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1-14 10:10冬日暖阳下,昭阳区第十小学(以下简称“昭阳十小”)校园里,学生在宽敞的操场上跳跃、奔跑,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诵读……一张张洋溢着自信、快乐的笑脸,让冬日的校园焕发出一派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景象。
“学生精神面貌的转变,得益于学校对‘德育评价’体系的实践与推广。”校长袁祥说,为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他们乐观、向上、自信、积极的优秀品质,学校打破常规,建立了一种新的奖励机制——“德育币”评价体系。
经过一年的实践,学校成功地将德育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同时,增强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以德润心
厚植教育之根
昭阳十小位于太平街道圣桦锦悦府小区与锁营路交会处,于2019年建成。学校占地面积33343.69平方米,建筑面积24865.04平方米,绿化面积11670.3平方米。学校环境优美,布局典雅,风格独特,文化气息浓郁。学校秉承“健康生活、快乐学习”的办学理念,确立了“敬业、修德、强能、健体”的校训和“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现代公民奠基”的办学思想,形成了“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校风、“勤研、乐教、求真、明德”的教风和“勤思、乐学、求精、明理”的学风。
昭阳十小地处城乡接合部,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因此,学校一直在探索农村教育发展的路径,让学校更具特色、快速发展,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太好了,按时完成作业就发‘德育币’,主动帮助同学就可以获得‘德育币’,参与校内外公益活动也可以获得‘德育币’。”学生郑米儿在“德育超市”兑换到自己喜欢了很久的发卡和日记本时,高兴地对同学说,“我再也不用为考不出优异成绩得不到奖励而苦恼了。”
家长对学校推出的“德育币”评价体系也很满意:“自学校推出‘德育币’兑换活动以来,孩子更加懂事了,爱学习、爱劳动、爱帮助别人了,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昭阳十小“德育币”的正面为校徽图案,背面是“德育币”的面额。“当时,校徽面向社会各界征集,收到了几十幅作品,最终选择了我们学校美术老师设计的。”袁祥介绍道,校徽整体图案呈圆形,外圈为学校名称“昭阳区第十小学”的汉字和拼音;内圈部分为数字“10”的变体,“1”演变为火炬,“0”演变为五色赛道,“2019”是建校年份。火炬,象征光明、启蒙、成功、传承。火炬主体颜色为红色,代表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寓意学校承担着为学生启蒙、为社会培育优秀人才的重任,彰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理念。
五色赛道,代表着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诠释着学校“五育并举、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表明学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和使命,彰显“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现代公民奠基”的办学思想。校徽图案由同心圆构成,寓意昭阳十小师生同心同行、携手共进,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求实创新、因材施教;学生积极进取、全面发展。
“德育币”面额分别为1元、2元、3元、5元、10元。1元“德育币”,主要用于班级表彰,关注行为规范,被评为“静雅专注的好少年”即可获得;2元、3元“德育币”,主要用于年级表彰,关注知书达礼,被评为“慧学雅行的好少年”即可获得;5元、10元“德育币”,主要用于校级及以上表彰,关注创新实践,被评为“博雅特质的好少年”即可获得。“德育币”的评价模式涵盖学习、生活等方面,获取途径和兑换规则具体可依。该体系通过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优点和长处,只要努力就能释放无限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在“德育币”评价体系推进过程中,学校不断创新德育课程和管理模式,设立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币”奖励机制,形成了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多方参与的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式育人评价体系。为激发学生挣“德育币”的热情,学校设立了“德育超市”,学生拿着自己获得的“德育币”就可以到超市兑换心仪的奖品。
记者走进位于学校一楼大厅的“德育超市”,只见货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励志笔记本、精美校徽、毛绒玩具、创意书签、象棋、跳绳等物品。目前,该超市可以兑换的物品达200多种。
“在‘德育币’评价体系的激励下,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袁祥开心地说。“德育币”是一种专为表彰和奖励学生在德育方面的优秀行为而制作的代币。制作“德育币”的目的,就是摒弃“分数第一”的单一评价标准,探索创新科学合理、符合学生成长特点的德育教育方式,让孩子们更加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过一年的实践,教师和家长们惊喜地发现,上课积极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多,学习氛围日益浓厚;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捡到东西主动上交,自觉捡拾地上的垃圾;文明礼仪之花开满校园,说脏话、随地吐痰的现象少了,见面主动问好的现象多了;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少了,尊敬师长、感恩父母的孩子多了……在赚取“德育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强了上进心和创造力,而且学会了尊重、团结和担当,如果只是成绩好,却不遵守纪律,是得不到“德育币”的。
“每名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星星,都有独属于自己的那道光。”袁祥说。如今,“德育币”评价体系已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一批批学生昂首阔步地走在成长的道路上。
以研提质
激发教育活力
2023年和2024年,昭阳十小邀请多位名家到学校开展学科教学教研活动,促进本校教师提升教学技能、更新教学理念、深化学科知识。
自建校以来,昭阳十小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要接受‘思维导图’训练。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链。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记忆效率,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这样一来,一个学期结束后,就会有一根主线引导着学生学习,他们的学习思路就会越来越清晰。”翻开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袁祥说,就像顺藤摸瓜一样,抓住主线,学生就能熟练地掌握相应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到了六年级,学生就能轻松地把所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框架,然后认清哪些知识点是重点、难点,哪些知识点自己还没有掌握,哪些知识点还需加强复习。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到了初高中,学习就会相对轻松,不会脱节,也不会找不到方向。
来昭阳十小任教之前,袁祥在昭阳区第五小学任教10年有余。昭阳十小建成后,他就来到这里开展工作,不觉间已经是第6个年头了。“我刚到昭阳十小的时候,感觉学生的学习思路比较混乱。如果不用‘思维导图’来引领他们学习,后面的教学工作就不好开展,学生也会越学越迷茫。”袁祥向记者介绍了学校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方法的起因。
作为一所新建的学校,每年都有新教师入职,这些教师来自各个乡镇,甚至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足够的教学经验,或者存在教学思路不清晰、教学方向不明确等问题。面对种种难题,如何保证教育质量呢?
昭阳十小非常注重教师专业成长。“针对新进校的教师,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多听老教师的课,多向老教师请教,学习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简单地说,就是‘跟着走’;‘跟着走’一段时间后,在日常教学中勤探索、多尝试,然后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性格特征,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这叫‘试着走’;在经过‘跟着走’和‘试着走’的磨炼后,每个新教师都能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焕发活力,成为学生及家长心目中的好老师,为学生成长与学校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这叫‘自信走’。从‘跟着走’到‘自信走’,大概需要一两年的时间。一两年后,新教师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就能自信地开展教学工作了。”谈起学校如何培养新教师,袁祥娓娓道来。此外,学校要求新教师在备课时抓准“五点”,即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易考点和拓展点。新教师只有抓住这“五点”,才能少走弯路、快速成长。
自建校以来,处于城乡接合部的昭阳十小,教学质量节节攀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一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在省市级教学能手、优质课评选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
在昭阳十小,除了“思维导图”,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教授音乐、体育、美术的教师,因为他们拥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专门开设特色课程,并将这些课程打造成品牌课程;教授其他科目的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外,还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开设特长课程。特长课程是指在传统学科之外,为学生提供培养个人兴趣和特长的教育活动。昭阳十小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让他们在教育岗位上焕发新的活力,为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比如,有的教师对十字绣比较熟练,就可以带着学生做十字绣;有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就可以开设演讲课……延伸教师的专业,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发挥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一技之长。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昭阳十小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打造“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组建了100余个社团,包括篮球、跳绳、足球、舞蹈、合唱、武术、葫芦丝、滚铁环、跳皮筋、英语趣配音、绘本阅读、朗诵、象棋、跳棋、编程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升品德修养的平台。学校会在期末对特色社团进行成果考核,通过作品展览、演出、汇报等多种形式,展示社团成员的学习成果和才艺风采,记录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蜕变,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更在潜移默化中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思促改
探索城郊接合教育之路
“一所学校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袁祥说道。
“昭阳十小地处城郊接合部,让城乡接合部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是昭阳十小一直努力的方向。”袁祥告诉记者,昭阳十小是昭阳区直属学校中最远的一所学校,农村孩子特别多,所以,学校一直在探索适应城乡接合部孩子的教育模式,寻找适合城乡接合部教育的途径,让农村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袁祥说道:“昭阳十小要求学生尽量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因为学习是需要氛围的,氛围越好,效果越好,事半功倍;相反,氛围越差,效果越差,事倍功半。有些学生回到家后,要么磨磨蹭蹭,不愿意写作业;要么写作业时整个身子趴在桌子上,写几分钟作业,然后起来喝点水、吃点东西……而在学校,老师会要求孩子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并规定完成作业的时间……”
很多孩子的行为习惯比较差,为了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学校会及时开展养成教育活动,为时两周。养成教育活动围绕课前准备、候课要求、课堂礼仪、课堂规范、书写“双姿”、课堂纪律及课间活动等方面开展,两周后学校按班级进行考核,达标后方可开展学科知识教学。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学校不仅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德育活动,而且与家长协作,通过家校共育提高学生素养。
在学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后,回到家就能抽出时间来阅读课外书。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成长。有时,语文老师会给学生布置阅读课外书的任务,并规定每天读多少页。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昭阳十小一直致力于校本课程的研究。昭阳十小每个星期开展两次教学活动,其中一次专门研究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及共性问题。对个性问题和共性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有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自建校以来,昭阳十小一直在探索一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途径。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然后调整教学方法,再研究出相应的题型。反反复复,经过两三年的实践才能整理成校本资料,但每一届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也都不一样,所以,每年都在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完善,努力做到学生发展需求和学校特色兼顾、时代要求和课程标准兼顾、实用性和灵活性兼顾。
2022年,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颁布。昭阳十小全体教师主动适应新课标,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针对新课标,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到新课标,袁祥向记者介绍,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就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昭阳十小,每个班级都设置了一个阅读区,摆放着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种书籍,但这些书籍没有固定的主人,它们是“流动”的,即这些书籍会在班级之间、年级之间“漂流”,也可称为“图书漂流”。“图书漂流”最大的好处在于节约资源,比如,1个年级有10个班,若每个班统一购买1本课外书,那么10个班就只需购买10本课外书,这些书就能通过“漂流”的方式循环起来,每个班的学生就可以读到10本书。这样,既不浪费资源,又可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图书漂流”活动还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和公德意识。
以效促进
办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近年来,学校多位教师被评为市、区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学校现有省、市级结题课题5项,有数十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完成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专项项目《基于新课程标准实践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云南省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一本教育专著《基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思与行》;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入选2021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础教育专项项目学校;2022年、2023年,在昭通市“昭通好少年·科技创未来”主题活动中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2023年6月,在昭通市首届“聚思杯”小学生象棋比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2024年5月,在昭阳区“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暨2024年昭阳区中小学生校园篮球比赛中,荣获小学男子组第六名、女子组第二名;在昭通市第二届“聚思杯”小学生象棋锦标赛中,荣获男子乙组第五名;2024年7月,在昭阳区教育体育系统2024年职工第六届“园丁杯”篮球运动会中,荣获小学男子组“优秀组织奖”; 2024年6月,入选昭通学院教育实践基地;2024年11月,因教育教学成绩突出,被昭通市委、市政府评为“昭通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袁祥告诉记者,下一步,学校将深入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知晓先烈们为祖国所作的贡献,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认识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奉献”;追寻历史足迹,厚植爱国情怀,让学生知晓祖国的未来与自己息息相关,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版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杜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