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故事丨朱立卫:专注品质 在坚守与创新中传承

 2025-02-15 08:00  来源:昭通日报

今年春节期间,作为云南省级非遗技艺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巧家小碗红糖迎来了销售旺季。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巧家小碗红糖的龙头企业——巧家县佰意佳食品有限公司开足马力加快生产,保障春节前后市场供应。无论订单有多少,公司负责人朱立卫都把品质作为关注的重点,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厂里忙碌,严格把控每个环节,确保生产的红糖品质上乘,为新年“甜蜜”开场。

上午8时许,刚从甘蔗地里回来的朱立卫立马换上工作服,马不停蹄地往制糖车间赶。在一直沿用古法制糖工艺的车间里,第一锅糖已经上灶。

从小在糖坊里长大的朱立卫,对巧家小碗红糖有着特别的感情,如今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的他更是注重对品质的追求。巧家小碗红糖古法制糖技艺工艺复杂而精细,从甘蔗的挑选、榨汁,到过滤、熬煮、打砂、成型,每一个步骤都非常讲究,全凭制糖师傅多年的熬糖经验把控质量。

在制糖车间里,只要看到哪一个环节把控得不好,朱立卫都会耐心地跟师傅们沟通,有时还亲自动手做示范,以确保每一个生产环节不出问题。半小时左右,第一锅糖出锅了,接下来还将进行打砂、舀糖、起糖……待到这些环节结束,一块小碗红糖才正式诞生。

朱立卫告诉笔者,他每天早上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甘蔗地里,看看砍的甘蔗质量如何,因为原材料是非常关键的。甘蔗入厂之后,还要到各个生产环节对红糖的质量和品相进行把控。

在朱立卫的厂里,一块“云南省省级非遗工坊”的金色牌子格外引人注目。朱立卫说:“我家世代做红糖,我是第十代红糖传承人。我们的工坊被评为‘云南省级非遗工坊’,是目前昭通市首家省级非遗工坊。”

作为省级非遗工坊,厂里常常会有游客来参观。为了迎接下午来参观的游客,朱立卫又忙着组织工人布置展品,做足准备。这样的参观,尽管给厂里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能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尽一份力,朱立卫乐在其中。

2017年,巧家小碗红糖制作技艺入选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巧家小碗红糖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年,巧家县佰意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小碗红糖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朱立卫拿着一罐印有3个标识的巧家小碗红糖介绍道:“有了这3个标识的加持,我们巧家小碗红糖的身份级别就不一样了,目前在市场上能够同时拥有这3种身份的红糖并不多见。”

根据市场需求,公司在朱立卫的带领下研发新产品。形状上,从传统的大盒碗碗糖改进成了小粒迷你糖,以方便食用。种类上,从原来单一的原味红糖到现在的3个系列25个单品,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正在介绍产品的朱立卫,突然接到购买商打来的电话,“您好,徐总,您要的300件红糖已经包装好了,快递员马上上门来取件,您注意查收,祝您春节愉快,再见。”

“一定要把单子开得仔仔细细,货品数量清点得清清楚楚,每个品种、每个类别,都要认真盘点。”挂完催货电话,朱立卫又立马联系包装组工人跟进货品情况和对接快递事宜。

近年来,除了采用传统的销售模式外,朱立卫的公司又搭上了电子商务平台的“快车”,在抖音等平台开起了店铺。截至目前,仅抖音平台就已销售小碗红糖5.6万单。

“巧家小碗红糖在我手里经历了20年的发展,销售额从当初的2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6000万元,年产量从100吨增加到了2000吨。”朱立卫说。

如今,巧家小碗红糖已成为巧家县的一张特色名片。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其生产规模、质量、产量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预计到“十五五”末,巧家小碗红糖年产值将达3亿元,辐射带动金沙江沿岸3万蔗农增收致富。

谈及巧家小碗红糖的未来,朱立卫信心满满地说:“红糖产业是我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一项特色产业,在巧家已有300多年的传承历史,希望能在我的手里发扬光大。”


通讯员:陈运红 张云萍 徐苇 文/图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巧家 阅读昭通 故事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