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5-01-17 15:59“爱上云南不需要理由,这里的生活就是我喜欢的样子。”不久前,河南商丘的韩杰来到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六郎村,她说这里的旅居生活“赛神仙”:“上午房东大姐带我爬爬山,看看她种的石斛。下山后,我们在家门口支起桌子,品品石斛茶、喝喝石斛酒、尝尝石斛炖鸡……今年春节,我要把家人也接过来感受一下。”
2024年11月,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等七部门乘势而上,联合印发《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从“乡村旅居”“城镇旅居”“度假旅居”“医养旅居”“养老旅居”“文艺旅居”“体育旅居”“边境幸福旅居”8个方面着手努力,把“旅居云南”培育成云南旅游的升级版。从“欢迎来”到“留下来”,云南文旅产业正在发生质的蜕变。
新栖居 新玩法
山川为伴,云霞作垫。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越来越多艺术家选择在这里拥有自己的第二居所,艺术家开拓了艺术创作空间,也带动了当地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2年第一次到大理,我就爱上了这里的阳光、水和空气,于是,这里成了我此后12年的家。”第一批旅居大理中和村的“新村民”邓虎藏来自四川成都,他觉得在大理特别适合开展艺术创作。曾从事过漆器行业的邓虎藏,如今在他的小院里制作漆器和修复瓷器,实现了艺术创作的梦想。
音乐人红豆、林杰夫妻也是10多年前从广东广州来到大理的。定居中和村后,他们把音乐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红豆说:“虽然这里不是大城市,却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人,旅居的艺术家之间经常交流,我们的信息并不闭塞,当地多民族的特色文化也给了我们许多创作灵感。”
红豆夫妻把录音棚搬进了中和村,把音乐和音乐生活也带进了中和村。闲暇时光,他们会给村里的孩子免费授课,“希望孩子学会用音乐纾解情绪”。
近年来,大理吸引了长期旅居的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等约2万人,“新大理人”已超过30万人。
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气候优势和异国风情也得到“银发”旅居者、“冬南夏北”候鸟式养老一族的偏爱。腾冲、弥勒等地依托当地资源,打造“温泉+旅居”模式,推动生态气候与文旅生活紧密融合。
对于年轻旅居客而言,他们更愿意在云南探索新玩法。去哈巴雪山登高望远、到虎跳峡徒步天堑、在罗平花海跑个马拉松、到抚仙湖体验帆船运动受到年轻人青睐。
新乡村 新村民
在云南省各地州,旅居人群聚集、旅居形态多样,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旅居云南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牵手,是美与好的回眸,是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是一段逾越山海的邂逅。旅居云南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叠加,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中明确提出,到2027年,云南将培育3000个以上乡村旅居重点村,引培一批旅居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旅居云南样板房。
云南的多样性让游客在每个地州区县都能以旅居的方式发现精彩。以乡村旅居为例,云南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旅居民宿、户外露营、农家餐饮等,因地制宜推出乡村休闲游、文化创意体验等特色乡村旅居产品,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消费体验新场景。
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土瓜冲村是曲靖市近年来打造的旅居示范村之一。曾经的土瓜冲村是一个几近荒芜的“空心村”,曲靖市马龙区政府引入云南若谷文旅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当地相关部门,盘活利用土瓜冲村闲置农房和撂荒耕地,实现村庄的美丽蜕变。在发展旅居产业进程中,曲靖市坚持统筹谋划、全域布局、分类施策,充分挖掘城市、乡村闲置资源,一盘棋推进旅居康养、避暑经济、乡村旅游、银发经济等业态发展,全力打造满足不同客源市场的旅居业态。
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15个乡村正在发展旅居业态,2024年接待旅居客9.3万余人次,年旅居总收入2861万元。为更好地打造“旅居云南”品牌,文山州还将持续打造一批康养、边境徒步等主题旅居线路,推广一批康养旅居发展典型案例,打响文山旅居品牌。
留下来 住得久
旅居是云南旅游的升级版,打响“旅居云南”品牌是当前云南文旅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2024年来,民族风情浓郁的云南频频火爆出圈,泼水节、目瑙纵歌节、火把节……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成为旅居客的乐园,也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聚会。
在云南,民宿、民居等住宿方式多样,有些还提供包吃服务,选择更趋多元。白族庭院是“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传统建筑形式;土掌房是彝族人民创造出来的穿斗式榫卯结构民居建筑;高悬地面的傣族吊脚楼既通风干燥也能防潮、防虫,体现了傣族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既为旅居客提供了丰富的居住体验,也向更多人展示推介了当地的传统文化。
云南还积极发展城镇旅居、医养旅居、养老旅居等,打造本地居民与旅居客群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建设旅居社区“15分钟生活圈”……一系列行动和举措,让“旅居云南”品牌深入人心,“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正在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体验。
“旅居好不好,看游客是否留得住、住得久。”在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看来,要让更多游客到云南来,服务是根本,“扫榻以迎,以游客、旅居客为中心,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才是硬道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