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强国”昭通学习平台
2025-02-07 17:39编者按:“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1935年2月4日至14日,中央红军经过云南威信,徐策、余泽鸿、戴元怀、刘复初、陈华久等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用忠诚、青春甚至是生命在这片土地上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弘扬革命精神,铭记英雄事迹,即日起,“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学习强国”昭通学习平台、中共威信县委党史研究室、威信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熠熠红星”系列策划,用音频深情讲述红色故事,用文字追忆缅怀革命先烈,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李青云血染白虎山
李青云,江西省莲花县人,原中央苏区国家政治保卫局干部,中国共产党党员。曾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2月20日,中央红军途经贵州省习水县东皇殿,军委纵队奉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之命从总后勤部各单位抽调了80名红军指战员,组成红军黔北游击队,由陈宏任队长,张凤光任政委,李青云任特派员,在黔北开展革命武装活动。
1935年6月底,黔北游击队在基本完成中央军委下达的阻击和牵制敌人的任务后,决定前来寻找川南游击纵队。于是,黔北游击队告别了放牛坪的父老乡亲,甩开途中阻击之敌,向川南疾进。部队到达古蔺县赤水河边的二郎滩,发现盐防军已将渡口封锁,几只木船都被敌人收集到河对岸。李青云与大队长余得胜在部队里挑选9名熟悉水性的红军战士,泅水渡河,主力部队在岸边用火力掩护,夺取渡口,消灭场上盐防军,使部队顺利地渡过赤水河。
1935年7月上旬,游击队经白沙、摩尼、分水岭等地,沿途探听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的行踪,终于在叙永分水岭朱家山与川南游击纵队会合。两支队伍会合后,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委决定同心协力一同作战,决定将合队后的部队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特委也改称“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部队扩大到近千人,下辖7个大队,使川滇黔边区的武装斗争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创建了新苏区根据地。由于部队合编,人员增多,队伍壮大,对川滇黔边区影响也逐渐增大。因为中央红军已渡江北上抗日,所以川滇黔边区的红军游击纵队被敌人视为心腹大患。
1935年7月上旬,纵队由朱家山出发,第二天在田坝头与川军顾晓帆团遭遇。陈宏指挥部队抢占高地打退敌人多次冲锋,毙伤敌军多人。7月12日,纵队在徐策、张凤光、陈宏的率领下,由分水岭经游家坡、天蓬寨进入威信重镇长官司,准备去攻打兴文县建武等地。7月13日,纵队在长官司红山顶遭到川军周化成部和当地民团的突然袭击。在战斗中,纵队主要领导人徐策、张凤光相继牺牲,陈宏负伤被俘,红军壮烈牺牲100余人。纵队撤退后,余泽鸿在簸箕坝召开特委扩大会议,总结半年来的经验教训,决定转变策略,外线出击,奇袭敌人,在川滇黔边区打出影响来。在特委书记兼纵队政委余泽鸿,特委委员、纵队司令员刘干臣,纵队政治部主任钟昌涛,参谋长聂昭良,组织部长龙厚生,特派员李青云的带领下,长途跋涉,打下了贵州赫章,四川筠连;打到泸州兰田坝、叙蓬溪;贵州一碗水、燕子口、娄山关等地。1935年11月折回川南,由于气候严寒,伤病员无法隐蔽,供给极度困难,加之敌派重兵加剧“围剿”,纵队主要领导人相继牺牲,李青云同参谋长刘复初将纵队余下的20多人带上连天山隐蔽休整,敌军结束了第一次“三省会剿”。
1936年2月,李青云与刘复初将队伍带下山来,转移到兴文洛柏林,与同在这里坚持斗争的龙厚生、黄虎山等人会合,召开特委扩大会议,推举李青云任特委委员。同时决定李青云担任纵队政治部主任兼特派员。会议分析了形势,总结了一年来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决定继续坚持川滇黔边区的游击武装斗争,主动袭击敌人,配合红二、红六军团的战略行动。6月9日,纵队到达威信院子场与红二、红六军团组建的贵州抗日救国军阮俊臣的第三支队和国民党军陶树清的起义部队合编,组成红军川滇黔边区抗日先遣队,李青云任先遣队特派员。7月,纵队单独活动,恢复原建制,李青云仍任政治部主任兼特派员,在威信边境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又吸收珙县底洞铺一连川军起义部队,同时发展以殷禄才为首的云南游击支队,展开轰轰烈烈的革命武装斗争,打击敌人,创建根据地。
1936年11月初,云贵川三省军阀部队加剧对红军游击纵队的“会剿”。11月下旬,纵队由威信县大雪山向水田寨转移,行进到镇雄野腊溪准备宿营时,突然被滇军田富武营追至包围,将纵队打散。李青云与龙厚生等带领10多名队员冲出重围,连夜赶至水田寨,隐蔽在白虎山的一个山洞里。1937年1月,由于坏人泄密,李青云被川南民团指挥孔阵云抓获枪杀,壮烈牺牲。
来源:“学习强国”昭通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