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2025-01-16 09:56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当前,我国居民人均每日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仅为推荐摄入量的三分之一,维生素B1的摄入量约为推荐摄入量的二分之一。全谷物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谷物中天然的膳食纤维、微量营养素及生物活性物质,是天然的“营养素包”。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2024—2035)》(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增加全谷物供给与消费,既有利于助力节粮减损,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又有利于促进营养均衡消费,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新闻发言人王宏近日在该局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表示。
我国全谷物消费占谷物消费的比例不足1%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不仅要注重数量安全,同时要考虑营养安全等多维度目标。《行动计划》明确,坚持以大食物、大营养、大健康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全谷物产业,推动粮食节约减损,促进居民营养健康消费,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何为全谷物?“我们常见的谷物种类包括稻米、小麦、玉米、燕麦、谷子、高粱、青稞、薏仁米、大麦等。此外,荞麦、藜麦、菰米等尽管不属于禾本科谷物,但它们的组成与谷物非常相似,且长期以来已被当作主食,因此也把它们当作谷物看待。”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谭斌告诉记者,全谷物是个解剖学结构概念,不是一个谷物种类概念。
简单地说,任何一粒天然谷物都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由胚乳、胚及种皮三个部分组成。全谷物就是谷物仅去除外壳等不可食用的部分后保留的完整颖果籽粒,拥有完整的胚乳、胚和种皮,出品率达到98%以上。如果去掉其中一个或两个组成部分,均不能称之为全谷物。谭斌举例说:“比如精制谷物在加工过程中去除了胚与种皮,仅保留了胚乳部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米与白面,产品出品率仅有65%~75%。”
我国全谷物消费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针对主食消费出现一些误解和误区,很多年轻人甚至不吃主食,谷物供能占膳食总能量的比例逐年下降。目前,部分发达国家全谷物消费占比已达20%~35%,其中德国2021年人均全谷物日摄入量高达132.6g,在谷物消费中的占比达33.93%。当前我国全谷物消费占谷物消费的比例还不足1%。”谭斌透露,全谷物中的B族维生素、矿物元素等微量营养成分比精制谷物多40%~90%,富含膳食纤维。目前我国总体上仍处于追求精制谷物消费阶段,这既不利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造成大量可食用粮食资源的浪费。
多措并举推动全谷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提出,到2035年,人民群众对全谷物认知水平明显提高,全谷物在居民膳食消费中的比重明显增加;适应居民营养健康需要的优质全谷物产品更加丰富,全谷物食品供给和消费实现动态平衡,形成链条完整、结构合理、供需适配、持续升级的全谷物产业发展格局。
谈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王宏介绍,一是实施全谷物宣传引导行动,普及全谷物食品营养健康知识,多渠道宣传引导,多主体多场景推广全谷物食品。二是实施全谷物标准引领行动,加快全谷物各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鼓励制定全谷物团体标准或企业标准,加强标准宣传解读和实施应用,加强全谷物质量管理。三是实施全谷物科技创新行动,加大全谷物优良品种筛选与培育力度,研发富含活性物质组分、食用感官品质与加工品质优良的全谷物原料新品种;聚焦制约全谷物产业发展的重大、核心和关键技术问题,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鼓励农、食、医、养融合创新。四是实施全谷物产业提升行动,鼓励全谷物原配料加工企业升级改造技术装备,提升原配料加工水平;鼓励全谷物食品企业改造或新建加工生产线,开发系列产品,提高全谷物食品供给与需求的适配性,培育一批全谷物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全谷物产业链相关主体协同发展;培育一批全谷物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建设地方特色区域公用品牌,加大全谷物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积极培育全谷物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已形成“精米白面”的消费习惯。谭斌认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打通全谷物需求端与供给端的堵点,改变消费者“不愿吃、不愿买”,企业“不愿产”的局面。要加强多渠道、多主体、多场景的全谷物科普活动,生产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全谷物新产品。
“下一步,各相关部门将依职责推动全谷物行动计划实施,健全完善全谷物行动计划推进工作会商机制,加强对本行业本领域落实情况的协调指导,在宣传引导、科技创新、质量管理等方面,加大对全谷物生产、加工、消费等环节的支持力度,深化全谷物产业国际交流合作,加强政策支持,汇集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全谷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王宏强调。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16日 10版)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