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2-07 13:46除夕之夜,飘落的雪花为昭通古城这座本就充满韵味的古城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人们普遍认为,过年时飘雪更能烘托出节日的氛围,而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昭通古城,清雍正十年,由知府徐德裕主持新建,由济川门、趣马门、抚镇门、敉宁门及城墙围合形成椭圆形“龟城”形态,以崇安街、云兴街、北正街、启文街四条主要街道连通四座城门,构成不规则“十字形”街道样貌。城中衙署、庙宇、牌坊、书院、亭台鳞次栉比,布局井然有序。清雍正年间,各地商人来到昭通从事矿产开采和商贸活动,纷纷在此建立同乡会馆,形成了丰富的清代古建筑群落。
2025年春节,古城换新颜,给每一个来昭通过年的朋友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昭通印象”。刚走到古城边,年味就扑面而来,高高挂起的红灯笼、琳琅满目的商品、车水马龙的街道,络绎不绝的人群、各种年货把古城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这才是昭通人想要的年味。
我为什么知道,因为我家就在古城边,我在昭通过大年。
一
我的家在东后街,在古城边长大的我见证了昭通古城的淳朴。古城经过修缮后“改头换面”,后又经过升级改造,现在可谓是风华出众。昭通古城升级改造以后,古城的烟火气又渐渐回来了。古城里有诉不完的情,叙不完的旧,品不完的乡愁。在古城焕然一新的石板路上走着、看着、思考着,不经意间,时光勾起了我儿时过年的记忆。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古城没有那么风华绝代,像一个朴素的女子,身上没有华丽的衣裳。过年前,古城里的人就开始多了起来,不论是城里的还是周边乡镇的,家家户户都要开始备年货。于是,许多商家就会把琳琅满目的商品搬到古城去售卖,古城变得格外热闹。印象中,古城里最热闹的街道莫过于云兴街,诸如调料、糖、瓜子、水果之类的年货食品把人们聚集起来,老昭通人不来这里买点年货就像差点什么似的。
穿过抚镇门城楼从云兴街朝着西边一直走到辕门口,往左边走是怀远街,售卖各种土陶器、锅碗瓢盆,人们喜欢在这里驻足。姜亮夫故居在街边默默地低吟浅唱,向游人展示着国学的魅力。从辕门口一直向下走就是还保留着完好的法式建筑风格的陡街,“人杰地灵”的牌坊和青石板映衬着曾经的光辉岁月。作为昭通古城最热闹的老街,陡街上的商铺规格统一,瓦灰色门面上方呈半月弧形,厚重的中式风格与浪漫的法式风情相得益彰,充满了浪漫又复古的色彩。往右走就是北正街,北正街是一条非常“耿直”的街,就像昭通人一样不喜欢拐弯抹角,有什么就直来直去。这条街有很多文化业态,充满了文化气息。有很多名人雅士曾在这里居住。可以说,以辕门口为中心辐射出的这几条街道既是昭通古城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为热闹和繁华的街道。逢年过节,人群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古城里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后,乌蒙大地年味渐浓,家家户户开始办年货、买新衣、装香肠、扫房屋……处处张灯结彩,准备过年。大人们像一个个搬运工,背着空背篓出门,回来时装满了年货。时光就像一台搬运机,把年味“搬”回来,把小孩慢慢“搬”大,又把大人慢慢“搬”老。
过年的前几天,古城里就会有文人墨客把大桌子铺开,为过往的群众书写对联,一副对联3角、5角、1元,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发一根烟,点上火,吹几句“壳子”拉拉家常,不给钱也行,大家就图一个喜庆和开心,写春联的人也不会去计较收入多少。小时候,我站在书写对联的摊位前,心里暗自在想,以后长大我也要像他们一样给别人写春联,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几十年过去后,我实现了当初的愿望,现在也能给别人写春联了。近些年,每到腊月二十五,我就会提前准备好笔墨纸砚和写春联的纸,邀请一些喜欢写字的文人雅士来到我的老房子里为大家写春联,送福字。每年的腊月间,只要我开始准备写春联就说明快过年了。身边的很多亲戚朋友都知道我有这个习惯,所以一到那几天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东后街的“木舍”拿对联。
那时候过年,有趣的事情很多。大人们会提前把酥肉做好,把瓜子、花生炒好,用一个大口袋密封装好放在高处。只要大人一不在家,我就会偷偷地去把酥肉和瓜子“扣”出来当零食吃。那时的物质条件没有现在这么丰裕,过年能吃上酥肉已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了,尤其是偷着吃味道会更香。条件好一些的小伙伴从兜里掏出来的都是糖果,而我掏出来的则是几坨酥肉,现在想起来既滑稽又有趣。大人发现那个口袋上有洞,就戏谑地说是不是家里来耗子了。其实他们都懂,只是不愿意揭穿罢了。或许,这也是年味的一部分。
除了吃之外,穿新衣服也是儿时过年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那时,想穿新衣服还得等过年。每到寒假的期末考试,大人都会说好好考试,如果考不好过年的新衣服就别指望了。其实,父母都是刀子嘴豆腐心,无论成绩如何过年都是有新衣服穿的。过年前一个星期左右,母亲就会带着我们兄妹俩去古城买新衣服,买回来折好放在家里的衣柜里,我每天都要拿出来看一眼心里才踏实。其实,那是对过年的一种期待和渴望,也是和邻居小伙伴的一种“比试”,因为大家会把各自的新衣服穿出来比较谁的更好看。
最为难耐的时刻,莫过于除夕前夕。入睡前,我们会将新衣、新鞋摆放在床头,几乎是在凝视中进入梦乡,渴望睁开双眼即迎来天明,却总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夜晚变得格外漫长,心中充满了期盼。这样的经历,想必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记忆。
二
到了除夕这天,上午外出买菜的人还很多,到了中午,街上开始变得冷清起来,人们开始陆续回家。这时,我就迫不及待地换上新衣服和新鞋子,拿起我心爱的玩具枪和鞭炮,打两枪扔一个鞭炮,走两步还要看一下自己的新鞋子,如果鞋边脏了要马上蹲下去擦干净。老昭通人应该记得,昭通曾有一家皮革厂,在古城东门设有门店,那时的登云皮鞋很出名,过年只要穿上一双登云皮鞋就很知足了。刚穿上时都特别爱惜,走路脚背都不敢太弯曲,生怕鞋面起褶皱,所以一看许多人走路的姿势就知道脚下肯定是穿着新皮鞋了!
下午5点以后,古城的街上就几乎没什么人了,瓦房隐隐约约升起了炊烟,家家户户都在忙活着晚上的年夜饭。古城的街道开始传来鞭炮声,声音由远及近越来越响,当附近的邻居开始放鞭炮就说明年夜饭很快就要开始了。放鞭炮不仅是年味最大的体现,也是过年最重要的环节。大人们都还在忙着准备年夜饭,我早已把鞭炮拆开,用一根竹竿挂起来,蹲在门口,就等着大人们说点火,开饭······
年夜饭是除夕的重头戏,我最为期待。少则10多道菜,多则二三十甚至四五十道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才是过年的样子。那时,因为家境不好,平时吃不到的菜肴只有在年夜饭的饭桌上才能吃到。直到信息发达的时候我才发现,家家户户的年夜饭都差不多,饭桌上都少不了蒸肉、烧白、酥肉、圆子这些过年必备菜。说起菜,我最喜欢的一道菜是母亲做的蒸肉,口感独特,又香又糯还有韧劲,把肉吃完,剩下的蒸肉粉用来拌饭,那叫一个美味。我吃过很多家的蒸肉,但都没有母亲做的好吃,一个人吃一碗完全没问题。
看耍龙灯,是那时过年的压轴大戏。吃完年夜饭后,东后街两边的梧桐树上就挂满了各种鞭炮,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舞龙团队敲锣打鼓挨家挨户拜年,无论拜到哪家门口,主人都会出来给个红包表示吉利,走到哪里鞭炮就炸个不停。小时候,我很喜欢听鞭炮声,它象征着喜庆和吉祥,似乎过年和放鞭炮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几十年,我也领略过其他地方的年味,大城市就没什么年味,小地方的年味很浓,毕竟过年了出去打工的人都回来了,走在街上都是乡里乡亲,白天串一下门,晚上聚在一起打打牌、喝喝酒,也是热闹非凡。但是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昭通的年味,该有的元素都有,一切都刚刚好。有人认为现在没有年味了,其实年味一直都在,只是当初喜欢过年的那些人现在长大了、老了,体验年味的人换了。
走在古城中的传统年货市场,摊位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精美的春联、火红的福字、五彩的窗花,还有各种特色的手工艺品,无不展现着浓厚的节日氛围。人们穿梭其中,精心挑选着心仪的物品,为新年增添一份吉祥与美好。
三
在过去的几年中,昭通古城经历了一次全面的修缮和升级改造,让这座古城仿佛穿上了崭新的外衣,重新焕发出了往日的辉煌与繁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特别是云兴街,经过精心的装饰和布置,街道两旁挂满了色彩斑斓的油纸伞和各式各样的灯笼,营造出温馨而浪漫的氛围。街道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到处都是欢声笑语,灯火璀璨夺目,整座古城洋溢着节日的欢乐和温馨。经过这次修缮和升级改造,昭通古城不仅在外观上焕然一新,而且在文化氛围和节日气息上也有了显著提升,使得这里的年味变得更加独特和浓厚。
升级改造后的古城,迟家大院、李氏支祠、陕西会馆熠熠生辉。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红色灯笼高高挂起,将古朴的街道映照得温暖而明亮。今年,昭通古城的年味别具一格,于是又有人感叹说,那些渐渐消逝的烟火气息再次回归,那些渐渐淡出的年节氛围也重新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2025年的这个春节,昭通古城热闹非凡,也是我长大以来见过古城人最多的一次。春节系列活动火热举行,敲钟仪式、新春祈福、巡演活动、再回昭通复古情景剧、传统文化表演、美食集市等系列活动把昭通古城装点得焕然一新。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以昭通籍滇商李耀庭的故事为创作背景,讲述他手持一根扁担,靠贩运食盐起家的故事。在李氏支祠,独特的演出场所、创新的表演形式、别具匠心的剧本与舞台设计,经过精雕细琢后呈现,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剧体验和文化享受。小而精的院落和极具韵味的老建筑相得益彰,使得空间可塑性增强。演出中,结合灯光和音响的渲染,演员或从庭院或从楼阁出场,穿过观众席,大大增强了观众的观剧体验。有时,我会不禁发出感叹,这是我认识的昭通古城吗?
是的,今日的昭通古城不再是往昔的昭通古城,今日的古城有文化、有颜值、有内涵。虽然我不曾看到她曾经的容颜,但是通过现在古城的繁荣,依稀可以触摸到曾经的繁华。作为云南三大文化发祥地之一的古城,昭通古城有着和丽江古城、大理古城不一样的风韵,独树一帜。
正月初一,走在古城的街道上,青砖白瓦勾勒出柔美的线条,亭台楼阁散发出古色古香的气息,耳畔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孩子们穿着新衣,手里拿着糖果和玩具,脸上洋溢着纯真的喜悦。街头巷尾弥漫着美食的香气,热气腾腾的昭通小肉串、香甜的糖炒栗子、软糯的年糕,一闻就流口水的酸萝卜让人垂涎欲滴,每一口都让人深深沉醉。记得小时候过年去清官亭公园玩,买2角的酸萝卜,可以从手掌一直铺到手腕。当然,卖酸萝卜的老奶奶刀法比较好,把酸萝卜切得薄薄的。吃完后,手掌心都要舔得干干净净才肯罢休。好多年没有看到过那个挑着木桶卖酸萝卜的老人了,在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里,她也是年味的一个缩影。
过年期间,古城中的庙宇也是香火旺盛。人们怀着虔诚的心前来祈福,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在这庄重的氛围中,能感受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夜幕降临,昭通古城被璀璨的灯光装点得如梦如幻。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瞬间照亮了整个古城的天空,那绚丽的色彩和震耳的声响,将过年的欢乐气氛推向了高潮。
在昭通过年,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热闹与欢乐,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坚守。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大家在浓浓的年味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新的一年,带着这份温暖和美好,我们充满希望地踏上新的征程。
我家住在昭通古城边,我见证着她的四季更迭,感受着她的喜怒哀乐,我喜欢靠在她的胸前,听她缓缓跳动的心脏泛起古城风韵的阵阵涟漪。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已深深融入了我的诗篇,成为我心中永远的温暖港湾。在我心中,她永远都是最思念的故乡,更是我无法带走的乡愁。
无论走多远,我都是昭通古城的孩子。
通讯员:赵连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