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1-27 09:33这首记载中央红军在扎西缩编、扩红、建立川南游击纵队的歌谣,是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和白区工作部部长贾拓夫共同创作的《长征歌》中的一节。
1935年2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到云南省威信县扎西地域。中央红军严格执行“所到之处不得扰民”的纪律,开展助民活动,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购买粮食、蔬菜、干柴、稻草等物资,都是先讲好价,付了钱,然后才拿走。看到王朝忠 8岁的女儿美容没有裤子穿,红军女干部脱下军装披在她的身上;红军战士从火海中救出襁褓中的贺天佑;周恩来将自己唯一的一件换洗衣服送给乞丐大娘……这样的事不胜枚举。扎西群众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队伍,那些因恐惧而逃进深山躲藏的群众陆陆续续都返回了家。看到红军和衣睡在房檐下,纷纷邀请他们到家里躲风避雪。有的战士衣服打湿了,群众就烧起柴火,为红军烘烤衣服。群众将家里平时舍不得吃的糯米面做成汤圆与红军同度春节。群众主动给红军带路、提供情报……
中央红军到达扎西时,扎西下了一场数十年不遇的大雪,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在瑞雪的映衬下,格外醒目。老街两边的木板壁上,到处写有“打土豪,分田地,打大富,杀贪官,为干人服务”“红军是干人的军队,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打倒国民狗党!”的红军标语。不少群众走街串巷,看标语,听宣讲,格外亲切。
在扩红报名登记处,大家踊跃报名参加红军。红九军团在大河滩召开的一次扩红动员大会上,涌现出母送子、妻送郎的感人场面,当场报名参加红军的就有晋绍武等20多人。小坝的肖发文背柴到扎西街去卖,听了宣传,放下背架子就跟着红军走了。侦察中央红军动向的滇军文职官员叶天荣也投奔了红军。
据原中革军委二局党支部书记、译电员戴镜元回忆:“在扎西一带,我们又扩大了红军3000多人。这里参加红军的情况非常热烈,他们不是三五个参加,而是成批成批地、几十个几百个参加。”
在扎西镇江西会馆,红军总政治部召开穷民大会,公审处决残害、欺压百姓的民团团首肖尊武,将打土豪没收来的粮食、布匹、盐巴、毛边猪肉分给扎西人民。扎西人民扬眉吐气、欢呼雀跃。
此时,国民党蒋介石断定中央红军还将北渡长江,便纠集中央军和川滇黔地方军阀,企图将中央红军歼灭在川滇黔边区。龙云被急令入黔防堵中央红军的滇军孙渡部队疾驰镇雄、威信堵截中央红军进入云南腹地。
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央红军一方面集结扎西、大河滩一线及其附近准备作战;另一方面组织传达《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精神。
2月10日,当张闻天传达到毛泽东已回到党中央担任政治局常委,协助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时,会场上不少同志交头接耳,“从此我们又要打胜仗了。”干部们纷纷表示:“完全同意张闻天同志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一致拥护中央政治局的决定。”《决议》精神传达到红军部队中,全军振奋,好像拨开重雾,看见了阳光,不满情绪一扫而光。
在扎西,中革军委发布了《各军团缩编的命令》,取消了中央红军一、三、五、九军团师的编制,将3万多名红军编为17个团。缩编后,各级干部层层下放,充实到战斗连队。
同时,对影响部队行军的物资和辎重进行彻底清理。凡是两人抬不动的东西都丢掉,将400多件重装备、器材,包括红军卫生部的一台X光机,破坏后掩埋或寄存在当地老乡家。经过精简缩编、甩掉辎重,中央红军由原来的“辎重护卫队”变成真正的战斗队,战略战术更加灵活,在运动中求得主动,做到了“不怕打,不怕走,不怕饿,不怕累”。
与此同时,按照扎西会议提出的“在川滇黔边区创造新苏区根据地”战略,组建了中共川南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针对严峻的形势和不少指战员不愿脱离主力红军留下来打游击的思想,周恩来亲自在禹王宫作动员,宣布中共川南特委班子的任命。中革军委还抽调国家政治保卫局第五连、一个干部连、一个警卫通讯排、一个运输排、一个卫生班和几个修枪工人来加强纵队力量,并号召行军中掉队的红军伤病员留下来加入纵队。
红色的火种一直在燃烧。留下来的川南游击纵队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艰苦奋斗,浴血奋战,直到1937年1月失利,完成了党中央和中革军委交给的艰巨任务。红军云南游击支队在川滇黔边区坚持斗争,一直战斗到1947年3月。
《长征歌》歌颂了长征的胜利,蕴含着革命的理想信念,体现了红军将士坚定跟党走、敢打敢拼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优美的旋律、朴实的歌词一直传唱至今。
通讯员:孙世娟 /文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广玉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