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阅读昭通·人文丨故乡的腊肉

 2024-12-10 22:10  来源:昭通新闻网

小时候,肉是稀罕物。每次到亲戚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往灶房的上头看,要是瞧见一排排腊肉挂在那儿,心里就满是羡慕,暗自思忖:“他家的肉可真多啊。”

柴火上的腊肉。张波 摄

对那时的孩子来说,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刻,莫过于宰猪、过年,还有端午节、中秋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唯有在这些时候,小伙伴们才有机会大快朵颐地吃上一顿肉,尤其是一小坨一小坨的猪脚肉,只要家长允许,吃上三碗都不舍得下桌。

童年时,只有在自家干农活或者帮邻居干活才有足够的肉吃。那时吃的肉大多是肥肉,毕竟人们觉得吃肥肉才有力气干活。平日里要隔上一段时间才能吃一顿肉,这被称为“打牙祭”,吃肉的频率取决于家里腊肉的剩余量,以及家里是否有闲钱去买新鲜肉。

熏制腊肉。张波 摄

家境稍好的人家,过节时会买点新鲜肉,小朋友们就别提有多兴奋了。要是哪家宰猪,那可真是件大喜事,因为大人会时不时割下一块肉放在红彤彤的柴火上烤,吃着沾满黑灰的烤肉,猪油顺着嘴角流到地上,那可真是人间美味啊。

要是哪家在煮肉,尤其是腊肉,老远就能闻到肉香。上小学时,我家离学校有好几公里,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下午放学后,为了吃上一口热乎乎的饭,总是饿着肚子快速赶到家。途中经过乡民聚居的地方,总会闻到肉香,令人垂涎欲滴,只能勒紧裤腰带,加快脚步走出那诱人香味的范围。

烧肉。张波 摄

上中学后,我每次放假回家,父母总会煮一锅香喷喷的腊肉,还说我在学校没吃好,让我补一补。吃腊肉时,嫌一片一片地吃不过瘾,就直接把一节香肠或者一坨肉拿在手里,大口大口地吃,从手到嘴再到胃都弥漫着肉香。

工作以后,我每年都会叮嘱父母买点肉腌起来,等来县城的时候带来我家。吃着父母从老家背到镇上,再坐车带到县城的腊肉,当隔壁邻居问起是不是在煮高山腊肉时,总会自豪地回答:“是的,在老家腌好带下来的。”吃着这熟悉的腊肉,心中满是对父母的感恩。

蒸腊肉。何桂花 摄

然而,这一切都成了回忆。父亲退休一年多后,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退休生活,就因病离世。由于整村搬迁,老家的房子被拆除了。今年再回到故乡,老家老房子的位置已经变成了别人的玉米地,家里再也没有能熏制腊肉的地方。

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无肉不成席,肉已经成为每个家庭餐桌上的常见菜,猪肉、牛肉、羊肉、鸭肉、鸡肉都不再是稀缺物资,人们对肉类有了更多的选择。腊肉也渐渐成了招待重要客人的特色食物,用来表达主人的好客与热情。

蒸腊肠。何桂花 摄

家乡的腊肉,寄托着我对故乡的浓浓思乡情,也寄托着我对已逝父亲的思念,更寄托着我对走出大山的感恩之情。


作者:杨天顺

来源:“学习强国”昭通学习平台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马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马丽
标签 >> 故乡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