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教育丨向美而行 “育”见未来 ——昭阳区第六小学育人纪实

 2025-02-11 11:24  来源:昭通新闻网

青葱校园,承载着许多人美好的回忆。

当“有学上”成为现实,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愿望让基础教育迈向扩优提质的新起点,很多学校开始探索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的衔接过渡,同时提升家校社共育质量。自2022年开办以来,昭阳区第六小学(以下简称“昭阳六小”)以守正创新的教育理念,从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角度,全方位打造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成长的教育品牌,走出了一条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改革之路。

守正创新

开启崇德尚文新篇章

昭阳六小位于昭通古城启文街。学校前身系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知府徐德裕捐资创建的“府属启文义学”。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城南修建了多座庙宇和会馆,如江西庙、黑神庙、财神庙、江南会馆、禹王宫等。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商人陈吉贞把江南会馆、财神庙一并拆除,捐镍洋3万元扩建该校,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改为“古提镇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昭通县人民政府接管该校,改为“城区县立联合小学第一分校”;1959年改为“昭通地区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1969年被定为“城关镇六小”;1978年被定为昭通地区重点小学;1982年恢复为昭师附属小学,即后来的昭通市实验小学。

市实验小学搬迁至昭阳区昭通大道与金鹰大道交叉口之后,为满足昭通古城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待,2019年,修缮了昭阳区第四小学文渊校区。2021年,昭阳区倾力打造“学在昭阳”教育品牌,实施强校带弱校集团化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办学等举措,寄望于再创建一所名校。2022年3月,学校独立办学,成为昭阳区第六小学,以原昭阳区南城小学为分校,形成“一校两区”的格局。

在昭阳六小左侧,对昭通文化影响巨大的文庙和凤池书院正在修缮中。无形中,昭阳六小成了昭通古城新的文化地标。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使命,从传统文化出发,采用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以“有教无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作为办学理念,以“崇德尚文、敏学创新”作为校训,在锚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全力以赴打造高效课堂,落实“五育并举”,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党建引领

教师培养与学校发展的崭新实践

党建工作如何与教育教学工作融合?有人觉得党建工作太空泛,很难与教育教学融合。“我觉得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无论何时,都必须是榜样,学校开展了‘雁领杯’系列活动,从党员教师来抓树风立范引领发展。”学校党支部副书记、校长颜萍调到昭阳六小后展开了思考:一支教师队伍,必须有“头雁领航”,才会“群雁齐飞”,共同飞得更高。

昭阳六小采取党员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骨干教师上展示课、年轻教师上汇报课三类课型,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三类课型,代表了学校教师课堂教学的不同水平,其中,汇报课是针对整个教师队伍里课堂教学能力较弱以及新进的教师开展的。“不是说你去听一堂课就完了,在学习他人的经验上,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上一节汇报课。通过评审后,证明教学能力达标了,第二年才能上展示课,最后才上示范课。”上示范课的目的,是让其他教师看一看高质量的课是怎么上的。“作为教师,不学习、不反思,就会原地踏步,甚至后退,这样还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谈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颜萍坚定地说,“师者,为人师表,就必须要有扎实的学识,要善施教化,才能无愧为师。”除了上示范课,学校还选取优秀的党员教师对班级教学管理、教育管理、教研管理等方面作经验交流。同时,通过开展“青蓝工程”结对子,帮助年轻教师提升专业素养,为学校培养后备力量。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充分体现了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颜萍的带领下,昭阳六小构建了一体化的教研机制。

探索新方法

破解幼小衔接难题

处在小幼衔接阶段的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不仅家长众说纷纭,许多教师也因为缺乏理论的指导,陷入矛盾之中。

“幼小衔接是学生一生中非常重要却又极易被忽视的学习阶段。”颜萍说,小学阶段是人读书学习的第一阶段。经过不断总结,昭阳六小编写了《新生入学手册》,以此指导新生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这是2024年编发的《新生入学手册》,在使用中发现有些地方不合适,又进行了修改。”颜萍介绍说,《新生入学手册》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进行了规范,让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新学校、新学期,快快乐乐地学习、成长。

家校共育

提升家长教育能力

幼小衔接让部分家长倍感压力,研究表明,家长的亲职压力越高,儿童出现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新生入学第一学期,昭阳六小会组织召开全校家长会,引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跟家长沟通交流,让他们提出问题,我们研究方法来处理。”颜萍说。

2024年,学校开展了“校园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走进学校,陪伴孩子生活半天,看孩子在学校里是怎么生活、怎么学习的?“家长们进校后发现,孩子们在学校里一点也不轻松,我告诉他们在要批评孩子的时候,换位思考一下,忍一忍,尝试帮助孩子找出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才会促进孩子成长。”颜萍告诉记者,通过与家长沟通交流,加强了家校共育。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花期不同,在生命的每个季节都会开出鲜艳的花朵。这是一个陪伴的过程,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孩子在陪伴家长变老。孩子为家长的生命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家长要用爱去教育孩子、引导孩子、陪伴孩子。“这是一场双向奔赴,家长要学会‘静待花开’。”颜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引导家长更有效地与孩子沟通,支持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让家长们学会设定合理的期望、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关爱、陪伴孩子成长。

立德树人

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奠基

昭阳六小以“有教无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为理念,努力实现学校“树崇德尚文之风,做敏学创学之人”的愿景。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坚持“德育为首”的工作思路,以科研精神进行心育建设,从一年级起的入学准备干预到全龄段的共情德育课程体系尝试,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

德育来自言行,学校制定了“一日常规”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刚开始的时候,是教师检查学生的日常行为,后面发展成学生检查学生的日常行为,“最好的管理、教育是帮助人形成自觉的主观行动能力,因为自强者进、自律者赢。”颜萍说道,通过开展“一日常规”日评比、周评比、月评比,期末再评出优秀班级,逐步规范学生的行为,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校也形成了“善学善思,知行合一”的良好学风。

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昭阳六小劳动教育始终坚持生活教育理念。如2024年劳动技能大赛中,一年级的收拾书包接力赛、二年级的叠衣服接力赛、三年级的剥豌豆比赛、四年级的剥花生比赛、五年级的削土豆接力赛、六年级的穿线缝扣等活动诠释了学校不被场地限制,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创新劳动教育的实践。学校的公共卫生保洁、绿植维护等被纳入劳动教育范畴,学校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比如“我劳动我快乐”“寻根溯源·粽叶飘香”“校园护理师”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体验劳动所带来的快乐,培养学生主动劳动的意识,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培根铸魂,从点滴小事做起。昭阳六小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国家情怀、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活动中涵养品质,以文润心、以文化人。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模式,为孩子们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社会培养了更多有能力、有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优化思政课

培根铸魂育新人

“国旗飘扬,国歌奏响的瞬间,我热泪盈眶。追忆党的百年峥嵘岁月,我感受到了奋斗的力量。”昭阳六小开展“童心筑梦绘未来 礼赞国庆歌盛世”国旗下的演讲时,一名学生感慨道。

昭阳六小将思政课作为引领学生凝心聚力、立德铸魂,引导他们做一名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的主阵地。学校以“三课合一”的方式开展思政课。第一是大思政课,由学校领导在每周晨会时开展主题思政课。第二是专职思政课,由思政教师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和特殊日子开展,比如2024年12月13日,学校以“勿忘国殇奋发图强”为主题开展了思政课,让全校师生深刻认识到“勿忘国殇,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奋发图强,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历史的最好回应”。第三是跨学科思政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完成,“不能说不教思政课,就与我无关。比如说音乐课,不能只教学生学会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就完了,要让学生从歌曲中汲取精神营养,要从爱国情怀的角度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内涵等,结合教材每学期必须开展1至2节思政课。”颜萍说,思政课是德育工作的“重头戏”,每位教师讲思政课,刻不容缓。

“祖国母亲就像一位勇敢的战士,经历了无数的战斗,才有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一位学生在“红领巾爱祖国”暨第三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庆祝活动的演讲中说道。“给孩子一个平台,他就会还你一个惊喜。等他到了高年级之后,会做得更好。”颜萍看着手机里的视频,自豪地对记者说,学校以党建带队建,根植情怀,通过党员、队员“双旗飘扬”活动,培养学生努力拼搏、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给学生佩戴“劳动章”“勇敢章”“品德章”,让学生对自身行为习惯进行约束,把遵规守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近年来,在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下,昭阳六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在省、市、区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中均获得表彰、奖励。2022年,学校获得昭阳区“童心向党 红色故事我来讲”活动优秀组织奖,获昭阳区小学教学质量一等奖,同年,被评为昭通市“石榴红同心营”实践基地;2023年被选为云南省青少年近视防控特色学校;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昭通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杜恩亮/文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教育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