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老手艺”与新技术:感受雪域高原的乡村新画卷

 2024-12-25 09:0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成都12月23日电 题:“老手艺”与新技术:感受雪域高原的乡村新画卷

新华社记者胥冰洁

整齐排列的蔬菜大棚、琳琅满目的藏族手工艺品……行驶在被国人誉为“国民公路”的川藏公路上,车窗外风景如画,每到一处,雪域高原上的乡村振兴新画卷也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

在2024年德格县“善地文创手艺人”特色劳务品牌培训班上,达瓦扎巴(右)指导一名当地学徒用传统银包铜工艺制作文创产品(1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隆冬时节,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山谷中的麦宿镇银装素裹。“钦乐民宿”里,主理人藏族姑娘达瓦卓玛正和到访的摄影团队聊得火热。

“最近民宿都满房了。”达瓦卓玛说,有不少杂志和自媒体顶着严寒来高原拍摄。吸引他们的,是这座有“藏族传统手工艺之乡”美誉的川西小镇。

达瓦卓玛生于利马铜工艺世家。她的父亲是这项技艺的第六代传人,从小看着家中长辈、乡亲们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但缺少懂市场、懂销售的人将它们带出这片土地,达瓦卓玛心中很是遗憾。

2013年,她前往海外留学,专攻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并将麦宿手工艺产业发展作为自己的课题研究。留学经历开拓了她的视野,让她更加认识到故乡传统手工艺的可贵。

四年后,达瓦卓玛毕业回到家乡,和弟弟接管了家里的工坊。2018年,当地政府对麦宿传统手工艺作坊进行提档升级,家里的工坊也完成了扩建。

开网店、拍纪录片、带动乡亲们创新……达瓦卓玛和弟弟在传统作品之外,开发了更贴合大众市场的文创产品,通过市集、分享、体验等活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利马铜、知道了麦宿,产品远销海内外。如今,姐弟俩将工坊经营得有声有色,也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目前,麦宿镇已有超过30家手工艺坊,2000多名手工艺匠人,涵盖铸铜、黑陶、藏香、牦牛毛编织等多种技艺。德格县注册的“麦宿手造”公共品牌,也为雪域高原民族品牌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达瓦卓玛在挑选准备寄出的订单货品(11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像达瓦卓玛一样“有想法”的人在甘孜藏族自治州还有很多。位于川藏公路南线的理塘县,数十位藏族阿妈用当地的牦牛奶和酥油等为原材料,制作“来自高原的礼物”——手工香皂。

2018年,当地政府提出开发具有藏族特色的产品,正想在家乡创业的藏族姑娘四郎曲珍和珍马拉姆一拍即合,决定开一家制作特色手工香皂的工坊。

这家工坊位于理塘县甲洼镇俄丁村一个小院里,由一栋藏式民居改造而成。工坊通过设计搭配,将藏族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变成一块块精美的“艺术品”。珍马拉姆介绍,80%的员工都是藏族妇女。如今,腼腆的藏族阿妈们都能自信地向每一位游客露出笑容。

传统手工艺推陈出新,现代农业也在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

“十多年前我出差到甘孜州石渠县。”漫步在理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来自“蔬菜之乡”山东寿光的盛珂回忆他与甘孜的缘分时说,“一个冬天没吃上新鲜蔬菜,那会可想念家乡的蔬菜了。”

于是,盛珂动员在家乡种植蔬菜多年的父亲盛学武,将技术带上高原。他们在这里摸索出一套适宜高原气候环境的科学种植技术,培育出白萝卜、番茄、草莓、上海青等“极地果蔬”,走向五百公里外的成都,甚至抵达粤港澳大湾区。

“高原的自然环境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里的土壤、水质、空气都达有机标准,种植出的果蔬有特别的香味。”盛珂父子表示,通过引入抗紫外线的大棚塑料薄膜、智能化无土栽培、数字平台等技术手段,让高原农业更加现代、先进。

牦牛产业也正迎来新机遇。在理塘县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牛舍实现了恒温恒湿的智能化管控,还有自动撒料车,牦牛也能舒适过冬。园区内还开发系列牦牛肉产品、牦牛乳制品、牦牛皮具和牦牛角文创产品。

“甘孜州已建设牦牛、藏香猪、青稞、果蔬、红酒等有机产业集群,培育出一系列特色企业。”甘孜州委副书记汪玉琼介绍,全州还将继续加强品牌建设,打造更多元、更具影响力的甘孜品牌。


来源:新华网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乡村振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