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2-13 10:59俗话说,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平日里,如果说“常回家看看”是一种期盼,而过年,则是必须和父母在一起的。60多年了,在我的记忆中,这个规矩不曾被打破。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这首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一夜之间走红大江南北,曾经感动了亿万华夏儿女。特别是作为“60后”、年逾六旬的人,对这首歌更是深有感触。时至今日,每每听到这首歌,我的心里总会有那么一份挥之不去的亏欠和感怀。
父亲去世40年了,母亲也一个人独行了40个春秋。90岁高寿的母亲,在四世同堂、重孙绕膝的满足中,打发着风烛残年的光阴。年事已高的母亲,自从去年不幸摔了一跤后,腿脚便不太灵活,头脑和思维也有些迟钝了,得有人细心照料。每天“盼天亮、等天黑”成了母亲生活的日常。
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一场大雪过后,难得的晴好天气给人一种阳光灿烂、春暖花要开的暗示和惬意。县城离老家也就十来公里的路程,“常回家看看”成了一种日常,在母亲身体每况愈下的担忧里,在母亲还有多少个“熬过风雪又一年”的祈愿里,在除夕“阖家团圆”的日子里,我静静地陪着母亲坐在温暖的火塘边,闻着火炕上腊肉的烟香,听着炉火上裹满岁月沧桑的破茶壶“咕咕”的吟唱,就着炉火里金黄溢香的烧洋芋,在无声胜有声的氛围里,享受家的温暖和无声的好时光。于我而言,这也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和除夕的内涵所在。
厨房里, 弟媳、侄媳一帮人在忙碌着。煮猪头、炸酥肉、杀鸡、宰鱼……精心准备着年夜饭,一家人其乐融融。
侄媳端了一碗刚出锅的酥肉,来到火塘边,凑近母亲的耳边,大声说“今天过年了!”母亲微微点了点头,从碗里拿了一坨自己最爱吃的酥肉,用两颗门牙慢慢地撕咬着、品味着。母亲说,“咋那么快就过年了!”也许,母亲只是随口一说,但我明白母亲是在感叹光阴的短暂。母亲虽然耳不聪、目不明,但那深陷的眼窝里、皱纹密布的脸上满是幸福与满足。
是啊,看着母亲渐渐老去的容颜,我心中不禁一阵酸涩,岁月在母亲的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而我们陪伴她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我努力地笑着,轻轻握住母亲那指关节有些变形、粗糙而有些干裂的手,仿佛握住倾尽一生的母爱和母亲一辈子的艰辛。母亲默默无声,只是转过头看着我,那混沌的眼中,依然是满满的爱怜和温暖,母亲仿佛又在说,“只要你们好,我就放心了。”这是母亲以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母亲最大的心愿。
屋外,鞭炮声此起彼伏,烟花次第绽放。屋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美味的饭菜,共同欢度团圆的时刻。
吃完年夜饭,往年母亲会坐在电视机前陪着我们“听”春晚,今年却早早就歇息了。母亲眼睛惧光,看不了大屏幕彩电,5年前朋友送的那台老款“索尼”电视机,现在也只是偶尔打开听听,图个“闹热”。
如今,母亲已不再过问家事,也无需操心家长里短,更不可能如往常一样唠叨,讲以前家里发生的趣闻轶事、讲我们小时候过年的趣事。母亲一个期待的眼神尽管黯然无光,一句不经意的问候尽管语无伦次,却总是让我们心里满是温暖和感动。
正如弟弟所说,有妈才是幸福的。在乡下老家陪母亲过年,母亲心里是踏实的,我们的心里是温暖的。那些年,母亲操心除夕年夜饭的每一个环节,做饭、祭祖、敬神、烧纸、给先人们献饭等,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亲情的珍贵。如今,母亲年事已高,那些长情的陪伴、平凡而又温馨的瞬间,将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除夕,陪母亲过年。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这便是我最大的祈愿!
作者:陈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