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生活幸福 发展劲足!《农民日报》头版聚焦云南守牢底线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2025-01-07 14:46  来源:农民日报

1月7日

《农民日报》头版刊文

聚焦云南守牢底线

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时至今日,中央对摆脱贫困的县设立的5年过渡期已过去4年。在过渡期,云南省肩头挑的依旧是重担。以县计,脱贫县和重点帮扶县数量,云南为最;脱贫人口规模,也是云南最多,全国十有其一。为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云南省不断优化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措施,将产业和就业政策资金用在刀刃上,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让脱贫群众实现了稳定增收,收获了稳稳的幸福。

持续优化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

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防返贫监测帮扶系统和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作用,不断优化、健全完善“找政府”“政府找”预警排查机制,紧盯每一个监测对象、每一个有返贫致贫风险的个体,持续完善动态监测,强化动态帮扶,做到应纳尽纳、精准帮扶、动态清零。

在云南脱贫地区,“有困难,用平台,找政府”已经成为群众办事、解难的首选。群众口中的平台,指的是云南省2021年上线运行的“政府救助平台”。

据了解,该平台采取“一键报贫”方式,含临时救助、特困供养、低保、找工作、找培训、农村危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控辍保学、异地就医报销、参保登记、大病救助、医疗机构查询、慢病健康管理、大病专项救治、看病预约15类救助服务事项,为的是及时发现返贫致贫风险。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群众只需通过微信小程序或手机应用软件,就可以办理相关救助申请。到2024年12月底,该平台总访问量1412.7万次,为65.8万户农村群众解决实际困难83.6万件,办结率达99.3%。

除了群众“找政府”,“政府找”也得跟上。

曲靖市曾是国家乌蒙山片区和石漠化片区交织的连片特困地区。2020年7月,曲靖市73.3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1032个贫困村出列。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阶段,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能守住这条底线,曲靖市织密监测网络,市、县(市、区)配备不少于5名专职信息员,乡(镇、街道)配备2名专职信息员,每个行政村和自然村配备1名专职信息员,实现“全覆盖”监测。同时,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同抓、市县乡村组联动抓防止返贫的工作制度,采取每月常态化监测与集中排查相结合。

要监测得出,还要帮扶得准。云南省要求各地坚持“一户一策”,对监测对象至少落实2项帮扶措施,严格退出标准,规范退出程序,确保稳定消除风险,实现动态清零。

昭通市常态化落实医疗保障政策,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率达100%;完成农村危房和农房抗震改造20899户,不安全住房常态化实现动态清零;常态化推进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深入实施农村供水保障3年专项行动,巩固提升81.18万人供水保障水平。同时,还创新设立保费规模为每年1亿元的政策性防贫保险,3年累计赔付38593户1.13亿元,切实为有困难的农村家庭解决了实际困难。



抓产业就业促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增收靠产业。近年来,云南省聚焦粮食、花卉、水果等14个高原特色重点产业,逐个建立专项工作机制,并将超过65%的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推动每个脱贫县形成2至3个特色产业,让脱贫群众能靠产业就业,靠产业增收。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自然条件不佳,曾是云南乃至全国最为贫穷的地区之一。2018年,独龙江乡实现整体脱贫,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几年来,这里已经形成了草果种植、“独龙毯”编织、独龙牛养殖等特色产业。

值得一提的要数“独龙毯”编织产业。当地通过引入品牌、共建项目、搭建文化致富新平台等渠道,打造民族传统服饰“独龙毯”非遗工坊,积极打开销路,逐渐让“独龙毯”走出“深闺”。目前,独龙江乡从事织布的妇女发展至500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至6000元。

为了保障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切实见成效,云南省要求各地要做到“三个一律”,即对使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发展产业的、使用沪滇协作资金实施产业项目的、流转农村土地发展规模种养业的,一律要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

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地方党委、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的指导意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继续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切实提高帮扶项目资金使用效果,健全完善经营性帮扶项目联农带农长效机制,实现应带尽带。

实践中,蒙自市蓝莓产业在“兜底增收”“合作种植”等适合不同特点企业和各种情况农户的多种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利益联结紧密、群众积极性较高、收益快而高的“622”模式,即蓝莓销售收入分配农户占60%,村集体公司占20%,龙头企业占20%。

蒙自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汪政银表示,目前蒙自市发展高端设施蓝莓3.5万亩,产值40亿元。2024年,以“622”机制发展的80个蓝莓家庭农场创收1654万元以上。

持续发展与壮大的特色产业,让脱贫群众真正分享红利的同时,云南省还毫不放松抓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促增收。

云南省通过开展青年创业兴乡三年行动,12.8万人到乡村开展服务、就业创业,培养认定3万名农村致富带头人。“云南创新创业之星”张天媛就是其中之一。2022年3月,她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丘北、广南等地试种艾草,带动当地种植农户增收690万元。今年,她又将艾草种到了红河、曲靖、丽江等地,受益农户400余户。

此外,云南还借助沪滇协作,向上海输出劳动力。2021年以来,云南省已有4.7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在上海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3.9万人。



推动脱贫地区加快发展

作为云南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的文山州广南县,近年来,牢牢把握政策优势,积极转变发展思路,持续破难题、抓龙头、活市场,将肉牛产业打造成了振兴经济、富民兴村的新引擎。目前,广南县肉牛规模养殖主体保持在149个以上,肉牛养殖户达到6.5万户,户均年增收稳定在1.5万元以上。

广南县肉牛产业的稳步前行是云南脱贫地区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阶段,云南省将推动脱贫地区加快发展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既做到授人以鱼,又实现授人以渔。

为此,针对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云南省出台15个方面差异化政策措施,做到资金投入、项目实施、土地保障、人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五个优先”。4年来,云南省累计安排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占全省52.4%,实施近2万个补短板、促振兴项目,收入差距、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红河州元阳县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2024年,全县完成30户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化267公里,14个乡(镇)镇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0.24%,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在推动脱贫地区加快发展过程中,搬迁安置区后续扶持也是重中之重。

目前,云南省已累计投入衔接资金49.4亿元,重点加强109个800人以上,特别是19个万人以上易地搬迁安置区后续扶持,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延续脱贫群众水电物管费补贴等政策,搬迁安置区有劳动力家庭户均就业超过2人,实现了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昭通市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搬迁安置区承接了全市9100户39106名(其中脱贫户8346户35858人)易地搬迁群众,是全国最大的跨县脱贫户搬迁安置区。

近年来,鲁甸县深入实施“摸底、分类、分策”三大行动,全面摸清家底、弄清底数、盘清关系,对安置区搬迁群众进行分析研判,建立安居、产业就业、家庭风险等“红黄绿”精细化管理机制,3.9万名群众正在从“搬得出、稳得住”向“能致富”转变,搬迁群众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6%。

不仅如此,云南省还聚焦脱贫村能力提升。近年来,扎实推进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有序推进12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8481个脱贫村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来源:农民日报  云南发布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倪娜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倪娜
责任编辑:谭泽涛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