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2025-01-13 18:27在亚洲象国家公园候选区的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那片终年被繁茂绿意笼罩、宛如绿色迷宫的原始热带雨林里,亚洲象频繁穿梭其中,留下诸多神秘“印记”,这也是它们被誉为“雨林工程师”的最佳佐证。本期节目我们将继续深入雨林,带大家探寻隐藏在其中关于亚洲象的知识“宝藏”。
温馨提示:进入野生亚洲象活动栖息区非常危险,不要围观、靠近、尾随或驱赶野生亚洲象。请勿随意进入保护区,进入保护区须办理行政许可。
“粪”变为“宝”
亚洲象不仅是雨林生态的旗舰物种,更是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守护者。
在野外活动的亚洲象(2024年11月16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踏入雨林,脚下的路愈发崎岖难行,潮湿泥泞的土地上,亚洲象的活动痕迹却如同鲜明的路标般随处可见。“一路走,一路拉”,它们的粪便宛如散落的“信息碎片”,成为了解其行踪的关键线索。对于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正高级工程师沈庆仲而言,这些线索再熟悉不过。
“依据粪便的分解状态,我们就能精准判断大象活动的时间节点。像这个粪便,还处于正在分化的初期,色泽、质地都保留着新鲜的模样,大概率是2024年10月下旬产生的。”沈庆仲介绍,一般而言,大象粪便在雨林的温润气候与微生物作用下,40天左右便能分解完毕,回归自然土壤。而眼前这种初期状态,显然说明时间不长(视频拍摄时间为2024年11月初)。另外一边的粪便上已经长出了鲜嫩的蘑菇,依据粪便的状态看是10多天前的“产物”。而已经完全变成细腻土壤的,用手捻一捻与周遭泥土无异的粪便,则至少超过40天了。
在各类生物的分解下,象粪和土已经融为一体(2024年11月17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不同时期的粪便,就像雨林里的“时间密码”,诉说着大象过往的踪迹。与此同时,这些粪便也是微观生态的“摇篮”,各类昆虫、微生物在其中觅食、繁衍,构建起一个小小的生态循环。当打开一块尚在分解初期的粪便,便能看到各类昆虫穿梭其间,它们与真菌相互协作,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当大象的粪便分解完成,彻底融为雨林生态的一部分,又会变为滋养雨林的养分。
是脚印 也是“家”
不仅大象的粪便“暗藏玄机”,它们的脚印更是透露着诸多信息。沿着它们踩出的仿若天然栈道的“道路”前行,便能找寻到这些信息。
沈庆仲正在测量亚洲象的脚印,进而算出其身高(2024年11月17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看这个脚印,从脚趾深陷泥土留下的清晰痕迹,就能判断大象的行走方向。通过测量脚印直径,再依据公式算法,就能推算出大象的身高。比如这个较大的脚印,直径约44厘米,乘以圆周率3.14再乘以一定系数,就能算出这头大象身高大概在2.75米左右。”不仅如此,沈庆仲还判断出这大概率是一头成年公象,毕竟母象很少能长到这么高。
除了能让工作人员了解它们的身高,大象的脚印还能为水生生物提供繁衍空间,成为它们的“家”。每当雨水来临,它们的脚印就会变成一个个小水塘。沈庆仲介绍,通过观察研究发现,这些小水塘中有蛙类的卵、昆虫的卵,还有很多浮游生物,形成了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它们为何会选择在亚洲象的脚印中繁衍?正是因为这些脚印在林下不容易被冲刷,在此繁衍后代更加安全,成活率高。
为伴生动物开辟生存空间
继续深入雨林,就能看到亚洲象喜爱的硝塘,因身体所需,它们会在这里补充矿物质。除了大象的脚印,还能看到麂子等大象的“伴生动物”的活动痕迹。这些伴生动物沿着大象的足迹纷至沓来,在它们开辟出的活动空间中更好地繁衍生息。大象庞大的身躯还能震慑潜藏在暗处的食肉动物,为这些动物营造出相对安全的“避风港”。不仅如此,无论是被亚洲象玩耍时破坏的植物,还是它们吃剩下的食物,都能便于这些伴生动物采食,为它们的生存提供能量。
此外,大象在玩耍、采食的时候也会留下诸多痕迹供工作人员了解它们的情况。比如若某片区域采食痕迹寥寥无几、活动痕迹却十分显著,这意味着当下食物充沛,大象们已吃饱喝足;如果看到一棵树的树根或树皮被采食,则说明森林中食物的数量不太理想;如果看到一棵树上有大象蹭痒留下的痕迹,也可以大概推算出它们的身高。
沈庆仲还提及,这些痕迹中偶尔也能捕捉到大象“调皮”的一面,青春期的大象或那些因暂时离群而略显孤单的成年公象,无聊时会推倒树木玩耍,粗壮的树木可以成为它们的“巨型玩具”,不过即使被它们推倒了,这些树木在一段时间后也能化作滋养雨林的肥沃养料,完成生命的又一轮循环。
在野外,可以从亚洲象蹭树留下的痕迹判断其身高(2023年7月16日摄)。新华网 徐华陵 摄
从粪便到脚印,从采食痕迹到玩耍的痕迹,从生态影响到行为习性,雨林中的每一处亚洲象留下的痕迹,都承载着丰富的知识,引领人们一步步走进亚洲象的神秘世界,让这些雨林巨兽的轮廓愈发清晰。在这方绿色天地里,亚洲象用足迹书写着生命传奇,等待我们持续解读……(完)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