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少年|三十五年前的创刊号

 2025-01-25 12:12  来源:昭通新闻网

1991年秋天,我从师范学校毕业。那年我20岁。背着简单的行李,翻山过河,我双脚泥泞赶到冷水河小学。秋雨过后,道路难走。作为小学教师,我工作的第一站就在这里。学校被一个深深的山谷包围。天上有蓝天白云,谷底有清澈蜿蜒的小河。学校的6位老师,见我来到学校,都对我嘘寒问暖,帮这帮那。孩子们淳朴可爱,第二天就抱来两棵大白菜,提来一篮子土豆,我就算在这里安下了家。

还在学校读书期间,我就喜欢写东西。读书、写作是我最大的爱好。书里有肉眼看不到的大千世界,笔端能表达自己内心的寂寞、苦闷与梦想。冷水河小学规模小,6个年级只有130多名学生。放学后和周末,就只有我和另外一位年轻教师留守在不大却又空荡荡的校园里。那年头,那地方没有电,没有电视和电话,也没有图书室,网络就更没有了。工作之余,我就看自己带来的书。但带的书有限,我长期处于阅读的饥饿之中。

这天傍晚,朔风过后,天降大雪,冷水河的山山岭岭,全都笼罩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之中。没有太多准备,木柴全被烧完,寒冷像无数只冰凉的手,攥得我骨头都是疼的。我费劲地爬上堆满杂物的楼上,到处寻找可烧的木柴。意外地,在昏暗的角落里,我发现了一个纸箱,抖掉上面的尘埃,打开,是一堆用过的作业本。其中有几本杂志。翻出一看,就有一本《中国校园文学》。我眼睛一亮,连忙攥在手里。那一夜,坐在火塘边,在煤油灯微弱、昏黄的光芒下,我将这本杂志从头到尾读了个遍。这是《中国校园文学》1991年的第1期,主编是黄世衡。我清楚地记得,开头的一篇,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修子的小说《陶醉》,写的是陶醉在事业中的两代人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而黄同明的《决堤》、高进贤的《舶来品》两篇小说,也有着深深的时代刻痕和向上的力量。散文栏目有名师大家袁鹰、林斤澜等的作品;诗歌栏目里《我们的故事》《短笛》《少男少女》等作品让人耳目一新。《文学理论》专栏里,发表了时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副主任曹文轩的《论个性——文艺心理学漫谈之一》一文。我清楚地记得,曹先生从社会集团心理、文化气候、自身经验、集体无意识、地理作用等几个方面,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告诉我们:“没有艺术家的个性,就无艺术的个性,而无艺术的个性,就无艺术。”

读完正文,我再来读《编者的话》和《发刊词》,我才知道,这是《中国校园文学》的创刊号。《编者的话》里说:“……我们这份杂志的版面上没有什么‘好玩’的和‘够刺激’的东西,我们是按照鄙视庸俗无聊读物的广大师生的需求来编发作品的。”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的高占祥先生写了发刊词《校园文化发新枝》。文章里表示了4点良好的祝愿,说这本刊物是“永不凋谢的朝阳花”“生活的教科书”“学校师生的亲密伙伴”“培育文学新人的苗圃”。读到这些,我如饮甘露,瞬间觉得这本杂志的珍贵。第二天的课堂上,我给孩子们朗诵了杂志里的诗歌《骆驼的话》:“猛虎喜爱威风/它选择了山岗/骏马喜爱奔马/它选择了远行/小鸟喜爱飞翔/它选择了蓝天/并非我偏爱沙漠/只为了有一天——大海能把沙漠染蓝!”这样的诗句,将孩子们的激情点燃,下课后,纷纷来找我借阅杂志。

这本杂志封面为套色印刷,内文为黑白,插图庄重、典雅,让人爱不释手。我把这本杂志一直带在身边。1991年至今,整整34年过去,我换了12家单位,搬了8次家,弄丢了很多书刊和珍贵的东西,但这本《中国校园文学》却一直还在我的书柜里。

几十年光阴荏苒,我读过的书数不清,买的书也不少,创作并发表了一些作品,出版20多部专著,获得过湄公河国际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等。其中,出版了6部长篇儿童小说。而在《中国校园文学》发表作品,则是几十年之后的事了。我的短篇小说《找马》,发表于《中国校园文学》10月下旬刊“少年号”的头条。当杂志寄到单位、我拆封的那一瞬间,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多年前的往事,在眼前突然清晰起来。

眼下,《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由当年的文学双月刊变成旬刊,每月推出青年号、青春号、少年号共3期,面向大中小学在校师生和更为广泛的读者。由相对简单的套色印刷变成绿色印刷,当年的内页黑白变成现在的全部彩色。徐峙主编介绍,杂志社目前邀请了在校园阅读与写作方面成绩突出的中小学校30多家,作为“中国校园文学重点基地学校”,旨在服务基础教育、整合行家资源,培养青少年写作人才。这是他们编辑部的大手笔。这一盛举,与当年的办刊初衷一脉相承。因为工作原因,我已离开教育行业多年,但依然激情满怀,暗地里鼓励自己,争取有更多的机会能在《中国校园文学》发表拙作。

吕翼 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兴滇英才·文化名家”。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中国作家》《大家》《中国校园文学》《少年文艺》等刊物发表小说多篇(部);有小说入选《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和多种选本;出版有《寒门》《肝胆记》《比天空更远》《马嘶》《疼痛的龙头山》等20余部作品;曾获第十一届湄公河国际文学奖、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首届“青稞文学奖”、第二十九届梁斌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云南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等。


作者:吕 翼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倪娜   责任编辑:杨超烨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倪娜
责任编辑:杨超烨
标签 >> 阅读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