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4-12-10 11:15近年来,昭通市实验小学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学校在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期间,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在广大师生中培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根植于广大师生的心灵深处。
构建“石榴籽”
育人主阵地
“我们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作为全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贯彻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学校德育主任、德育研学工作室首席教师刘亚妮介绍道。
市实验小学位于昭阳区太平街道富强社区,是昭通市重点小学,也是昭通市的“窗口”学校之一。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领域、各环节,多点发力、综合施策,积极构建“石榴籽”育人主阵地,逐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育人机制。
学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铸魂工程,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潜移默化中增进师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
传承百年文脉
共建和美校园
昭通市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贯穿百年的精神内核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学校的前身系清雍正12年(1734年)由知府徐德裕捐资创建的“府属启文义学”。民国26年(1937年),商人陈洁贞捐镍洋3万元扩建该校。民国37年(1948年)改为“古提镇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昭通县人民政府接管该校,改为“城区县立联合小学第一分校”;1959年改为“昭通地区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1969年定为“城关镇六小”;1978年被定为昭通地区重点小学;1982年恢复为昭师附属小学。目前,学校新校区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按现代教育学校标准建设,设施齐备,是一所现代化的小学。
步入市实验小学,随处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语。在教学楼走廊,还设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区。多年来,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抓好爱国主义、红色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等4项教育,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让校园开满民族团结之花。
凝心铸魂
增强民族认同
市实验小学以少数民族文化讲堂为抓手,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分享演讲活动,旨在通过学生们的演讲,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与民族团结的认同。
为营造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亲密无间的和谐校园环境,培养青少年的民族情怀,进一步传承文化经典,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助力“双减”工作有效落实,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热情,使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各民族学生心中。10月30日,市实验小学在党员活动室举办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争做民族团结的守护者和践行者。
演讲现场气氛热烈,参赛学生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全身心投入到比赛中。学生们围绕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讲述了民族英雄的事迹、各民族友好互助的故事。有的同学从身边小事说起,阐述民族团结就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则激情澎湃地呼吁大家共同维护民族间的和谐,精彩的演讲感染了每一位观众,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本次演讲比赛,学生们用身边的故事诠释了守望相助的真谛,彰显了民族团结的力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使民族团结的意识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同时,此次比赛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市实验小学也将继续深入推进“双减”政策的落实,实现“减负不减乐,减负不减质”,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提升校园活力。
活动为媒
建设精神家园
11月12日,市实验小学举办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民族文化大讲堂活动,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活动邀请了昭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正高级教师、研究员朱文芳作为主讲人。讲座上,朱文芳用生动的语言以及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讲述了罗炳辉将军的传奇故事、奢香夫人的非凡事迹、英雄马本斋的英勇事迹以及戍边英雄的感人故事。革命烈士英勇无畏的奉献与牺牲精神,在朱文芳的讲述下生动地展现在每一位师生眼前,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而这堂讲座的亮点远不止于此。朱文芳巧妙地将革命先烈的故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讲述中,她深刻且系统地阐述了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伟大征程。
学生们纷纷表示,要以罗炳辉、奢香夫人等革命先烈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讲座上,朱老师给我们讲了民族英雄的故事,还给我们讲了关于民族团结的道理,比如不同的民族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尊重,让我们意识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我们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团结友爱。”一学生说道。
“本次讲座不仅是一堂生动的思政教育课,更是一次深刻的民族团结教育。通过专家的讲解和分享,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刘亚妮说道。
“我校将持续加大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力度,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到必修课的重要位置。””校长吴明森说,逐步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打牢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思想基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精准设置
强化教育效果
11月16日,市实验小学组织学校师生实地探访六祖文化广场,开展了一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彝族文化,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
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学生们首先探访了彝族博物馆,详细了解了彝族的起源、迁徙、六祖分支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传承。学生们认真聆听,仔细观看馆内的文物、图片和文字介绍,对彝族悠久且独特的历史脉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自由参观时间,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深入探索彝族历史,研学导师在旁答疑解惑,引导大家思考彝族历史与中华民族整体历史之间的联系。
在彝绣展厅,精美的丝巾、配饰和伴手礼等文创产品让学生们目不暇接。琳琅满目的精美彝绣作品,每一件都特别讨人喜欢。彝绣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彝族服饰有着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彝绣也是彝族服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彝族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瑰宝,种类繁多、制作精美,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其传统色彩以黑、红、黄为主,象征着庄重、热情、丰收,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彝族刺绣也增加了蓝、绿、紫、橙等色彩,形成了既丰富又和谐的视觉效果。图案上,彝族刺绣多样且富有寓意,包括日月星辰、花鸟鱼虫及传统图腾,如蕨岌纹象征生命延续,太阳花、八角花等寓意吉祥幸福。
彝族刺绣技法精湛独特,不同地区风格各异,技法多样,包括打籽绣、挑绣、平绣、盘绣、贴布绣等多种技法。据了解,彝绣有70多种针法,其中有14种针法是机器无法代替的,特别是打籽绣、螺旋绣和缠针绣针法,必须通过手工完成。一针一线,展现了彝族女性的勤劳与技艺,也体现了指尖上的民族文化。
展厅里,陈列着传承了16代、距今已有500年历史的土司服。土司服制作于清代末年,黑绸缎暗花布上衣,主要绣法为“打籽绣”,上面绣有百子,故称为“百子服”;砖红绸缎长裙,片状,裙摆正面绣有松树,寓意延年益寿!整套服饰制作精美,风格与当时内地贵族服饰相近,但也保留了彝族传统服饰的特点,是彝汉文化相互交融互鉴的结果。同时,彝族刺绣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既保留了传统技艺,又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刺绣作品变得更加时尚多元。
学生们在绣娘的指导下,亲自体验了刺绣的乐趣,感受到了彝绣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们对彝族文化元素有了更深的认识。
为了加深对彝绣纹样的认识,大家开始挑选自己最为心仪的一个纹样进行临摹,研学导师从旁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是在临摹一个简单的图案,更是在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彝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独特的民族记忆。这些彝绣纹样就像一把神秘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彝族同胞精神世界的大门,让学生们领略到了别样的民族风情,也让这璀璨的彝绣文化在纸笔间得以延续、传承,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在长街宴就餐区,彝族同胞为师生们准备了坨坨肉、荞粑粑等彝家佳肴。在享受美食的同时,研学导师向学生们讲述了坨坨肉、荞粑粑的故事,引导学生们深入了解彝家饮食背后的故事、寓意以及彝族同胞的生活习俗。
在户外活动场地,学生们与彝族同胞跳起了彝族舞,感受到了彝族歌舞的热情奔放。“今天,我深深地被彝族文化所吸引。彝族特有的刺绣、传统服饰、手工艺品、音乐舞蹈等,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一学生激动地说。
“此次研学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对彝族文化的了解,还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刘亚妮告诉记者。
“书绘共同体”
筑牢思想根基
为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市实验小学于11月25日举办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手抄报与绘画比赛。
本次活动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积极响应,老师们向学生们详细讲解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引导他们围绕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和手抄报设计。学生们热情高涨,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设计版面、绘图上色,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自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体现在手抄报中。
有的手抄报着重介绍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独特魅力;有的手抄报聚焦我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体现了各民族在长期交流融合中形成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有的手抄报围绕民族团结的先进事迹,用生动的事例讲述了各族人民在祖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携手共进、共克时艰的感人故事……学生们的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创意和才华,更在设计中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件作品、一份传承、一种精神,每一件参赛作品都饱含着创作者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增强了全校各族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校将获奖的手抄报作品在校园内进行了展示,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观看。这些优秀作品不仅是学生们智慧的结晶,更是生动的教育素材,让更多的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同时通过艺术作品展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展示56个民族是一家的画卷,不仅为校园增添了文化氛围,更向广大师生传递了民族团结与和谐共融的美好信念。
一名获奖学生说:“在这些活动中,我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虽然各个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但是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我为我的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学校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市实验小学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设民族团结课程、开展民族团结活动、建设民族团结阵地等方式,紧密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国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效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德育思想体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校园。
市实验小学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活动为契机,一如既往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长期进行下去,把团结进步理念融入管党治校全过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学日常,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树立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想。
昭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杜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