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昭通古城: “街”续文脉,“巷”新发展

 2025-01-08 08:00  来源:昭通日报

一条老街,一段历史;一条古巷,一段故事。昭通古城区藏着64条街巷,每一条街巷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品味街巷文化,感受当地风土人情,读懂一方乡愁。行走于昭通古城的老街巷,古韵扑面而来,一条条老街古巷诉说着昭通古城的历史故事。

一方文化,一种传承。如今,留住乡愁、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已成为昭通全市上下的共识。2023年以来,昭通古城修缮修复项目全面铺开,这座百年古城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

老街古巷名字内有乾坤

白墙黛瓦,青石铺路,这几乎是每条古巷的标配,彰显着老城古街巷的历史文脉。街巷内充满神秘色彩的老屋,斑驳的院墙,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曾历经岁月风霜。

昭通古城不大,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稍长,南北略短,面积0.23平方公里。整座城池建在山丘上,这对城市的街道布局提出了挑战。据旧志所载,昭通城最早有街巷22条,清末增加至28条,1924年,地图上已明确标示出64条。

古城内的巷道虽然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但每条巷的命名都内有乾坤,有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如,反映百姓生计的铁匠街、毛货街、杀猪巷、打猎巷等,注重启发民智的怀远街、文渊街、启文街、崇义街等,表达良好祝愿的云兴街、泰来街、寿福巷、东升街等,也有像杨家牌坊这样因为巷前有座贞节牌坊而得名的。

新中国成立前,古街巷内的建筑多是一楼一底的四合院,就算豪绅名流的豪宅,也是青砖黛瓦的明清建筑风格。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些浸透了深厚古邑内涵和丰富文化意蕴的古巷道,同样随着城市的更新变换着模样。

老街古巷故事多,人才辈出

从辕门口出发,很多昭通重大历史事件都能在昭通古城里找到痕迹。昭通古城的变迁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天梯古城到二木那,从乌蒙到昭通,一个个称谓的变化,与富有大山大水的昭通相契合。

当年,身着长衫从陡街出发的国学大师姜亮夫,一路向北,走出昭通、走出云南、走向全国;困守昭通的张希鲁,眼睛盯着世界,学术对标世界;治滇18年的龙云与表弟卢汉书写了云南的半部民国史,他们回乡所建的云兴街、怀远街等街巷,在民生多艰时,为昭通解决了很多难题;在民族危难之际,寻柴抱薪的彭勤带领大局街乃至昭通的热血男儿出昭抗战,丰富着城市的精神图谱;出身于书香门第的赵声良从辕门口走过,远赴千里求学,成长为敦煌研究院的负责人;少年张亚平,从昭通古城出发,38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中国分子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家……

李耀庭、迟兴周、吴镜漪、吴希龄、吴家林、夏天敏……还有许多人的名字无法一一提及,他们在昭通古城留下传说,有的还在不倦地行走。这些名动昭通、名动云南,甚至名动全国、名动世界的昭通人,从昭通古城的某条街巷出发,一路前行,赓续着古城的文脉。

老城街巷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这样的名人故事,还有很多。仔细品读古巷老街,或许能读出更多精彩,品出更多感动。

老街古巷焕发新活力

随着岁月变迁,如今的古街巷内已经难觅往昔的辉煌,却散发着新的活力。

近年来,昭通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着力把昭通古城打造成为“昭通集散旅游文化中心”“拉动昭通文旅发展的新引擎”“全省文旅产业的新亮点”。

据了解,昭通古城修缮修复项目以辕门口为中心,以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核心,以“微改造”为抓手,以改善提升城市面貌、全力打造消费新增长点、提升文化现实价值为导向,全面推动古城有机活化。

昭通古城通过谋划推动一批道路畅通建设项目、公用设施功能完善项目、文化景观项目等项目建设,推动古城换新颜,焕发新活力,全力打造消费新增长点;通过推进片区更新,与周边资源联动,培育沉浸式文旅体验、特色餐饮、民宿集群、都市消费等新业态,填补周边文旅产业空白,打造新的消费增长点,提升文化现实价值;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昭通特色文化,将文化建设与产业建设、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让特色文化成为城市品质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本,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唐龙泉飞

审核:倪娜   责任编辑:何田田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倪娜
责任编辑:何田田
标签 >> 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