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2025-01-14 22:26开栏的话
一言一行系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2015年至2025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云南考察指导、四次给云南干部群众回信、两次致贺信,多次对云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云新闻客户端于1月13日起推出“重温总书记考察云南金句”系列新媒体报道,进一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激励和鼓舞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
系列新媒体报道②——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月19日至21日在云南考察时指出
“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15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的殷殷嘱托,为新时代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方向、擘画蓝图。
一座丰碑
镌刻代代相传的民族团结佳话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八位代表后代在誓词碑前合影。资料图
2024年10月11日,省委书记王宁到云南民族大学作形势政策报告、讲授思政课,与我省高校师生共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重要回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才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幸福美好的大家庭。
•民族团结是我们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钥匙,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思政课上,王宁书记谈民族团结誓词碑带来的3点启示,在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心中引发广泛共鸣。
1951年,当时的云南普洱专区,各族群众举行兄弟民族代表会议,立碑盟誓,郑重许下一心一德、团结到底跟党走的誓言,48名各族代表庄严签下自己的名字;73年后的2024年11月,来自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的19位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将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故事带到北京,在参观学习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将党的精神与力量带回家乡。
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还在继续……
一个家庭
成为“各民族都是一家人”的生动写照
身穿民族服装的和万春老人(右)。 和利全摄
2024年5月3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特别提到一个家庭——来自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和万春一家。
这个家庭有何特别之处?用和万春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家是四代同堂,20多口人中有4个民族,大家和睦相处,幸福快乐。”
从以前的吃不饱穿不暖到如今的安居乐业,和万春的幸福秘诀,除了政策好、生活好、条件好,还在于“闲不住”。今年79岁的和万春,既是这一大家子的主事人,也是村民眼中的能人:她是做藏族等民族服装的高手,成立了一家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着几名村民制作民族服装。除了忙事业,和万春又能经常关心儿孙的家庭、事业和学业情况,还能有自己的爱好:参加村里跳舞等活动,有事没事发个抖音……
一条送信路
见证云南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桑南才整理邮件。资料图
冬日的怒江大峡谷,阳光和煦,群山披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称杆乡邮政所所长桑南才驾驶摩托车行驶在蜿蜒盘旋的山路上,进组入户,把邮件、快递包裹及义务采购的农用物资、生活用品送到群众手中。他不时停下脚步,与各民族兄弟姐妹聊天,将党的民族政策、惠农政策和时政要闻讲给大家听。离开村寨时,他又将蜂蜜、草果、火腿等土特产带出高山深谷、发往全国各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边疆各族群众过得非常幸福,住上了新楼,许多家庭有了轿车、摩托车,出行很方便,感恩共产党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桑南才说,乡村邮路是传递党的声音的连心路、连接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路。“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牢记嘱托,团结奋进。十年来,云南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新篇章——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