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成“形”起“势”

 2025-01-17 09:45  来源:新华社

来源:1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银 林碧锋 浦超

冬阳煦暖,彩云之南生机勃发。

经济转型升级蹄疾步稳,旅居云南持续走红,民生保障不断夯实……过去的一年,云南拿出关键作为,迈好实现“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扬帆奋楫,实干为要。眼下,云南正按照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的抓工作“三部曲”,主动思变谋变求变,立足实干实绩实效,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成“形”起“势”,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

  1月11日,游客和居民在丽江古城打跳游玩。数九寒天,云南一派“冬暖花开”的缤纷景象吸引了各地的人们走进彩云之南,开启一场与春天的约会。云南省在 2025 年春节前推出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冬暖花开”为主题的文旅产品,诚邀四海宾朋体验冬暖花开的新春佳节。 新华社发(赵庆祖摄)

聚链成势 经济向新图强

昆明安宁产业园,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运输车辆往来穿梭。

“生产线全部开动,压膜车间满负荷运转。”昆明云天墨睿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鉴说,公司入驻安宁产业园以来,从石墨提纯到石墨烯应用逐步做大,2024年产值超1亿元,手机导热膜的订单已排到2025年3月。

近年来,安宁结合自身优势,聚焦石化、冶金、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延链强链补链,实现集群发展,同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2024年安宁产业园预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750亿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云南有基础,更有潜力。依托资源禀赋,云南在新兴产业领域持续深耕,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文山州全力加快“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建设。在砚山县绿色铝创新产业园内,云南宏砚、云南智铝年产25万吨高精铝合金扁锭项目和年产30万吨高精铝合金板带项目正忙碌施工。2024年,文山州生产电解铝278万吨、铝合金167万吨,绿色铝工业产值突破800亿元,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延伸。

在昭通,依托硅矿资源储量超过400亿吨的优势,合盛硅业昭通水电硅循环经济项目不久前点火投产,标志着云南打造绿色水电硅材加工一体化重要基地取得新进展。

云南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推动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向新图强,释放潜能。全省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三大经济”不断壮大,立形渐稳、相连成势;投资结构持续优化,连续12个季度调度重大产业项目,8000多个项目落地;新兴产业快速成长,2024年硅光伏、绿色铝、新能源电池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9%、12%和18%。

  1月8日,游客在昆明市海洪湿地公园观赏红嘴鸥。新华社记者 王静颐 摄

宜游宜居 旅居持续走红

旅居云南火了!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八方游客前来诗意栖居。

西安游客彭清华第二次来昭通市巧家县过冬,这里符合她对小城的美好期许。“巧家自然风光壮丽、人文风情独特、人民淳朴而真挚。”如今,她打算长期在此旅居。

依托暖冬气候,巧家完善旅居产业链条,补齐“吃住行游购娱”要素短板。2024年,全县累计吸引4000余辆房车1万余人前来旅居游玩,接待游客542.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6.67亿元。

暖阳,花海,雪山……游人来到云南放慢脚步,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刘小桐说,旅居云南是天时、地利、人和完美叠加的促成,在省委、省政府的有力推动下,已成为云南引领文旅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新品牌。

为推进旅居产业,云南出台相关政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梳理400余个旅居项目,分片区组织招商投资活动,引进企业开展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经营。

普洱市墨江县,北回归线穿城而过,年平均气温18.4℃。眼下,当地迎来房车露营高峰。

风光秀丽的墨江县联珠镇曼海村,通过引入公司进行整村开发运营,成为旅居“网红点”。来自宁夏的张杰和游客们围坐在一起品茗畅谈。“在这里可以尽情享受慢生活,我和妻子打算留下来过年。”

七彩云南,目之所及皆风景,宜游宜居去处多。

当前,云南全力做优做强乡村旅居、城镇旅居、度假旅居、医养旅居、养老旅居、文艺旅居、体育旅居、边境幸福旅居八大旅居业态,打响旅居云南品牌。

数据见证,2024年前11个月,全省旅居人数321.63万人,同比增长18.5%;全省接待游客11.32亿人次,同比增长14.1%;游客人均在滇停留时间从2019年的2.8天增至2024年的3.1天,均创历史新高。

  1月7日,在腾冲市明光镇凤凰村凤凰山油菜种植园中,盛开的油菜花吸引游客前来赏花游玩。新华社发(龚祖金摄)

增进福祉 民生稳步改善

冬日的乌蒙山区,清早薄雾未散。在昭通市彝良县荞山镇天麻种植基地,56岁的村民陈朝贵忙着采挖天麻。天麻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作为种植大户,他家种了30多亩天麻,年收入60多万元。

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云南毫不放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确定“1+10+3”重点产业,培育壮大茶叶、花卉、咖啡、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推动每个脱贫县形成2至3个特色产业。

群众增收是关键。云南完善联农带农常态长效机制,不断提升产业帮扶质效。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15年的1.1:1提升到2024年的2.3:1。

一批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在腾冲市清水镇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农文旅融合蓬勃发展。45岁的村民罗爱艳经营客栈,还在一家咖啡吧兼职,丈夫成了一名旅游观光车驾驶员。“客栈常常满客,咖啡吧生意也不错,我们的日子忙碌而充实,心里满是幸福。”

“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新篇章,必须坚定不移把老百姓的事办好办实。”云南省委书记王宁指出。

云南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系列举措落地——

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增收,2024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1.0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47.27万人;推进教育强省建设,义务教育“双减”“双升”改革落地见效,采取“省管校用”等创新机制探索破解“县中困境”,实现县中托管帮扶全覆盖;实施医保便捷化经办服务“村村通”工程,安装1.4万台医保经办服务终端,实现全省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全覆盖……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云南不断提标扩面,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各族群众有更加充实的获得感。

枝叶关情,锦绣云岭幸福“升温”。

  6月25日,工人在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云峰村的光伏项目现场施工。该项目流转土地5000余亩,预计7月底并网发电。新华社发(梁志强 摄)

产业转型有绿意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长山 庞明广 赵珮然

亚洲象、华盖木等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数量增长、分布区增加和扩大;金沙江上的乌东德、白鹤滩等水电站投产发电,绿能澎湃;景迈山、元阳梯田等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开发并进……被誉为“动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的云南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之基。

以云南为核心区域的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生态区位重要。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4.1%,各大类群生物物种数却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许多物种只分布于云南。

“云南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云南亚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贡山、哀牢山4处国家公园候选区纳入全国布局。”云南省林草局副局长赵永平介绍,截至2024年10月,云南省划建自然保护地333处,总面积546.3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26%。

赵永平说,云南超过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以及绝大多数重要的自然遗迹得到有效保护,为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国家生物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2025年1月,云南省全面启动51种极度濒危野生动植物常态化监测工作,旨在通过精准掌握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栖息地动态变化,为实施物种精细化保护管理奠定坚实基础。“这些举措标志着云南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从阶段性调查转入常态化监测新阶段。”云南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李鹏说。

  1月8日,游客在昆明市海洪湿地公园观赏红嘴鸥。新华社记者 王静颐 摄

除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云南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成绩斐然。根据最新数据,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目前已达全省总装机容量的90%以上。

乌东德水电站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的金沙江干流河道上,自2020年6月首批机组投产发电以来,乌东德水电站累计发电超1500亿千瓦时,有力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水风光能资源丰富的云南,绿色能源崛起,经济结构重塑,已建成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目前,能源产业已是云南第一大支柱产业,澎湃的“绿电”正成为云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有力支撑,一流的铝、硅企业入滇,带动延长产业链的加工制造、配套的原辅料、耗材等向云南转移。

从单晶硅棒到硅片再到太阳能电池片,从硅材料生产到产业链集群,云南光伏产业正逐步放大绿色能源效益。

全球人造石墨龙头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在云南安宁产业园区投资建设的年产3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基地内,多条生产线开足马力:石墨化工艺装备革新大幅降低单吨能耗,光伏屋顶提供电能,尾气热能实现回收利用,实现大幅度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新能源电池产业在云南异军突起。

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离不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云南各族人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蓝天、白云、绿水已成为云南靓丽的名片。2024年前10个月,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长江、珠江等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2.1%,劣Ⅴ类比例下降到1%。

云南全面提升生态“颜值”的同时,不断增加产业“绿值”,让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绿色饭”。

华坪县荣将镇龙头村村民李德福曾是煤矿工人,据他回忆,金沙江边过去多是光秃秃的荒山,一到雨季,泥土被雨水冲刷,江水浑浊。20世纪90年代起,华坪有序关闭煤矿,依托光、热、水资源,推广芒果种植,实现由“黑”向“绿”的转身。目前,华坪芒果种植面积45.9万亩,产量44万吨,产值28.6亿元。“种芒果后,山绿水清,钱袋子鼓了。”谈起芒果,李德福满脸笑容。

“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这句谚语诠释着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全球首个以茶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人们围绕古茶林,对山区土地集约利用并合理布局,创造出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

当地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传承民族文化为载体,以茶文旅融合开发为目标,创新迭代景迈茶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走出一条“林茶共生、人地和谐、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景迈山森林覆盖率达83.14%,3.3万亩生态茶园获得有机认证。

“云南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充分发挥森林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作用,大力发展林草资源经济,突出林草重点产业,加快构建现代林草产业体系。”云南省林草局局长万勇说,以森林药材、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景观利用等为重点,实施“小品种大产业”培育工程,做优做强林下经济,持续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

  云南旅游市场和经济发展持续繁荣,带动了铁路客流的显著增长。新华社发

对外开放“零距离”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长山 伍晓阳 丁怡全

天刚破晓,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内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巨大的吊臂将满载货物的集装箱从卡车吊装到火车。“通过中老铁路‘澜湄快线’,货物从昆明出发,最快26个小时就可送抵老挝万象。”中铁联集昆明分公司副总经理罗刚说。

依托中老铁路,中国机电产品、农产品及老挝、泰国的天然橡胶、热带水果等实现“双向奔赴”。

云南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是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的窗口和门户。“云南对外开放工作随着中老铁路的建成通车而腾飞,中老两国间货运时间和物流成本大幅下降,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处处长李飞说。

铁路部门数据显示,自中老铁路通车运营以来,运输货物突破5000万吨,跨境货物运输覆盖国内31个省份和老挝、泰国、越南等19个国家和地区,商品种类逾3000种。昆明经老挝至泰国的货运成本降低30%至50%,老挝境内运输成本降低20%至40%。

从昔日马帮铃响到今日动车笛声,云南坚持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先手棋,持续完善网络布局,铁路覆盖广度和通达深度大幅提升,“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航空网加快构建,民用运输机场共15个,国内外通航点达185个,基本实现南亚东南亚国家首都和重点旅游城市全覆盖;水运通道持续贯通,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已开通。

近年来,云南立足区位优势,用好政策红利,统筹推动园区、通道、物流、口岸、边境高质量发展,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立辐射中心“1+5”工作框架,构建以辐射中心为引领,深化产业园区建设、大通道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口岸经济建设、边境高质量发展5方面核心内容的辐射中心建设体系,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四梁八柱”已基本建设完成,到了成果“井喷”的阶段。

瑞丽市不断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口岸通关能力,目前,瑞丽沿边产业园区已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30个,协议资金超390亿元,签约企业已落地102家,投产82家。在瑞丽沿边产业园区内,一座服装生产车间建设正酣。“我从江苏过来投资建厂,口岸便利是我决定在瑞丽发展的重要原因。”云南省摄氏度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林万里说,预计今年3月投产,一部分服装产品将销往周边国家。

近2年来,共有28个口岸的云南筹资46.27亿元,力推45个重点项目建设,一体推进口岸功能提升、口岸经济发展、口岸城市建设。李飞说,以昆明国际枢纽口岸为核心,以磨憨、河口、瑞丽重点枢纽口岸为龙头,以孟定清水河、猴桥、天保、关累港物流节点口岸为支撑的“1+3+4+N”发展格局正在形成。2024年前9个月,全省口岸进出口货运量3017.3万吨、同比增长3.5%。

云南正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催生边境经济的蓬勃兴起、社会的和谐稳定、文化的繁荣兴盛,引领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

2022年4月,昆明全面托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磨憨镇,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沿中老两国国境线两边跨境围网,按照‘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原则,在围网区内实现互联互通。”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管委会副主任龚云尊说,围网区内将享有两国政策叠加优势,实现投资、贸易、资金、运输、人员从业自由,信息快捷联通,享有产业投资和发展的最高自由度。

老挝琅南塔省经济特区管委会主任西彭·龚占巴因工作需要经常和磨憨方面交流协商,他说,中老铁路让老挝由“陆锁国”变成“陆联国”,是非常珍贵的礼物,期待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和磨憨发展能将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带动双方发展。

勐海县打洛镇龙利村与缅甸接壤,全村共有60户282人。近年来,龙利村整合资金5000余万元,实现水电路网全通,活动场所、公厕等设施齐全。2023年底,龙利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进旅游开发公司,共同开发集“边境游、果蔬采摘、餐饮民宿、露水集市”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帮助村民每人每月增收约1800元。

2024年前9个月,云南实现边民互市货值超144亿元,众多特色商品丰富了双边市场的品类供给,拓宽边民增收渠道,成为拉动边境地区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边境线成为合作与友谊的活力纽带。“云南充分发挥地缘优势,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人文交流合作,进一步厚植民意基础,‘心联通’更紧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名誉所长马勇说。

目前,云南累计在南亚东南亚及环印度洋地区18个国家实施了142个“小而美”民生项目,带去光明的医疗队、清澈的自来水,点亮乡村的路灯,拉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

如今,新时代共建“一带一路”的合奏曲正回响在高山峡谷,云南正从边陲末梢变为对外开放前沿。

  1月1日,云南省普洱市各界代表迎接受赠的天安门广场国旗。新华社发(杨廷荣 摄)

民族之花更绚丽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吉哲鹏 字强 严勇

新年伊始,重温普洱民族团结誓词、宣读新时代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等活动在云南普洱市宁洱县民族团结园举办,奏响“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主旋律。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缩影。1951年元旦,普洱专区各族群众举行盟誓大会,立下民族团结誓词碑,许下同心同德跟党走誓言。70多年来,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优良传统的感召下,云南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民族团结誓词碑上“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1月8日,在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蔡园子文旅庄园,人们在娱乐消遣。新华社发(杨廷荣摄)

“推窗见青山,凭栏听流水,古道蹄声响,入梦那柯里。”宁洱县同心镇那柯里村乡愁满溢,汉族、哈尼族、彝族、傣族等7个民族、72户群众安居乐业,其中有43户是不同民族间相互通婚,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抱团发展。依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产业,2023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

在安宁市温泉街道龙山村,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字游民”和当地村民一起,共同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在曲靖市马龙区通泉街道土瓜冲村,乡村旅居吸引天南海北的游客,持续激活各族群众互嵌共融的“春江水”……

从那柯里、龙山村到土瓜冲,一幅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画卷在云岭大地徐徐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以来,云南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加强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全面领导、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着力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迈向现代化、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力提升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着力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云南共整合资金4971.8亿元用于民族地区建设,突出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创新实施“幸福花开”工程、“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等工程,一系列“三年行动”和项目向民族地区倾斜、向民族地区聚力,2023年,民族自治地方的地区生产总值12250.1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630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18元,分别是2015年的2.21倍、2.35倍和1.98倍。

各族群众共同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目前云南民族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到11个,所有乡镇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通4G网络,6个民族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6%,所有民族自治地方的县城均达到国家卫生县城标准,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云南累计创建13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数量居全国第2位;10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先后开展5批次4825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2批次68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创建命名工作,16个州(市)分别开展了州(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创新方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年来,云南深入实施“石榴红”等工程,广泛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交流联谊活动,持续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多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十分普遍。

在云南绵延4060公里的边境线上,村庄整洁美丽,产业蓬勃发展,道路四通八达,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画卷跃然眼前。云南374个沿边行政村已全部建成现代化边境幸福村,2023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063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270元,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

  1月7日,在景洪市江北街道“雨林十里春风”露营地,游客享受冬日里的惬意时光。新华社发(李云生摄)

行走彩云之南,“云花”“云茶”“云药”“云咖”“云果”“云菜”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旅游产业更是谱写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代新篇章,各族群众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发展共同体。

火把节,游客和彝族同胞一起欢快起舞;泼水节,游客与傣族同胞互相泼水祝福;目瑙纵歌节,游客和当地群众汇成快乐的海洋……云南持续推出别具特色、精彩纷呈、种类繁多、群众乐享的文化旅游活动,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新IP强劲“破圈”。

如今,云岭大地各民族亲如一家,美美与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记者采访时正临近寒假,临沧市沧源县勐董镇中心完小的足球场还很热闹,队员们紧张训练,为近期的一场比赛做冲刺。乍一看,很难从身着统一球服的孩子们中辨别出,他们来自9个不同民族。

“走上球场,大家是一个为共同目标而努力的团队,谁也离不开谁。”校长陈世民介绍,从2020年全县第一批选拔的34人发展至今,勐董镇中心完小的足球队已汇集佤族、汉族、傣族、彝族等不同民族的队员171人,足球运动让民族团结“润物无声”。



来源:新华社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倪娜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倪娜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民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