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寻“味”中国年 | 腊肠有一种家的味道

 2025-01-07 18:37  来源:“学习强国”

在云南保山腾冲市有一句俗语:“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大雪过后,气温迅速下降,天气变得更加干燥,村里的人们会宰杀养了一年的肥猪,做成腊肉和腊肠挂满屋檐。

6年前,我到腾冲市蒲川乡工作。一个又阴又冷的冬日傍晚,我和同事在饥寒交迫中结束了村级年终考核工作后,到一个熟人家吃晚饭。我至今都还记得,那一天吃的那碗扎实有料、咸香下饭的豆腐肠,经过风干和腌制的滋味,抚慰了我们饥肠辘辘开着吉普车在山路上一路颠簸的所有辛苦。那种滋味,至今仍在我的记忆深处闪闪发亮,以至于后来每一次吃到豆腐肠,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去对比那次的美妙味道。

在腾冲,“北中南”不同片区的人们会根据当地的物候、风土、风俗来腌制腊肠。填塞料和口味的不同,也表明了生活环境、不同家庭的差异。北部乡镇腌制的是血灌肠和素肠,血灌肠的用料主要是猪血、猪肉、内脏、糯米面、糯米稀饭;而素肠是将洗净的大肠放入适量食盐腌72小时后晾干即可。作为北部乡镇人,我在小时候偶尔会看到母亲腌制腊肠,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子女们的长大,母亲越来越忙,再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村子里腌制腊肠的人家也越来越少。中部乡镇腌制的是肉肠,然而并不是每家每户都做;但在南部乡镇,由于气候炎热的缘故,在没有冰箱的年代,鲜肉保存困难,人们用风干、腌制的方式达到延长肉类保存时间的目的,所以腌制腊肠的习惯由来已久。不管贫穷也好富裕也罢,每户人家每年都要杀年猪,都要腌腊肠。他们的腊肠和北部乡镇截然不同,分豆腐肠和面肠两种。面肠以猪肉、糯米面、糯米稀饭为主料;豆腐肠以新鲜豆腐、猪肉为主料,食盐、麦芽、自家酿制的高度白酒、草果面、花椒面是基本的辅料。在物资缺乏的年代,这是山区人们一整年的肉食,并率先在春节的餐桌上拉开序幕。

不管是制作什么口味的腊肠,都没有严格的标准。喜欢甜的,就多加些麦芽;喜欢味浓的,就多放一点调料。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肥肉和瘦肉要按照25∶75的配比并切成条状才为最佳。

灌腊肠时要灌紧实一点,灌好后再用棕榈叶绑在竹竿上,挂到屋檐下。在腾冲南部,白天气温普遍较高,夜晚则较低,所以腊肠是不用“打露”和“暴晒”的,挂在屋檐下就可以充分吸收天地日月精华。十天半个月后,通过时间和温度的变化,肥肉和瘦肉互相渗透,酒香和肉香相互融合,生物酶和蛋白质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它将从不同层次和不同方位,浓郁且高调地“攻陷”你的味蕾。

腊肠的食用方式简单亲民,将它切成片后,放入油锅中翻炒,待肠衣回缩、馅料膨胀、肠片浅黄时再捞起。有经验的老人说,做得好的豆腐肠吃起来有鸡蛋的香味,但并没有放过鸡蛋,就像好吃的“鱼香茄子”没有放过鱼却有“鱼的味道”一样。在腾南地区,豆腐肠还有一种吃法:将炸好的豆腐肠放到干腌菜汤锅中烹煮,加入蒜苗、芫荽后起锅。此种做法酸香入味,让人垂涎欲滴。相比起豆腐肠来说,面肠的吃法单一,油炸后的面肠,肥的连同辅料部分都晶莹剔透,瘦的则鲜红紧致。一口咬下去,肉香四溢。对于离家在外的人来说,腊肠的味道是所有味道里最具人间烟火的部分,就因为这一口,每年春节都只想回到腾南的小山村。

一串串腊肠挂在屋檐下,预示着新年即将到来。走进家门,吃一口母亲做的腊肠,魂回来了,心也稳住了。新年过完,腊肠又被塞进了行囊,跟随着远行的人,到达各个陌生的城市,继续着家的味道和温暖,直到下一个新年的来临。


来源:“学习强国”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倪娜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倪娜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云南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