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理论丨思政课教师讲好扎西会议故事的四个着力点

 2025-02-07 11:43  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0 年 1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有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要讲好五个故事,讲好“扎西会议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新阶段”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扎西会议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云南召开的极为重要的一次会议,扎西会议展现了历史的真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鲜活体现。扎西会议期间所发生的红色故事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光辉传统、赓续的红色基因、凝结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手段。2025年,恰逢扎西会议召开 90 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对讲好扎西会议故事的重要指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因此,讲好扎西会议故事是思政课教师用好红色资源,借助红色资源演绎革命道理和进行“三观”教育的重要途径,以“故事寓意道理” 和“道理渗透故事”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一、尊重历史:讲“准”扎西会议故事的历史真相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红色故事,是思政课宝贵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革命老区、遵照历史事实,系统梳理与扎西会议相关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素材,与思政课教学进行无缝衔接,让学生在聆听扎西会议故事的过程中接受革命洗礼,深悟历史大势,将扎西会议故事讲“准”。

要讲清楚扎西会议是 1935 年 2 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中央红军集结扎西途中连续召开会议的总称。中共党史上对会议简称的命名,一般按照届次顺序、地点、时间、主题或特征来概括,如果仅仅把在扎西镇召开的会议称为扎西会议,就割裂了这次会议的一体性,扎西会议是 1935年2月5日至10日中央政治局在中央红军集结过程中连续召开水田寨花房子、大河滩庄子上、扎西镇江西会馆会议的统称,虽在不同地方连续开完一个会议,但具有会议内容与地点的同一性和日程的连续性。正如先后在上海石库门与嘉兴南湖召开的中共一大类似。

准确认识扎西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最后完成的历史地位。扎西会议是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次会议, 对其进行讲述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经过学界考究,扎西会议共完成了七件大事:变换领导,实现了组织上的变更; 讨论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 分清了军事路线的是非;在中央红军中及时传达、贯彻《遵义会议决议》, 实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领导;讨论了全国各苏区和红军的战略方针及组织问题,并作出决定,先后分别向中央分局,红二、红六军团和四方面军发出指示,领导全军实现历史转折;改变渡江入川计划,作出“回兵”决策,发布向川滇黔边境发展的指示,打了遵义大捷的大胜仗;发出“缩编”命令,对中央红军进行整编;周恩来亲自动员和组织,抽调干部和战士 400 多人组成川南游击纵队,在地方活动,牵制敌人。在讲好扎西会议故事时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故事主题,凸显故事原貌,真实反映历史发展,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真正地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高度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

二、塑造形象:讲“好”扎西会议故事的大党形象

扎西会议故事作为红色故事的具体样态,其蕴含的先进文化、理想信念、精神风范等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精气神,鲜明地刻画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党形象。讲好扎西会议故事,就要讲好扎西会议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的担当者形象、坚定自我革命的领航者形象。

革命理想高于天,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灵魂。“历史与现实都告诫我们:全党理想 信念坚定,党就拥有无比强大力量;全党理想信念淡薄,党就会成为乌合之众,风一吹就散。”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各种奇迹,奥秘就在于矢志不渝地为崇高理想信念而奋斗。党中央和红军在昭通威信期间的这段历史, 就是一堂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课,正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才能让红军战士们攻克一道道难题,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激励着红军战士一路向前,取得胜利。讲好扎西故事就是为守护初心、担当使命提供鲜活素材, 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矢志不渝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成长基因。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伟大政党,也是勇于自我革命的伟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开始就一直保持自我革命的精神,在守正创新中不断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扎西会议后,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中国共产党带领红军队伍与云南地方军阀势力展开斗争,在云南当地人民的帮助下巧渡金沙江,粉碎敌军的阴谋,取得了北上抗日的主动权。同时,红军在扎西实行了缩编整顿,留下了“十个连长一个班”的故事,组成了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和云南游击支队,坚守12年,完成党中央交办的使命任务,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伟大精神。讲好扎西会议故事就要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拿起自我革命这个斗争武器来淬炼自我,保持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不断刻画出中国共产党坚定自我革命的领航者形象。

三、培育情感:讲“活”扎西会议故事的意义认同情感

讲好红色故事的要点就在于对情感话语的正确使用与表达。故事承载了特定的意义,一个好的故事讲述者能在叙事过程中建立情 感共鸣。思政课教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应运用和设计更多的非叙事性话语,要具有“控制叙述接受者的某种力量,将引导受教育者去评判故事中的是是非非。”思政课教师将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解码传递给他人,抑或讲述他人可能理解的感受和经历并由其解码,在情感表达与情感参与的互动中悟出“真理的味道”,将扎西故事讲“活”。

讲好扎西会议故事,要抓住故事细节触发情感,实现故事共情。针对故事中的人物、环境、情节中的某一方面进行细致入 微的刻画,赋予其强烈的真实感和现场感,以微观细节承载故事的历史叙事。例如,扎西会议中博洛交接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具体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通过查阅公布的文献、资料和发表的调查报告、文章等,把时间确定为2月5日,地点是云、贵、川三省交界的“鸡鸣三省”地域云南省扎西县(今威信县)境内,“博洛交接”的决定是通过常委会作出的。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成熟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遵义会议的胜利中产生而在扎西会议变换领导后实际形成。总之,以细节触动学生、打动学生,让他们深刻体会扎西会议对于中国革命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感悟中国共产党成长历程中的恢宏历史。

讲好扎西会议故事,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从而实现价值共享。讲述者运用通俗的、直观的、形象的非叙述性语言,将真实感人的故事、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故事表述得更有吸引力,从而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讲好扎西会议故事不仅仅需要“讲”,更需要超越“讲”,关注他人。“会讲故事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智慧,一种生存、生活的智慧”,要让大学生参与到故事的书写与传播中,学会准确地表达,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启发学生总结和复盘自己的过往经历,体会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和艰苦实践,从而更加坚定理想信念。2024 年8月2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较 2023年12月增长7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其中青少年是新增主力之一。教师在讲好扎西会议故事的过程中要运用大学生颇为喜欢的网络新媒体资源, 譬如,抖音、微信公众号等。

四、讲道理:讲“透”扎西会议故事的价值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讲好扎西会议故事要站在理论的高度揭示红色故事背后的“道理”,达到“以事明理”的目标,将扎西会议故事讲“透”。

讲好扎西会议故事要深刻领悟“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扎西会议的历史功绩之一就在于改组党中央的领导特别是军事领导,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使遵义会议确定的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得以实现,开始形成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推动党和红军实现了战略转移,从此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讲好扎西会议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实践证明党是我们创造百年历史伟业的关键,要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的领导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

讲好扎西会议故事要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至上的发展思想。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证。讲好扎西会议故事,汲取精神财富,就要始终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看作是永远的奋斗目标。

讲好扎西会议故事要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自觉为崇高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的精神。进入扎西时,正值农历春节前后,扎西地区天气异常寒冷,战士们身着单薄、脚穿草鞋,为了不惊扰到百姓,悄悄在街道两侧的屋檐下相互倚靠露宿,挨过漫长的寒夜,扎西的百姓早晨起来见状都无不为之感动。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将简单煮熟的土豆称为美味佳肴。面对如此艰苦的条件,党和红军凭借着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不断前行。讲好扎西会议故事,汲取精神力量, 就要学习中国共产党和中央红军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矢志不渝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的精神。


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肖 珍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何田田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何田田
标签 >> 理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