔赴温暖而坚韧。


来源:云南日报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马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马丽
标签 >> 黑颈鹤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