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4-12-22 09:57引子
历经265年后,位于昭通古城永安街的陕西会馆迎来新生。
据史料记载,陕西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建筑面积为697.01平方米,总占地面积约1526.32平方米,为当时陕西在昭商人捐资共建的会馆,是陕西商人聚会、议事、听乡音、解乡愁的场所。其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戏楼、前殿、中殿、后殿,组成三进院,天井用青石板铺成,总体建筑以中轴线相对称。整个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木雕石刻形象逼真、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陕西会馆于2013年7月被昭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年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昭通古城修复计划,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同年9月启动了对陕西会馆的修缮工作,2024年10月完成修缮并对外开放。据介绍,陕西会馆的修缮严格遵循文物修缮“三原”原则,即在修缮过程中主要采取原材料、原工艺以及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进行修缮。修缮完成后,文旅部门将为其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着力把陕西会馆打造成为昭通历史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
今年,昭通古城推出一系列精彩纷呈、亮点频出的文旅活动,引得旅游市场人气爆棚,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尽情享受古城惬意休闲之旅。其中,陕西会馆推出的曼城咖啡快闪店、昭通非遗传承人金丽剪纸艺术展、古城文创展、昭通小肉串体验、古装体验拍摄等系列活动吸引了游客纷至沓来。
在陕西会馆体验文旅盛宴,既是对历史的追溯,也是对文化的深入探索。近日,记者走进陕西会馆的“昭印文创”小店,店内顾客熙熙攘攘,以“昭通古城”为主题的各类文创产品摆满柜台,琳琅满目,精妙绝伦。非遗产品、挂件、冰箱贴、手工艺品、画作等文创产品设计精美,创意十足,寓意吉祥,频频出“圈”……好的文创产品是怎样创作的?如何让更多优秀的文创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探索其奥秘。
产品好看又实用
今年国庆节期间,经过修缮后的昭通城陕西会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座会馆中的文化瑰宝重现昔日辉煌,一度沦为大杂院的百年会馆,如今成为兼具传统四合院及会馆建筑特色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如何把陕西会馆打造成为昭通历史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
除了修缮工作上严格遵循文物修缮“三原”原则外,昭通市委、市政府还把重点落在开发利用上,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昭通古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更好地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其中,陕西会馆里的文创产品便是昭通古城开发利用的有力尝试。让旅客通过文创产品走近文物、认识历史、了解文化,小小的“创意+”文创产品不仅能丰富旅客的旅行记忆,也让昭通古城文化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赛道中跑出新姿态。
甲马版画、“昭通印象”文创冰箱贴、陕西会馆石刻书签、昭通集图印章手册、具备昭通本土元素的新年挂历……目前,陕西会馆里的文创产品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宠”。“我们要努力实现‘买个文创带回家’是陕西会馆的‘标配’,要让文创店成为‘陕西会馆的最后一个展厅’。”“昭印文创”店负责人汪颃非常看好文创产品的潜力。
汪颃,这位毕业于昭通学院美术专业的年轻人,非常渴望把自己的构思注入昭通古城文化中。国庆节前,汪颃和合伙人宋欢便紧锣密鼓地筹备昭通古城内第一家文创商店的各项事宜。在他们的用心经营下,一些具有独特昭通符号的非遗文化主题元素逐渐形成。
“昭印文创”开业不到两个月,人气和销量都不错。这对汪颃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鼓励,他和宋欢的辛苦付出有了回报。开业前,汪颃、宋欢两人作了很多市场调研,当看到其他博物馆、景区文创商店收银台前排着长长的结账队伍时,他们心想:“要是我们的文创产品销售也能如此火爆就好了。”
左边,昭通甲马“非遗”文化展室里,具有昭通地域特色的昭通甲马画文创产品让人眼前一亮。游客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甲马版画,拓印之后,选择一个木质框装裱,开心地将其带回家。右边,几名老年游客在展示架上看见儿时的玩具——吹鸡,便拿起来摆弄一番,时不时放嘴边吹奏一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众多的游客在这里观赏选购,近距离了解昭通古城文化,感受文创产品的独特魅力。“我是昭通本地人,听说陕西会馆修复得很漂亮,便和朋友过来看看,顺便给外地的朋友带点礼物。这些精致的文创产品既好看又实用,是不错的送礼选择。”游客李女士说。
馆藏文物是创意“源泉”
陕西会馆坐北朝南,是传统的中国古院落式建筑,由戏台、前堂、中殿和后殿几个部分组成,古迹、石碑非常多,其中最出名的是四好碑,还有关于中国文化,包括儒、释、道三教的石碑。石雕石刻是陕西会馆的一大特色,会馆内至今还有保存完好的石狮、石象、“八仙过海”“菩提达摩东渡”和《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碑》等精美的石雕石刻。
“昭印文创”开业以来,推出陕西会馆专属文创,让历史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碰撞,把会馆的自身特点与冰箱贴、钥匙扣、帆布袋等商品相结合,同时在结合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拥抱新领域,用特色文创产品讲述文化故事。
工人在修缮陕西会馆时发现了龙形石刻,龙形石刻代表着财富和繁荣。而书签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载体,能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为此,汪颃以龙形石刻为核心元素制作了专属陕西会馆的书签,不仅美观,还能让人在翻阅书籍时感受到古代艺术的魅力。
“行好事,说好话,读好书,做好人”,四好碑上的书法艺术独特,四个“好”字展现出了4种不同的写法,且表现方法各不相同。汪颃等人以四好碑为元素所制作的钥匙扣文创产品,其寓意为任何时候都会一帆风顺;所制作的小摆件,随时都能提醒人们做好事,说好话,读好书,做好人。
在汪颃等人的“昭印文创”小店里,最具特色的产品莫过于甲马版画。甲马是古代用来祭祀、祈福、消灾的雕版式印刷品。2017年,昭通甲马文化被收录进云南省第四批非遗项目。但在昭通,熟悉甲马文化的人不多。为此,汪颃等人运用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精心打造了甲马版画等一系列既符合当下审美又具实用性、元素品类更加丰富、文化内涵更加深厚的文创产品,在不断满足游客观赏性和选购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宣传和扩大昭通古城及昭通甲马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了提升“昭印文创”的知名度,汪颃、宋欢两人下了很大功夫,他们将昭通的城市标志、旅游景点和土特产转化为独特的文创产品,以此展现昭通这座城市的魅力。他们以年轻人的视角,花了3天时间在古城游玩后总结出了“昭通古城最全游玩攻略”,以便让游客感受昭通多元的文化体验。他们亦以老昭通人的视角,设计出最能代表昭通的甲马画摆件、吹鸡泥塑,一系列文创产品让老昭通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打造更多昭通文创IP
如今,许多博物馆、美术馆都会设置一个文创商店或是艺术品商店,让观众从展厅出来,能有一个流连、回味乃至情绪过渡的空间。陕西会馆借鉴国内外优秀博物馆先进的服务理念,依托昭通古城丰富的文化和展览资源,打造了昭通古城里的第一个文化艺术品开发中心——“昭印文创”。
陕西会馆不仅仅是昭通城市记忆的记录者,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00后”的汪颃和宋欢想把自己的梦想定格在文创小店里,定格在昭通古城里,定格在自己的家乡——昭通。
为了更好地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汪颃和宋欢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开发“非遗+研学+体验”的非遗美学艺术体验课堂和精品线路,打破了“一人说,众人听”的展示方式,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着重突出了互动属性,打造沉浸式文旅新体验,让游客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全方位感受非遗魅力,提升游客的体验感。
在陕西会馆内,几位游客在汪颃等人的指导下制作大漆团扇。只见扇子缓缓沉入水中,通过晃动提转,水波荡漾间,扇面呈现出斑斓的图案,引得无数人驻足围观。文创爆款浓缩城市底蕴,有颜值又有内涵的文创产品,让游客停下了脚步,并通过购买把情怀延续到家,拉动了文旅新消费,把“昭通古城”留在了心中。
“昭通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同时旅游业也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了。这里的文创产品做得很不错,很有吸睛的点,让人印象深刻。作为一个昭通人,我很自豪,也很开心,希望以后不管是文创产品的开发,还是古街修复、古楼修复都能成为展示昭通历史文化的窗口。”昭通市民孙平体验了大漆团扇制作后深有感触地说。
在昭通学院艺术学院任教的刘建雄,常常在周末带孩子来陕西会馆参观、学习,非常认可汪颃等人的创新创业思想,认为他们现在还处于创业的初级阶段,希望他们利用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昭通古城开发的契机,把昭通的文化通过文创的形式进行开发、创作,在养活自己、实现就业的同时,为昭通的文化历史做宣传,为古城文创作代言。
“后期,我们将重点推出古城建筑系列、土特产系列、文物系列、景点系列,持续推出非遗系列,如苗族蜡染、端公戏(傩戏)面具等,打造更多的昭通文创IP,通过IP形象呈现昭通文化,让公众感受昭通之美。”汪颃说,“昭印文创”将持续强化文化赋能,积极寻求活化与创新路径,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古城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让“非遗之花”“古城文化”在陕西会馆落地、生根、发芽,绽放新的光彩。
目前,昭通文旅融合的大幕已经拉开。未来,昭通会馆文创产品将把握“三个融合”主线,即传统文化和现代需求相融合、设计理念与消费者情感相融合、市场行情和产品定位相融合,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加丰富、更有创新和更有价值的文化体验。
链接
陕西会馆的石雕石刻
石雕石刻是陕西会馆的一大特色,不但数量较多,而且内容丰富、艺术精美,大致可以分为文字类和图案类。
文字类:其一,四好碑。
碑刻内容通俗易懂,告诉大家做人、做事、做学问是立德、立身的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蕴含其中。
其书法艺术更是独特,一幅雕刻书体多样,仅篆书就有多种笔法,如柳叶篆、钟鼎篆、上方大篆等。这些字不仅因形立意,古拙多变,表现方法千变万化,看起来古拙典雅,耐人寻味;还曲笔弧线,体正势圆,形体大小均匀,体势以圆为主、圆中有方,让人赏心悦目。
其二,《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弘义明公皇甫府君碑》节录。
其意:当寒秋来临、万物凋敝之时,劲草在疾风中展现出了它们的顽强;当末世衰败、艰难困苦之际,忠臣在勇于赴难中展现出了他们的气节。
碑文展现了主人公的英雄气概,他在国家危难之时赴汤蹈火、临危不惧、扬名于当时、永垂于后世,隋帝赠柱国、左光禄大夫,封弘义郡公。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诸多以身殉国的仁人志士,他们的英雄事迹彪炳史册,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其精神滋养着后代成长。
图案类:神话传说“八仙过海”。
八位仙人“横空昭幻术,浮海妙行踪”。他们各具神通,飞行绝技变化莫测,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遐想。八仙代表了人类在不同方面的价值观和追求,他们的传说中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此外,该传说告诉我们,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如果我们能够像他们那样相互协作,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也表达了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信仰的重要性,这是在现代多元文化社会中需要重视的价值观。
八仙过海的故事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在前进的道路上,无论是求学、工作,还是创业、生活,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们是停滞不前?还是勇敢地去挑战?八仙过海的故事启示我们,面对一切困难,我们只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保持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坚定信念,使出浑身解数,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并获得成功。
陕西会馆的一幅幅石刻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文化精品。如果内容表达的是灵,那么艺术表现的就是魂;如果内容表达的是德,那么艺术表现的就是行;如果内容反映的是理想,那么艺术反映就是实践。步入陕西会馆犹如到达一座文化殿堂,我们陶冶在这样的艺术世界里,心灵会得到净化,精神境界会得到升华。更懂得怎样做人、做事以及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人生追求。
透过这些会馆、石刻可知,清乾隆年间,全国各地来昭通从事矿产开采和进行商贸的人络绎不绝,使昭通成为远近闻名的“会馆之都”。“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正反映着当年昭通繁荣的经济和文化。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唐龙泉飞 谭光吉 杨 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