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2024-12-24 09:44夜,已经很深了。
但在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人民医院的手术室里,仍然灯火通明。医护人员安静地忙碌着,只能偶尔听到器械碰击托盘的声音,大家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一场重现“生命红”的手术。主刀医生田谋林端坐在显微镜前,聚精会神地进行着缝合……
“我要做广大断指断肢患者肢体重获新生的‘守岛人’,努力用我拿手术刀的手实现救死扶伤、再续断肢、一生济世的夙愿。”田谋林借用人民楷模王继才“守岛人”的称谓,表达自己要将这份奉献精神作为新时代奋斗者价值追求的决心。
在这里,“守岛人”不再只是指守护孤岛的勇敢者,更成为田谋林医者仁心的象征。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医者的责任和担当。田谋林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书写医者仁心的感人篇章,成为广大患者心中值得信赖和依靠的“守岛人”。
工地上的枕木是真沉
2011年,田谋林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大考——高考。但高考放榜日,他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总分356分。当年云南省文科本科录取分数线是420分,这个分数,无疑与本科无缘;专科录取分数线300分,能上专科,但只能上昂贵的自费专科,田谋林家境贫寒,这个学他是上不起的。
六七月的盐津,风里卷着的热浪能把人的每一个毛孔都拍出汗珠,落榜的田谋林面对家徒四壁和愁容满面的父母,一边拿着把棕树叶做的扇子扇那不存在的风以遮掩内心的慌乱,一边故作镇静地想着不知在何方的出路。就在这时,亲戚的一通电话像这燥热天气里的一阵凉风吹进了老田家,电话里传来一句:“田谋林,你过来,我给你谋了个好差事。”就这样,第一次高考落榜的田谋林踏上了前往四川遂宁涪江大桥修建成南铁路的道路。
“800斤重的枕木,4个人抬,没抬几天,肩膀上就起了鸡蛋大的血泡。”回想起那时的体验,田谋林似乎仍能感受到当时的伤痛,仍被亲戚介绍的“好差事”折磨得“龇牙咧嘴”。
抬了一个月的枕木,就在田谋林看着这沉重的枕木,想着自己的未来陷入迷茫时,没想到竟在工地上遇到了“知音”。他爱看小说,对《三国演义》等名著更是如数家珍,没承想这个爱好竟让他与工地上一位姓杨的老板成了忘年交。
“每天下班后,杨老板就拉着我跟他聊《三国演义》,聊到第二个月,他认为我还算有点文化,应该去做点更适合我的活计。”就这样,第二个月开始,田谋林捡了点“轻松”活计,跟着两个浙江大学毕业的工程师做铁轨检测的工作,给他们搬运仪器,打打下手。
“他们不仅工资拿得高,而且连老板都要听他们的。”田谋林说道,跟着工程师的两个月,他感觉是自己“开眼看世界”的第一课,有专业能力的人做着轻松的活却能拿着出卖劳力的工人们几个月才能挣到的工资。“小伙,去复读吧,有学历在手,你以后才有选择的权利。”这是其中一位工程师对田谋林说的话。
睡在地铺上,闻着旁边十几个工人的汗臭味和脚臭味,听着大家嘻哈打诨的话语以及疲惫的叹息声,做工以来的所见所闻在田谋林的脑袋里不断回放,冲击着他的心灵,也在重塑着他的价值观。
“我要回学校复读。”三个月的活计做完,田谋林跟老板辞了工,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高三复读的求学路。
小说迷“回炉重造”再踏求学路
“经过工地上三个月的洗礼,这次复读目标明确,期待更高,但压力也更大。”面对压力,第一次高三时田谋林的解压方式是看小说,一看就仿佛进入了小说世界中出不来,这与落榜的结果也算是想当然。
重回高三,心态的变化让他在面对压力时有了更有助于学习的方法。“背古诗、背文言文、背历史、看地理,万变不离高考范围。”复读的费用是自己在工地上流血流汗挣来的,对于上大学的渴望也让他无法懈怠。
2012年6月7日,田谋林再一次走进了高考考场。放榜日,492分!比第一次高考多了一百多分,一年时间提高了一百多分,复读过的同学都知道,这是非常不错的成绩。按照2012年云南高考文史类的录取分数线,他可以选一个不错的三本院校就读。但三本院校高昂的学费让他望而却步,综合考量下,他选择了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虽然复读后还是上了专科,但我读了我想学的临床专业。大学梦圆了,自己的心愿也达成了。”因家中老母亲身体不好,常年都需靠药维系着,田谋林早就在心中种下了学医的火种。曾经与这个梦想渐行渐远过,但所幸殊途同归。
“我们是专科学校,但用的是本科生的教材,相当于又上了三年高三。”学医的目的就是治病救人,田谋林深知要想做一名医生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一点马虎不得,这三年,他下足了功夫。
“2014年实习的时候,依循学校的分配,我去了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外科,在那里不仅得到了老师们的专业指导,他们在生活上也给予了我很多关怀。”因知晓田谋林家境贫寒,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艾永祥和季永龙两位医生还经常不露声色地自掏腰包贴补田谋林。“他们每天都会给我喊饭,有时候还悄悄帮我充饭卡,当时我就觉得奇怪,我的饭卡怎么一直都有钱。”“此后的2016年进修、2018年进修也是他们带我,进修期间所有花销都是他们俩帮我出的。”人生道路上,田谋林遇到过很多对他施以援手的人,这些滚烫的热心如一条涓涓细流滋润身处困境的田谋林的内心,也造就了他的医者仁心。
一定要把显微外科手术技术拿下
2014年8月3日,鲁甸县龙头山镇发生6.5级地震,位于震中的龙头山镇遭受重创。“当时人手紧张,刚实习一个多月的我就跟着上了‘前线’,处理了各种各样的伤口,提高了对复杂创伤的认识与救治水平,这为我日后独当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种各样血腥的伤口摊开在一名初出茅庐的医学生面前,是对田谋林的考验,也是他快速提升能力的机会。
2015年7月,从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田谋林通过云南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进入盐津县卫生系统,先后在艾田村卫生室、中和镇卫生院、盐津县人民医院从事临床外科工作。
在艾田村卫生室时,由于修路等原因,三条外出的路都不通,交通十分不便。“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次深夜,凌晨两三点的样子,还下着雪,60多岁的熊大初抱着4岁的孙子冲到卫生室。”田谋林说,在艾田村卫生室他见到了太多病人因经济能力、家庭原因等无法到大型医院或大城市去治疗而留下终身残疾。医者仁心,他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让这样的情况在他手下发生。于是,他立志要掌握显微外科手术的技术,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他的手术钳下重获新生。
熊大初老人的小孙子的手术是他独立完成的第一例创伤外科手术。“手腕被美工刀割破,小娃娃父母都在浙江打工,天寒路不通,老人是没办法把娃娃送出去治疗的,拖得越久对娃娃伤害越大。”田谋林回忆道,“当时心里也有点担忧,毕竟第一次独立手术,卫生室器材又简陋,为了万无一失,我视频连线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艾永祥和季永龙医生,在他们的远程指导下完成了手术。”
在艾田村卫生室的岁月,使田谋林坚定了“献身显微续断肢于镜下”的信念,也让他对一名医生的使命和担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持显微以治患者
“红了。”早上10点,随着田谋林的发声,盐津县人民医院的外二科手术室里,疲惫的医护人员们都如释重负般长舒了一口气。
这台手术从晚上8点左右开始。显微镜下,田谋林用纤细的手术针,在细如毛发的血管和神经间“穿针引线”,精确吻合血管、神经。这对专注力有极高的要求,不但手要稳,连呼吸都需要严格控制,绝对可以称得上“精雕细琢”。在麻醉科的积极配合下,盐津县人民医院骨科团队逐一修复患者的指动脉、静脉以及指神经。历经14小时的高强度奋战,终于将患者离断的血管、神经、肌睫、指骨和皮肤一一对接。
“移植血管,应用人工皮,这是昭通市首例人工皮创面修复。”参与手术的余洪顺医生说,竭尽全力,只希望患者恢复如常。
这次的手术患者是32岁的梁某雨,入院时手掌被割草机搅得血肉模糊,右手多指离断,手掌不全离断,腕部损伤。在送到盐津县人民医院前,梁某雨已经去过其他医院,得到的答复是只能做残端修整,因接受不了这样的治疗结果,在其他医院做了止血止痛的治疗后,梁某雨多方打听,抱着一丝希望来了这里。
“手指指动脉缺损无法吻合,只能取前臂小血管移植指动脉。抱着赌一把的心态,结合自己的专业判断,我决定给患者进行断肢再植手术。”田谋林说,当把动脉进行血管吻合,离断苍白的末节手指再次出现“生命红”时,他知道自己赌对了。
为了提高自己的显微手术技巧,田谋林几乎利用上了自己所有的空闲时间不断地进行练习。“鸡腿、鸡翅的血管与人的血管相似,希望自己能通过勤加练习,在手术时更好地掌握缝合力度和技巧。”田谋林笑着说,显微手术者都要在显微镜下花费无数的时间和心血,这样才能在面对复杂伤口时仍游刃有余。
“他经常都在苦练技术,鸡翅都不知道被他用掉多少个了,他这样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同事唐思洋用显微镜观察了其“作品”后,对田谋林竖起了大拇指,“缝得非常好!”
交谈间,田谋林的微信视频铃声响起,他看了一眼,略带歉意地说:“是我的患者梁某雨。”视频接通,“田医生,你看看我的手指恢复得怎么样?”“你找一根棒棒抓一下,我看一下你手指的抓握能力……”视频打了七八分钟,田谋林了解了患者的恢复情况并详细指导他进行功能锻炼。
“患者你都给留联系方式吗?”笔者问道。
“我的患者我都会互留联系方式,这样方便我回访,毕竟他们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适时适当的指导会更有利于他们的恢复。”田谋林说,对患者进行回访,不仅能让自己动态了解患者的愈后情况,督促患者规律服药、定期随诊,还能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和康复的信心。
强技术以利患者
10月31日,2024中国技协·超级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举行,田谋林和同事毛本雄通过云南省第三届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能的选拔后前去参赛。
初次参加国际大赛,田谋林和毛本雄见到了很多国内外的显微高手。“这是显微外科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活动,代表了本专业的最高水平。”毛本雄医生难掩激动地说,虽然这次参赛他们没有取得好名次,但在比赛期间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以及几位显微外科专家手把手教学带来的成长,都是比比赛本身更让他们感到惊喜的。
“11月10日,科里收治了一位不幸被切割机切掉左手中指的4岁小朋友,以前这样复杂的缝合至少要5个小时,但现在我一个多小时就完成了手术。”对于参赛给自己带来的成长,田谋林非常欣喜。
“2018年从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回来以后,我就觉得自己需要下苦功夫的地方还有很多。又辗转到浙江宁波、河南郑州、江苏徐州、河北唐山等多地学习。”田谋林说,唯有师夷长技方可自强,医生自强则患者安心。
“这次参加比赛见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显微外科专家和青年才俊,看他们分享最新的技术成果、交流临床经验、激发创新思维,看到他们那么优秀,我有一种‘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一次比赛,让田谋林看到了自身与更高、更好、更快水平之间的差距。有失落,但后劲更足。“我愿称之为我‘开眼看世界’的第二课,不走出去,永远不知道前进的方向指向何方!”不为方寸之间获得的成就而沾沾自喜,也不为在广阔舞台暂时失彩而气馁,永远保持向上拼搏的医学精神,永远把为患者减轻病痛视为己任。这应该就是患者需要的医生。
“显微之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学习白求恩,做人民的好医生。”说完这句话,田谋林又投入到他的“鸡翅练习”中……
来源:“学习强国”昭通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