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1-16 10:42在盐津县柿镇三河村的大山深处,有一位名叫赵远飞的女能人,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办起了颇具规模的生猪养殖场,书写了一段勤劳致富的精彩故事。
三河村,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曾经,这里的村民大多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生活艰辛。然而,赵远飞却不甘心被困在贫困的枷锁中,她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的命运,让乡亲们看到致富的希望。
几年前,赵远飞家还只是靠着家里的几亩薄田勉强度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为了增加收入,赵远飞也曾和丈夫外出打工,但微薄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一次偶然的机会,赵远飞在和朋友的聊天中了解到生猪养殖的前景不错,心思活络的她便萌生了回家养猪的念头。
说干就干,赵远飞回到家乡,开始着手筹备生猪养殖场。然而,创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启动资金就是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为了凑够钱,赵远飞东拼西凑,向亲戚朋友借了个遍。好不容易凑够了钱,又面临着场地选址、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由于缺乏经验,赵远飞在养殖场的建设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她原本选择的场地地势较低,一到雨季就容易积水,影响生猪的生长。无奈之下,她只能重新选址,重新建设,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让原本就紧张的资金更加捉襟见肘。
但赵远飞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她一边不断学习生猪养殖的知识,一边四处请教专家和有经验的养殖户。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养殖场终于建成了。第一批仔猪购进后,赵远飞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养殖工作中。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打扫猪舍、喂食、观察猪的生长情况,一直忙到深夜。
养殖生猪可不是一种轻松的活儿,不仅要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还要时刻关注市场动态,掌握养殖技术。刚开始的时候,由于技术不过关,赵远飞养的猪经常生病。看着一头头生病的猪,赵远飞心急如焚。她四处求医问药,上网查阅资料,还参加了各种养殖技术培训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赵远飞逐渐掌握了生猪养殖的关键技术,猪的发病率也大大降低了。
随着养殖经验的不断积累,赵远飞的生猪养殖场规模也越来越大。从最初的几十头发展到了现在的 200 多头。为了保证猪肉的品质,赵远飞坚持绿色养殖,给猪投喂的都是自己种植的玉米、豆粕等天然饲料,不添加任何激素和抗生素。他养的猪生长周期长,肉质鲜美,深受市场欢迎。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我们的猪肉品质好,虽然价格比普通猪肉高一些,但还是供不应求。”赵远飞自豪地说。
除了注重猪肉的品质,赵远飞还非常注重环保。她在养殖场建设了沼气池和污水处理设施,将猪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既保护了环境,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赵远飞逐渐掌握了科学的养殖方法,养殖规模达到了200多头。平均每头猪的重量达300多斤,按每斤10元的生猪价格计算,可实现产值60多万元。除去60%的养殖成本后,纯收入可达24万元。由于生猪养殖场的效益越来越好,她不仅还清了所有的债务,还盖起了新房,买了小汽车,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赵远飞深知这个道理,她没有忘记乡亲们。为了帮助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赵远飞主动向他们传授生猪养殖技术,还免费提供仔猪和饲料。
“一个人富不算富,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富,让三河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这是赵远飞的心愿,也是她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如今的三河村,在赵远飞的带动下,已经有十几户村民办起了生猪养殖场,养殖规模达到了2000多头,产值达600万元。村民们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这个曾经贫困的小山村,正朝着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赵远飞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大山深处书写了一篇致富的传奇,成为了当地村民学习的榜样。
相信在赵远飞的带动下,三河村将会有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通讯员: 黄成元 邱 琴 王 彬 黄春燕
校对:胡远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