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2-06 11:11又是一年春节到,人间最美是团圆。如果说,“年”是亲情团聚的号角,那么,“家”就是亲情欢聚的乐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在绥江县,每到正月初二,人们就会带上孩子“走人户”,一场场饱含亲情的奔赴,串起了岁岁年年的人情与烟火。
“走人户”是滇川一带的乡村土语,意思是去亲戚家做客。探望的对象一般是家族中有着血缘关系且最亲近的人,比如,娘家父母、舅舅、姑姑、姨妈等。走人户最重要的,就是出嫁的女儿和女婿一起回娘家。
在绥江有句俗语:“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认不到。”走人户,是维系亲情的重要方式,与日常生活中的“串门”不同,走人户是亲戚间独具特色的感情交流。
每到正月初二,夫妻俩都会准备丰盛的礼物,带上儿女回娘家。屋内炉火正旺,茶香袅袅升腾,寒暄声与欢笑声交织,瞬间驱散了身上的寒意。到了饭点,桌上摆满农家各色佳肴,每一道菜都散发着亲情的味道,一碗刚出锅的汤圆,圆润软糯,甜意满溢,在舌尖化开的瞬间,满是对新春的甜蜜期许。
孩子们在庭院里嬉戏,时不时放个鞭炮,惊飞了枝头的雀鸟,留下满院的欢乐。老人们坐在屋檐下,晒着和煦的阳光,岁月的皱纹里也填满了新春的祥和,亲人之间的谈天说地,成为家族情感绵延的脉络。
“亲戚不走,也就不亲了。”这是小时候父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从我记事开始,每到过年,都会跟着大人走人户,那时候没有公路,是真正的“走”,外婆家离得近,只走一个小时;姨孃家离得远,要乘船横渡金沙江,再翻山越岭步行差不多两个小时。但无论距离多远,亲戚总会团聚,年复一年,从未间断。
走人户很讲究,到访的一方需提前准备礼物,接待的一方需提前准备丰盛的菜肴和给孩子的红包。我童年时,人们生活比较艰苦,各家各户都不富裕,父母会准备一小袋白砂糖、一小袋沙琪玛、一小袋花生糖和一瓶二曲酒,简称“三封东西一瓶酒”,价格也就是20多元。后来,生活慢慢好些了,礼物就变成了“五封东西一瓶酒”,价格不超过40元。外婆家有几个舅舅,就需准备几份礼物。到了外婆家,先看外婆,送上礼物,再看舅舅,分别送上礼物。
那时候,亲情很浓,无论礼物多少,无论走到哪家,亲戚都热情迎接,端上好酒好菜。大人话家长里短、说柴米油盐,字字句句都流淌着家族的亲情;孩子们久别重逢,格外兴奋,玩游戏、放鞭炮,图的就是热闹和快活。走完人户要分别时,亲戚还会给孩子发过年钱,五角、一元、两元,全是提前从银行换回来的崭新钞票,那兴奋劲儿,我至今难忘。
农村亲戚多,盘根错节,往往需要好多天才能走完。每年,只要春节将近,父母就会早早地就安排好走亲戚的顺序:初二到外婆家,初三到姨妈家,初四到干爹家……循环往复,风雨无阻。亲情,犹如一趟准确无误的列车,将无边的思念和牵挂,联结成了一条永恒的感情专线。
时代飞速发展,如今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维系,更多的是通过微信、QQ、抖音等社交软件。但在绥江,正月初二“走人户”这一传统习俗始终如一。如今,道路变得宽阔平坦,出行的方式从步行、自行车换成了汽车,走人户的路途不再那么漫长。随着生活一天天富裕,礼物也愈发精致多样,各种包装精美的礼盒堆满了后备箱,进口的零食、高档的酒水、时尚的保健品成为新宠。亲戚们相聚时,话题也从农事农活转向了城市发展、孩子教育和各自的事业。生活节奏的加快,让走人户的时间缩短了,不再是在亲戚家留宿几天,大多是吃一顿饭就返回。
时代在变,但走人户的内核从未改变。当我们在春节假期一家家拜访时,那紧握的双手、真挚的眼神、关切的问候,依然是情感的交流与传递。新的变化,也是时代的印记,记录着生活的进步与我们对亲情不变的执着。走人户就像一首岁月的歌,歌词在变,但旋律依旧,它承载着过去的回忆,也延续着未来的情谊,在年复一年的轮回里,温暖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知晓,无论走多远,根在亲情,情在人间。
作者:罗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