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增收富民谱新篇 民生福祉绘新图

 2025-02-15 10:32  来源:昭通日报

初春的昭通,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在这片乌蒙大地上,一幅增收富民、民生改善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昭通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还托起了群众的“幸福梦”,让群众的“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升,使民生福祉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角落。

产业兴旺,鼓起群众“钱袋子”。产业是发展的根基,是群众增收的关键。昭通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群众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在昭阳区永丰镇新民村张炳贵家中,张炳贵告诉记者,去年他家的苹果再次迎来丰收,收入十分可观。谈及过往,张炳贵感慨道:“以前不懂种植技术,家里穷,没钱投入农作物种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如今,依靠苹果种植,张炳贵不仅购置了小汽车,还建起了小洋房。

过去一年,昭通在苹果产业的扶持上持续发力,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建设标准化果园等措施,大幅提升了苹果的品质和产量。同时,马铃薯、天麻、花椒、竹子、特色养殖等产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昭通积极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借助电商平台、农超对接等方式,将优质农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让果农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老板,先来50串!”夜幕降临,昭通的大街小巷开启“撸串”模式。升腾的烟火气中,不断传来食客的催促声。

昭通小肉串不仅为城市增添了浓郁的烟火气息,更成为稳定就业、促进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别看肉串个头不大,其蕴含的产值与商机却不容小觑。

民生优先,托起群众“幸福梦”。过去一年,昭通市始终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坚定不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始终把促进群众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头等大事,突出抓好群众收入和劳动力返乡监测、产业和就业支撑、扶贫资产盘活“两监测两支撑一盘活”,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群众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脱贫群众收入增速连续3年居全省第一位。

在昭通,“朝夕守护·相伴成长”关爱“一老一小”暖冬行动犹如一股温暖的力量,在这座城市悄然涌动。过去一年,全市各单位、各社会组织通过互联网筹集资金111.13万元,专项用于关爱“一老一小”,项目惠及503个村(社区)的困难老人和儿童。据悉,昭通已建成区域性儿童福利院4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1个、“儿童之家”734个;建成11个县级失能照护机构、90个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443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1172个老年人活动场所、38个“幸福食堂”。

过去的一年,昭通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东西部协作帮扶成效明显,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组团式”帮扶投入资金8.6亿元,实施项目337个,366名人才结对帮扶全市13所学校、13家医院、15个产业,形成了“外力输血、自我造血、抱团活血”的良好发展局面,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新年新气象,在新的征程上,昭通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聂孝美  范偓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奋进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