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评论 | 听“打铁的人”说“铁打的理”

 2025-01-02 14:37  来源:人民日报

打铁的人,铁打的理。一切幸福生活、发展成就,都是用双手创造的,离不开一代代人顽强拼搏、接续奋斗

河南虞城县杜集镇吴洪口村,33岁的丁永飞经营着自家的打铁铺。从15岁开始,他就跟着父亲丁金辉学打铁。当年,老丁也是跟着他的父亲和师父学打铁,一干就是40多年。

从爷爷到父亲,再到他自己,一家三代都是“打铁的人”,打的还都是农具。爷爷当时主要打的是抓钩,也叫三齿耙,用来翻地、耙土。老丁主要打的是锄头,用于松土、锄草。工具虽不同,技艺代代传。

技越传越精。丁永飞接过打铁手艺,主要打的是拉锄,又叫“农用多功能锄”。之所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这是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丁永飞说:“就是想着自己做个产品、做个精品,让老百姓用得更方便一些。”过去,大家靠双手和简单的工具辛勤耕耘。如今,随着技术进步、工具改进,农业生产更加轻松高效。打铁的人铆足钻研的劲,推动农用工具不断创新。

变化的不只是农具,还有打铁人的“家伙什儿”。以前在炉边“趁热打铁”,把铁片放在旺火上,烧通红,抡起锤,手上难免留下火星喷溅灼伤的疤痕。如今,激光切割机把铁板加工成部件;高频炉通电加热,只需几秒钟就能烧红铁片;通过空气锤锻打,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利用液压机上的模具,能精准地把铁片变成想要的样子。传统的打铁营生,因为装备的提升而迭代升级。

打铁的人,铁打的理。从打铁之变,可以看到行业的跃升、人们的奋进。这也带来启示:干事创业需要代代接力,注重继承传统,善于创新方法。

进而言之,一切幸福生活、发展成就,都是用双手创造的,离不开一代代人顽强拼搏、接续奋斗。

“四代勤耕乌金地,全面小康赛金窟”,山歌唱响金坵村。这个浙西南的畲村,早已山乡蝶变。先修路,连接外面世界;种茶叶,播下致富种子;乘着“千万工程”春风,整治村容村貌;深挖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30多年来,几任干部接力,山村奔共富。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实现全面小康到迈向共同富裕,只有全力以赴接力、因地制宜创新,才能不断打开新局面。

伟大的事业是一场接力跑。每一棒都尽心竭力,每一棒都勇于超越,就能跑出好成绩。

“实现了巨大的系统增效。”不久前,“读懂中国”参会外宾的评价,为我们的发展成绩写下生动注脚。从“现在我们能造什么”的发问,到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完整产业体系的国家;从“飞机不够就飞两遍”的叹息,到国产大飞机飞出创新发展新高度;从“崩溃论”“见顶论”的破灭,到一次次证明“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奋进征途上,汇聚着一切奋进者的汗水和智慧。无论面对什么考题,我们顶住压力、沉着应变,为发展注入了稳定性和正能量。不屈不挠、意志顽强的中国人,托举起一个坚韧不拔、欣欣向荣的中国。

民间有句俚语:“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发展车轮越是向前,我们越要看清方向、坚定信心,把心中热切化为坚实作为,激荡“千军万马齐踊跃”的活力,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

迎接新年,期许未来。趁热打铁,坚定办好自己的事,我们的前景定会更加光明,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来源:人民日报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倪娜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倪娜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评论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