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高原瑰宝 | 乌蒙山间的“绿色银行”

 2025-02-08 09:20  来源:“学习强国”昭通学习平台

编者按:农稳天下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根据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战略部署,昭通全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农业绿色发展产业链。即日起,“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学习强国”昭通学习平台联合推出“高原瑰宝”系列报道,挖掘昭通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解码昭通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路径。

云南省昭通市位于中国混合竹林分布带,是中国竹资源富集区之一,有竹类植物15属78种1新种4个栽培种,现有竹类资源680.2万亩,其中,方竹、筇竹小径级特色笋用竹达563.1万亩。2018年以来,昭通市委、市政府把竹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予以高位推动。当前,竹产业成为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乌蒙山雨雾蒙蒙的竹林,看到的是一派竹林茂盛、蓬勃生长的壮丽景象……

绥江县板栗镇翠竹满山

绥江县板栗镇关口村十组,因生存条件恶劣,脱贫攻坚期间,这里实施了整组搬迁,44户村民搬到了县城附近的兆家坝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由此开启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村民的土地全部入股春茂竹木种植专业合作社。“2017年,我决定带着关口村民种竹子。竹子种下的前几年,虽然管护投入大一些,但是成林以后收益很好,管护也容易,采收竹笋时间集中,大家回来采收也能实现收益。”该合作社负责人邓天斌说。

按照合作协议,群众以土地入股,可以实现管护期间务工收入、采笋期间打笋收入,还能跟合作社对半平分卖笋的利润。

蒙蒙雨雾中,我们发现竹林深处有一位正在打笋的老乡。他头戴草帽,身披着雨衣,脚踏雨鞋,腰间挂着一个塑料口袋,正弯着腰在竹林间搜寻着鲜嫩的竹笋。每当他掰满一把,便反手将其放入口袋中。听见我们叫他后,他踏着矫健的步子向我们走来,并在约莫两米高的土坎上停下了脚步。或许是因为觉得距离较远,交谈不便,他便抓住身旁柔韧的方竹,轻盈地从高坎上一跃而下,稳稳地跳落在我们面前。

绥江竹产业加工厂

他叫蒋成亮,年岁已不轻。2024年9月16日,他从外地务工回来采笋,每天能打80公斤左右,采笋的工钱是每公斤3.6元,每天收入300元左右,他和妻子每天打笋收入600元。“今年打春笋再加上分红,我们共挣了4.8万元,加上打完秋笋,收入可能有六七万元。”蒋成亮爽朗地说。

关口村十组这片竹产业基地共有2500亩左右,2017年栽种竹子至今,从2023年开始试采摘竹笋,有了少量收益。“2023年卖笋收入40多万元,但当时没有采笋道,人工成本高一些,达到每公斤6元,给大家分红8万多元。2024年绥江县委、县政府投入一部分资金,支持我们建了采笋道,采笋人工成本降了下来。”邓天斌说。

竹农喜丰收

“虽然前期投入大,但丰产以后可以实现300吨的总产量,按现在的价格来算,产值就有450万元了,前景可观!”邓天斌对未来很乐观。

“丰产以后,我们一家人收入还不止10万元!”说起竹产业发展的前景,蒋成亮也很兴奋。

在水富市太平镇二溪村19组,竹农龙银顺也向我们分享了他的喜悦。“我跟魏洪兵学到了种竹的技术,目前一共种植了100多亩竹子。才开始打笋,也就万把(元)的收入,我算了一下,过两年丰产就好了,就算一亩竹林产竹笋100公斤,每年收入也不少于10万元。更何况我们现在是竹林套种黄柏,还多了一份收入。”

林间采笋富民路

魏洪兵是二溪村20组村民,2018年带头成立了水富铜锣坝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带领大家建起了1200多亩竹产业基地。多年来,在魏洪兵的示范带动下,全村发展起2万多亩竹子种植,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大道。“我很早就出门打工了,到过河南,砖厂、煤厂的脏活、累活我都干过,后来到了浙江打工,积累了一些资金。2016年回到家乡,大家推选我担任村民小组长,他们的信任让我感觉肩上的责任重大。”魏洪兵说。

建立了竹基地,魏洪兵随后加入了昭通市竹产业协会,在协会,魏洪兵接触到了一个关于竹的“小世界”。“市林草局组织协会成员开会,我接触到了巴食川珍食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也就打通了市场销售的渠道,把基地的1200亩竹笋以及合作社的2万亩竹笋都供应给了他们。”魏洪兵说道。

从事竹产业时间越长,魏洪兵跟市场连接得越来越紧密。从最初自己驾车到处收购,到现在有了固定的交易点,直接联系货车取货,支出节约了,利润空间也扩大了。“我每年要帮老乡们卖掉200—300吨竹笋,直接和市场实现了无缝对接!”他说。

魏洪兵等种植户还得到了省科技特派团的支持。2019年,省科技特派团依托水富铜锣坝竹产业专业合作社,帮助他们加快推进方竹育苗基地建设。魏洪兵带动合作社社员精心管护,9个月便达到了“一年苗”的供苗标准。购苗订单纷纷飞来,当地村民在育苗、起苗、包装、上车等用工过程中增加了收入。

魏洪兵与二溪村村民手牵手抓发展,实现了增收致富,他个人也因此获评“云南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个人”。

沿着蜿蜒盘旋的乡村硬化公路,来到水富市三角村锣锅片区。3.5万亩竹基地把连绵的群山打扮得清秀俊逸,云雾像是给青山蒙上了一层薄纱,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柔美。

青青翠竹绿满屏

“三角村是水富市最偏远的高寒落后山区,我们苗族同胞一度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除了种苞谷、洋芋,我们还试种过苹果、核桃、板栗,但都失败了。2017年,县里组织我们去彝良县学习种植笋用竹助力脱贫攻坚先进经验,我看这有前景,管理投入不大,收入却不菲。”三角村党总支书记马光均说道。

三角村适合竹子生长,之前山上也长竹,不过都是没多大价值的材用竹。“我去学习时在路边买了一些笋回来,爱人用它炒了一盘菜,方竹笋甜脆爽口,比我们本地的笋好吃多了。”马光均身体力行,2018年底,投入资金流转本村林地试种方竹500亩、筇竹300亩。

看到马光均种的竹子长势喜人,群众心动了。马光均趁热打铁,决定在锣锅片区搞试点,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引进公司,流转闲置林地进行栽种,形成覆盖锣锅自然村7个小组130户、共计1万余亩的“万亩方竹示范基地”。

经村“两委”议定,三角村把竹产业作为“一村一品”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加上市、县党委、政府的各类扶持政策支持,该村2020年很快发展起竹产业超3.5万亩,户均超50亩,实现全村竹产业全覆盖。

三角村的基地2023年实现收益20万元,2024年预计将突破40万元,带动了60余名脱贫群众参与管护和采笋,人均增收3000元。全村的竹基地投产面积2023年已达1.8万余亩,产笋约1600吨,产值2000万元,有725名群众参与竹林管护、竹笋采收等工作,累计实现务工收入230余万元。为了提升竹产业市场价值,在市、县林草部门支持下,该村成功创建了“三角锣锅”“三角双房”2个“绿色食品牌基地”,完成方竹笋、筇竹笋“绿色食品”标志申报,并获得“鲜竹笋有机转换认证”证书。目前,竹产业已成为三角村的支柱产业,预计2年后进入全面丰产期,年收入可达1亿元,群众人均可增收3万余元……马光均给我们详细算了算一笔笔“经济账”。

2023年,三角村被评为水富市“产业兴旺红旗村”。马光均个人被省乡村振兴局评为“云南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个人”。

在乌蒙大地上,像绥江、水富这样成功探索出竹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案例还有很多。

如今,昭通市已经实现以万亩以上村为重点,通过收储、流转、入股等方式,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利益联结机制。

江畔竹景清幽

乌蒙山区的茫茫竹海,犹如一座生机勃勃的“绿色银行”,不仅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限绿意,更为当地百姓储蓄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与满满的幸福生活!


来源:“学习强国”昭通学习平台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王朝飞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王朝飞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