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2-11 11:12盐津,原名盐井渡,因曾有盐井和渡口而得名,自古为中原入滇要道,商贾过往,促使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夜郎文化、巴蜀文化与滇中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三川半”文化。盐津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著名的秦开“五尺道”遗迹、国家级文物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僰人悬棺”等历史古迹,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豆沙关和一些乡村旅游新景点。
近年来,盐津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载体,有形有感有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谱写了新时代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精彩篇章。
突出政治引领
凝聚民族“向心力”
构建创建新局面。盐津县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做实“枝繁干壮”“幸福花开”“石榴红”“润土培根”四项工程。盐津县豆沙镇石门小学、兴隆乡大坪村完小被命名为市级“石榴红同心营”实践基地,豆沙关“五尺道”景区被命名为市级“石榴红驿站”实践基地,水田新区安置区被命名为市级“石榴红家园”实践基地。豆沙镇“古道雄关涌新潮,民族团结谱新篇”创建经验获省级“六个一批”示范典型推广。2021年,盐津县创建成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截至目前,共有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2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55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3个。
丰富创建新内涵。依托网红“一线城市”“五尺道”和古渡文化等资源推动实施旅游“九大工程”,打造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精品线路,新增主题宣传设施60余处。通过豆沙镇美食节、滩头乡花山节、牛寨乡丰收节等活动打造地域品牌,塑造个性鲜明的农文旅融合旅游形象,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旅游路线,丰富旅游产品和业态。通过实施“归雁兴盐”工程,回引盐津籍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办企业、合作社,组织开展“乌骨鸡养殖、肉牛养殖、竹笋加工”“网络创业”技能培训和“盐津大厨”劳务品牌培育,充分释放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提高各族群众的就业创业能力。通过进一步帮助各族群众增加收入,激发群众感党恩、跟党走,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赋能创建新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盐津县把扶贫先扶志作为脱贫根本,深入实施“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解决群众思想贫困、志向短缺问题。通过“扶智扶志”教育,全县各族群众“等靠要”观念明显转变,自力更生、真抓实干的精气神普遍提振,内生动力得到全面激发,比学赶超氛围日益浓厚,全县上下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为促进全县民族团结和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
增进民生福祉
齐绘共富“同心圆”
兴产业,培民族团结之根。盐津荣获“品牌产业园示范基地”称号,盐津乌骨鸡获“点赞2023我喜爱的中国品牌”证书,荣登中国品牌榜;盐津被授予“中国方竹之乡”荣誉称号。聚焦延链补链强链目标,盘活煤、硅、玄武岩等矿产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3+N”富县产业蓄能快速推进。文旅融合加速发展,依托“五尺道”、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南丝绸之路、古渡码头等历史文化资源,结合“13720+”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示范样板,“多彩盐津·一线县城”影响力持续扩大,“豆沙关”改造升级项目加速推进,万和、落雁、庙坝等乡村文旅产业初具雏形,盐津县成为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县。各族干部群众在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中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共同信念。
惠民生,铸民族团结之魂。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全面推广劳动力“三个加法”模式,“盐津大厨”品牌逐步打响,直播带货迅速发展,各族群众收入更加稳定持续。深化实施教育“三化”改革,教育资源布局更加优化,引进上海新纪元等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启动,县、乡、村三级医疗水平稳步提升,32种特大病在县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6.38万名低保、特困、残障等困难群体得到有效帮扶救助。“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34家单位1191项事项进驻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质量更加高效,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各族群众在共享普惠公平的公共服务中更加坚定“共同富裕、同心筑梦”的理想信念。
强基础,绘民族团结之景。盐津县坚持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民族团结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全县城镇化率达33.6%,建成美丽村庄19个,有机林认证28.8万亩,认证“三品一标”39个,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县建设电商网点94个,荣获“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县”等称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爱国卫生专项行动成效明显,荣获全省爱国卫生专项行动“先进县城”称号,“一城三片区”布局更加优化,城市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内涵品质不断提升。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按照“四类村庄”和“三张图”要求,优化完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城乡联动格局逐步形成。坚持补短板、抓提升、强基础,持续织密“路网”、畅通“水网”、完善“设施网”,不断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硬支撑”。
重治理,强民族团结之基。盐津县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坚持将党建引领“五户联治”作为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社会善治新体系,推动基层治理效能再提升,全县14256个“五户联治”微网格共同发力,一桩桩实事办得扎实、办得稳当;一件件好事顺了民意、暖了民心;一声声感谢聚了力量、鼓了干劲,让各族群众在发展路、致富路、团结路上的脚步越发稳健。近年来,盐津县公安局豆沙派出所先后荣获国家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等称号。
构筑精神家园
架起交往“连心桥”
“教育+宣传”促共识。建立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员干部和国民教育体系,结合重大纪念活动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等教育实践活动。定期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活动,强化“四个关系”“四个与共”宣传。加强基层宣讲队伍建设,组建“乌蒙石榴红”盐津宣讲分团,开展重点领域、重点场所宣讲50场5673人次。以举办全县讲解员大赛为契机招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讲解员,规范创建示范点、景区景点、展览展陈、乡村振兴先导工程等场馆、景点、项目的解说词,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更接地气、更富成效。
“创建+旅游”促融合。紧扣“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入挖掘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的精神内涵,通过文艺创作、景观小品、征文活动等方式,挖掘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意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盐津故事,不断擦亮“中华民族团结丰碑”名片。依托“一线城市”文旅资源和“五尺道”、古渡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实施旅游“九大工程”,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精品线路,生动展现各族人民长期交往交流交融、团结和睦的历史画卷。
“历史+文化”促认同。坚持文化为基,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滨江大道、水田新区安置区、豆沙古镇、五尺道景区建设红石榴街区、红石榴集市以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社区宣传设施和文化长廊,依托搬迁安置点乡愁馆开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展览,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坚持文化为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高杆舞狮、苗族大唢呐、关河号子、金丽剪纸、端公戏、打鼓草、牛灯等被列入省、市级非遗名录,中华武术进校园摘得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举办的网络武术锦标赛集体拳术一等奖、集体器械二等奖。坚持文化为言,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大力营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生活环境,持续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体育+赛事”促三交。“篮球哲学——画圆战术”在盐津孕育而生。盐津县以体育运动为媒,紧紧围绕新时期全民健身工作任务,在篮球训练、篮球赛事等体育产业方面展开实践探索,通过体育赛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同运动、共健康、一家亲的良好社会氛围。举办“网红一线县城·盐津——画圆战术杯”2024年滇川毗邻地区友好城市篮球邀请赛、园丁杯、丰收杯、三江杯、乡(镇)篮球交流赛等赛事,将优秀传统篮球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方式。立足浓郁的“三川半”饮食文化,依托盐津乌骨鸡、肉牛、竹笋等产业禀赋,将体育赛事与地方美食节等活动有机融合,在举办体育赛事的同时,举办“吃在盐津暨县城康源美食长街宴”和“盐津大厨”烹饪技能大赛等活动,让来自四川筠连、珙县以及昭通大关、永善等毗邻县区的各族运动员、球迷、游客在“一线网红县城”感受激情澎湃的体育运动风采,畅玩“一线城市”、品尝“盐津美食”,有效拉近各地区各民族群众之间的距离,让各族群众同运动、一家亲,共享发展成果。
新时代、新起点,盐津县各族儿女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聆听时代声音,顺应人民期盼,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担当作为,努力实现盐津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
通讯员:彭恒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