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4-12-18 10:03竹子一头连着生态文明,一头连着产业富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让竹林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大关县复杂独特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筇竹这一“中国独有、大关独大”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大关县立足资源禀赋,深入谋划、找准定位,大力发展筇竹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路子,全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一、筇竹富民产业兴——大关县推进筇竹产业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一)聚焦资源优势,建强筇竹产业基地
坚持利用现代理念、现代机制、现代模式,推动筇竹产业实现规模化、组织化、集群化发展。围绕100万亩筇竹发展目标,以海拔1200—2500米区域为重点,确立“一体两核三廊带”资源培育总体空间布局。2018年以来,全县投入竹产业资金20亿元以上,新种植筇竹85.95万亩,实施低效林改造18万亩,完成幼林抚育41万亩,筇竹造林成活率由过去的40%提高到现在的98%,面积从过去的20万亩发展到如今的100万亩,占全国筇竹面积的70%以上。依托国家科技特派团、西南林业大学董文渊专家工作站、县筇竹研究院等平台,全面开展培训指导,在选种育苗、规模种植、管护采收等环节强化把控,着力推进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种植。亩均产笋量由过去的5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亩产值由过去的250元提高到4950元以上。
(二)聚焦全链深耕,加速培育市场主体
在筇竹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按照一二三产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形成以翠华竹材加工与科技创新示范园区为中心,木杆、上高桥、吉利、寿山4乡(镇)共同组成1个中心4个片区的加工和园区布局。把龙头企业扶持培育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着力引进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品牌强的综合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在技术集成、规范管理、融资投资、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采取“企业+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带动村集体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发展筇竹产业。培育发展笋材加工企业18家、涉竹集体经济组织21个、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82个。云南林森食品有限公司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大关旭红、大关瑞兴等4家涉竹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依托各类市场主体,研发了10余个系列筇竹笋产品,研制出了竹家具、竹工艺品等10多种类型的竹材制品,筇竹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三)聚焦品牌创建,打响筇竹金字招牌
立足“人无我有”的品种、品质和市场优势,全力抓好品牌创建,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关筇竹笋”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近50万亩基地分别被认证为省、市、县“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有机竹笋基地,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筇竹之乡”称号。筇竹圆竹家具在国际竹产业发展峰会、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国际竹产业发展大会等会展平台上相继斩获金奖。加大对外宣传与推介力度,通过举办竹产业发展论坛、推介会、竹文化节等,打响“中国筇竹之乡”金字招牌。
(四)聚焦联农带农,助农增收有力有效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以“租金收益+薪金吸引+股金分红+奖金激励+现金销售”的多元化增收机制为推手,鼓励、引导群众全链条参与种植、管护、加工、销售,构建经营权责明晰、利益联结紧密的产业共同体,拓展“涉竹群体”,拓宽增收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打造美丽竹园为引领,聚焦“五个振兴”,逐步构建“竹林氧吧+绿色筇竹笋食品+大宗交易+工业旅游+休闲娱乐”的生态产业体系,建成竹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有序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全县竹产业综合产值实现20.8亿元,带动3.66万人稳定增收,实现人均增收近5000元,受益群众17.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75%以上。
二、正视问题找差距——大关县筇竹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大关县筇竹产业发展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竹林资源转化利用不够
产业组织化水平不高,竹林资源主要依靠竹农经营管理,管理模式较为粗放、经营效益较低,竹材高质化综合利用、林下经济、竹文旅康养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丰富的竹林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县筇竹产业产值与资源总量不相匹配。
(二)市场经营主体较为弱小
市场经营主体培育较为滞后,加工型企业起步晚、数量少、规模小、分布散,行业领军企业匮乏,企业生产经营集中在筇竹笋采购、粗加工等上游端,竹制品开发不足、竹价值挖掘不够,供应产品单一、规模效应不强、品牌影响力不够,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联农带农能力不足。
(三)基础设施配套薄弱
大关天然筇竹林主要分布在山高坡陡的二半山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竹林区配套产业路、冷链设备、初级加工厂及管护设施等建设滞后。据调查,大关筇竹林区道路密度仅0.2千米/1000亩,覆盖率仅14.3%,竹产业发展管护难、采收难、运输难,经营效益低下。
(四)科技赋能产业发展不足
科研经费投入不足,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引进培育力度不够,缺乏科研专家团队支撑,筇竹精深加工实验室、产业创新基地等产学研平台建设滞后,竹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能力不足,仍然未摆脱以传统方式为主的初级产品加工,产品同质化严重,综合利用水平和附加值不高。
三、乘势而为谋发展——推进大关县筇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夯实基础,推动筇竹基地提质增效
根据资源分布、地方实际和发展需求,强化筇竹产业基地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推进示范创建,促进笻竹产业基地提质增效。一是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竹林区道路建设,打破交通制约瓶颈,完善林区产业路及采笋道,盘活远山竹林资源,降低采运成本。抢抓国家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机遇,加强乡村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从源头加快解决筇竹笋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问题。二是加快基地提质升级。科学培育竹林资源,整合筇竹低效林改造、退化竹林修复等项目资金,对投产笋用竹林实施提质增效,对幼林实施抚育,不断提升竹林质量,提高单位产量。三是探索林地多种经营。坚持竹林“全林经营、综合利用”,采取“竹产业+竹体验+竹林康养”的经营模式,打造一批集竹海观光、竹笋采摘、竹林康养为一体的产业综合示范园。坚持“一地多用、一地多效”,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种养经济,推进竹基地多元化发展、高效益发挥。
(二)强化龙头带动,加快筇竹全产业链发展
农业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农户,是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和引擎。一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招引培育。坚持内育外引,精心策划包装招商引资项目,瞄准行业领军企业、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采取领导干部带队外出招商、驻外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招引一批龙头企业,促进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种类、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综合效益。
二是优化筇竹产品加工资源布局。根据产业资源分布、基地规模和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在竹产业基地附近布局收购点、初制所、粗加工厂、精深加工厂。
三是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进“企业+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基地+竹农”模式,支持引导竹农以竹山入股、托管、租赁等方式,推动市场经营主体与竹农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统一管理、共同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提高竹基地组织化、规模化水平,让竹企、竹农共享产业增值收益。
(二)深化品牌赋能,提升筇竹产品市场竞争力
品牌就是市场认知度和竞争力,必须久久为功、持续打造,推动由卖原材料向卖品牌转变,提高竹产品的溢价能力。一是抓实品牌打造运用。按照“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要求,建立品牌创建激励长效机制,扎实做好“大关筇竹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合法授权使用。全力推动地方行业标准制定和区域公共品牌创建,鼓励、支持企业开展有机基地、有机商标注册和企业品牌创建,构建“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的品牌体系,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筇竹笋品牌。
二是抓好品牌宣传推介。积极组织相关企业参与对外交流合作和产品推介活动,努力争取竹业领域的学术会议、论坛在大关举办,扩大大关笻竹产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影响力。深入挖掘筇竹历史文化,大力拓宽营销和宣传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做好笻竹产品宣传,写好“竹文章”、传播竹文化、塑造竹名片,扩大社会知晓率和市场竞争力。
三是抓紧品牌保护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强化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和品牌农产品流通分级质量把控,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品牌运营维护,抓好市场经营活动监督管理,严厉打击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商标侵权、虚假宣传等扰乱市场的违法行为,维护好大关笻竹产品的品牌形象。
(三)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筇竹产业保障支撑
筇竹产业发展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涵盖众多部门、覆盖多个地域的系统工程,必须健全工作机制,为笻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完善的要素保障。一是健全工作统筹落实机制。大关县委、县政府要加强对筇竹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加大工作统筹力度,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压紧压实责任,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形成整体推进笻竹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
二是健全政策支持帮扶机制。积极争取市级层面研究出台筇竹产业发展专项文件,加强龙头企业培育、产品科技研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用地保障等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制定支持筇竹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完善土地、用电、财税等产业政策体系,加大筇竹产业扶持力度。
三是健全科技推广服务机制。持续支持竹产业协会发展,加快组建研究平台,着力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人才,扎实做好筇竹林培育、加工利用、食品研发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主动与科研院校对接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做好筇竹科研成果转化运用。
作者:尤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