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从“做给农民看”到“教会农民干”—— 科技特派团赋能通海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2-11 18:26  来源:玉溪网

核心阅读

2020年,云南省科技厅在全国率先启动科技特派团选派工作。选派到通海县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的29名农业专家和科技人员在三年服务期内,集聚创新资源,实施团队作战,选择重点品种和重点领域实施体系攻关,着力破解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品种选育、育苗生产、种植管理以及绿色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瓶颈。立足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通过积极开展“一团一业”科技服务,科技赋能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创新发展,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三年的基层实践锻炼,科技特派团专家增强了主动服务基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了独立实施科研课题的能力,同时带动了乡镇(街道)农科人员参与科技培养和推广应用,加强了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在科技特派团专家的指导下,通海蔬菜品质得到极大提升。(资料图)

从选育11个新品种,破解种源“密码”,到制定11套制种和育苗技术规范,植入优产“基因”;从体系攻关废弃物处理等关键技术,破解发展瓶颈,到技术扶持14个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动能;从建成200亩新品种核心示范区,做给农民看,到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教会农民干……

这是通海县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在三年服务期内交出的答卷。这份答卷诠释了科技特派团紧扣兴旺产业、振兴乡村主线,立足“一团一业”科技服务,实施团队作战、体系攻关、培育主体、培养队伍,科技赋能通海县蔬菜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

头顶烈日、脚踩泥土

将科研成果转化到田间地头

由省、市、县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头顶烈日、脚踩泥土,观察对比不同品种、不同播种期、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施肥量的作物生长情况。自2022年开始,这样的场景在通海县的田间地头不断呈现。

为进一步创新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2020年,云南省科技厅在全国率先启动科技特派团选派工作。通海县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是由云南省科技厅选派到我市的首个科技特派团。其组成人员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玉溪市农业科学院、通海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综合服务中心和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的29名农业专家和科技人员。

该团在三年服务期内,锁定蔬菜育苗技术推广应用、绿色生产技术示范推广、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改造提升和推广、示范推广零农残和零化肥“双零”种植模式四大科研课题,集聚创新资源,实施团队作战,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打造一批科技示范乡镇、示范村,赋能通海县蔬菜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特派团专家在试验田对比鲜食玉米生长情况。(资料图)

总结三年项目实施情况,玉溪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杨进成认为,组建科技特派团,联动省、市、县、乡和产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力量、科技创新资源实施团队作战,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锁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将科研成果转化到田间地头,服务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这是最为合理和高效的科技支持产业创新发展、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组织形式。

实施体系攻关

4万余口沤肥池采用新技术,亩均减少化肥施用量超10%

在三年服务期内,通海县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集聚省、市、县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资源,选择重点品种和重点领域实施体系攻关,着力破解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品种选育、育苗生产、种植管理以及绿色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瓶颈。

该团选育和示范推广11个十字花科蔬菜新品种,制定9套种子制(繁)种技术规程,组织生产1208公斤合格种子,制定2套蔬菜种子育苗技术规范。同时,结合企业新产品开发需求,研发1个蔬菜干制品。

结合绿色生产技术示范推广,建成零农残和零化肥“双零”核心示范项目140亩,示范推广有机肥、农家肥、生物肥替代或减少化学肥料以及生物、物理、农业防控技术,推动蔬菜种植模式转变,有效降低种植过程中产生的面源污染问题。

市科技局相关部门和科技特派团专家深入蔬菜种植示范区检查项目实施情况。

针对蔬菜产业发展中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组织科研攻关,立足循环经济理念制定处理方案,推动蔬菜产区41600口沤肥池采用新技术提升发酵效率,实现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亩均减少化肥施用量10%以上。

杨进成认为,在三年项目实施期内,省级科研部门充分发挥了总体设计指导和关键技术研发作用,市级科研部门充分发挥了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试验研究与示范作用,县级农科部门充分发挥了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应用作用,产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作用。各级科研机构和企业紧紧围绕良种、良法、良制、良田,实施体系攻坚,形成了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合力。

示范带动

推动6万余亩蔬菜新增亩产值800元以上

在三年服务期内,通海县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立足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通过积极开展“一团一业”科技服务,科技赋能产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创新发展,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为推动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产业突破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该团建成200亩蔬菜新品种核心示范区和1000亩示范样板区,组织科技培训9期,培训农户624人次。通过示范带动,推动6个乡镇(街道)蔬菜产区应用新品种、新技术65600亩,亩均新增产值800元以上。

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依托该团提供的科技支撑,在加工技术创新方面实施了蔬菜精深加工生产线改造,建成1条精品包装蔬菜生产流水线、1条全自动干制蔬菜生产加工流水线。升级改造冷链加工,实现年产10万吨加工能力。

源自该团的土壤处理剂“HXZ-1”技术、云南娃娃菜栽培技术、白菜旱育技术、云南冬春季大白菜栽培技术和云南省娃娃菜采后处理技术规程,为云南星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云南通海美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海县富万家蔬菜种子种苗专业合作社等6户蔬菜企业、8家专业合作社破解蔬菜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实施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海县工业商贸和科技信息局副局长林广尧认为,通海县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通过示范带动,高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力促进了产业提质增效,增强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了蔬菜特色产业市场竞争实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培养人才

让基层农科人员有事干、有作为

作为通海县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成员之一的玉溪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艳兰,扎根在通海县河西镇开展鲜食蚕豆试验示范、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她认为,经过三年的基层实践锻炼,增强了主动服务基层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当学生变成了当先生,提高了独立实施科研课题的能力。

通海县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不仅聚集了14名省级、市级农科专家,15名县级和企业农科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海县还组织土肥、经作、植保等相关领域的农科人员参与试验示范,带动了乡镇(街道)农科人员参与科技培养和推广应用。

在三年的项目实施期内,该团组织申报2项发明专利,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1份,在核心期刊发表科技论文6篇,建立2项地方标准和1项企业标准。科技人员通过参与项目实施,有效提升了自身能力,其中4人晋升职称、15人被聘为省级科技特派员。另外,与云南大学联合培养2名研究生和1名本科生。

通海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综合服务中心研究员李清云认为,依托科技特派团平台支撑,以推动农业科技项目实施为抓手,让基层农科人员有事干、有作为,为带动基层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户科技素质、奠定产业创新发展人才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杨进成认为,农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科技特派团三年服务期太短,要有效破解通海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种业依赖、绿色生产、市场主体培养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供长效科技创新支撑,才能实现科研创新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需求的有效对接,才能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的发展思路,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创新动能。


来源:玉溪网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马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马丽
标签 >> 产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