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整版聚焦云南昭通
读新闻 2024-12-09 18:05 来源:昭通新闻网
——云南昭通市昭阳、鲁甸、巧家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中国民族报》(2024年12月6日 第4版)
记者 刘俊义
磅礴乌蒙,昭明通达。在云南昭通市,各族同胞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垧田、同建一家园,共同编织着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民族团结画卷。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的阳光雨露,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度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推动,乌蒙大地绽放出鲜艳夺目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昭阳区:团结“心相连” 奋斗“手相牵”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委常委、区委统战部部长马玉平介绍,该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确定“共筑同心昭阳 永续民族和谐”创建主题,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截至目前,昭阳区委两次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区先后荣获“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国易地搬迁高质量发展示范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创成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1个。昭阳区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务和“一把手”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厚植人才沃土,积蓄澎湃动能。按照民族地区干部“四个特别”要求,培养了一批优秀干部,构建民族事务共创共建共享新格局。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全区19个乡镇(街道)均设置民宗办机构、配备统战委员和民宗助理员,181个村(社区)全部配备民宗干事,为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坚强人才保障。激扬精气神,汇聚正能量。组建“乌蒙石榴红”宣讲团昭阳分团,深入基层各领域宣讲300余场次。创新丰富宣传载体,通过融媒体、宣传栏、显示屏等线上线下资源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全区410所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全面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全覆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建成省耕国学文化公园、昭通书院、望海公园等视觉形象工程24项,建成龙韵雅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等一批突出中华文化符号的实物载体。每年高质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宣传日活动,全国道德模范铁飞燕、“中国好人”任继彦、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熊雷等一批先进模范,彰显着昭阳各族儿女的家国情怀和奋进精神。作为昭通特产,昭通苹果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昭阳区把苹果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以苹果产业助力地方发展,每年带动群众务工5000余人,群众各类收入共计达9000余万元;全区发展种植苹果73万亩,惠及农户11.7万户45.6万人,户均苹果收入7万元以上。作为“昭通小肉串”的发源地,昭阳拥有从“黄牛养殖——生产加工——烤制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全国门店发展至8000余家,带动5万余人就业,产值100亿元以上。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则百业兴。昭阳持续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和绿色产业,培育壮大“绿色硅”“绿色铝”和光伏玻璃等链主工业,加快发展康养度假、文旅融合、商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产业增长动能、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全力打造1000亿级绿色能源产业集群、500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500亿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构建“155”现代化产业体系,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昭阳以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为重点,持续倾斜资金、资源、政策,目前,所有民族乡、民族村实现通硬化路、通4G移动通信网络、通光纤宽带、通物流;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引领工程,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1761万元,实施项目14个;不断增加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投入,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近年来,昭阳坚持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上强化“融”的导向,制定出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及“石榴红”工程实施方案,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空间互嵌促融合。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以181个村(社区)为基础单元构建互嵌式居住模式;调整完善学校结构布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族学生合校、混班混宿,共同学习进步。文化互嵌促融合。坚持以文促融,在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日举办各种活动,深入开展“送文化百千万工程”“戏曲进乡村(进校园)”等惠民演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民族节庆活动,景风水库赛龙舟现场,各族群众奋勇争先;乌蒙水乡“庆丰收·迎国庆”活动,人们共享丰收的喜悦;省耕国学文化公园半程马拉松赛场上,选手们挥洒汗水,展现拼搏精神。社会互嵌促共治。以法治带动民族事务治理,深入推进“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推进公共法律服务惠民工程。以宣传带动和谐关系构建,树立邻里和睦、邻里互助、家庭和美的观念,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依法规范管理宗教事务,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新时代,昭阳各族儿女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用创新实干绘就精彩画卷,共创大美昭阳美好未来,不断谱写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鲁甸县:“朱提之源”乘风起 “千年银都”迎蝶变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处于古“南丝绸之路”要冲,素有“千年银都、朱提之源”之美誉,现今居住着汉、回、彝、苗、布依等14个民族近50万人。鲁甸县各族儿女秉承历史使命,感恩奋进,在建设共同幸福美好家园的征途上,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新篇章。2022年,创成第四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桃源龙头山清真寺被中共中央统战部表彰为“全国宗教界先进集体”;今年,鲁甸理世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斌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这是鲁甸县持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交出的一份成绩单,其背后是从点滴入手的创建工作。鲁甸县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组,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会、推进会共37场次,研究推进民族宗教工作。将民族工作、创建工作纳入《鲁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鲁甸县党建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压实、措施有力;制定《鲁甸县统一战线工作综合考评细则》,推动全县各单位、各行业、各领域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同时,全面动员各级各部门力量协同发力,着力实现行业工作与民族团结进步“双促进”,切实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秉持“重在平时、重在交心、重在行动、重在基层”理念,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核心内容,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石榴红宣讲团”宣讲、政策法规培训会、主题党日活动等活动,全县开展宣传宣讲1000余场次,专题理论培训65场次,覆盖干部群众20余万人次。近年来,立足易地搬迁不仅要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让群众“能致富”的发展理念,鲁甸县精准实施一大批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等项目,大力推进花椒、核桃、樱桃、苹果、马铃薯、肉牛等特色产业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成功申报全省“一县一业”特色县,建成江底镇石水井、桃源乡尤家湾等29个乡村振兴示范点;投资1.12亿元,建设文砚桃茨“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各族群众生活环境、生产条件、生活质量大幅改善,各族群众出行难、看病难、就业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厚植共同体理念,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娃娃心中生根发芽。近年来,鲁甸县各级学校积极构建相互嵌入式教育教学环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进主题班课(会)、“开学第一课”等课程;积极推动各族青少年双向交流,组织各族学生到东部地区参加各类交流活动;举办“学习二十大·党在我心中·做时代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比赛、戏曲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各族少年手拉手”主题班会与“小手拉大手,共建中华大家庭”少先队活动,在各族青少年心灵深处厚植中华文化基因和爱国主义传统,让共同体理念深深融入各族青少年的血脉。加强东西部协作,做足“产、城、人”三篇文章。与上海普陀区、广东东莞东西部对接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推动东西部政府部门之间、市场主体之间、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医疗等行业进行对口对接,实现“双向流动”,支持各族群众联合创业、转移就业。文旅深度融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将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打造红色旅游有机结合促交融,建成江底镇箐脚村民族文化村史馆等一系列文化项目。组团参加省、市民族民间文艺汇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全民健身长卷绘画、亲子阅读、手工艺品展示等活动。通过苗族“花山节”、彝族“火把节”等传统节日庆祝,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和喜迎新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向各族群众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鲁甸县创新普法宣传教育模式,积极开展普法行动、法律援助、司法调解、法律监督,为各族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主动学法、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精准掌握各族群众困难需求,以优质的服务提升各族群众的情感认同。依托13个乡镇(街道),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村寨、社区和党建工作“双推进”机制,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积极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等时间节点,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全力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各族干部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显著增强,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氛围。巧家县:金沙江畔石榴红 民族团结花盛开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居住着汉、彝、苗、布依、回族等16个民族,总人口62.5万人。近年来,巧家县委、县政府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鹤舞金沙、精彩巧家”为创建主题,凝聚各族儿女铭记党恩、团结同心、共建巧家的奋进力量,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局面。巧家县成立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乡、村、组四级联动,层层压实工作责任,明确示范县建设的思路。结合实际印发《巧家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行动方案》,全县各级各部门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目标任务,结合各自职能职责和中心工作,整合县域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巧家自然、人文、历史优势,在推进中心工作的同时融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构建起党政主导、高位推动、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工作格局。以示范引领建设,聚焦不同行业领域工作实际和特点,制定印发方案,积极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范围,不断夯实基层创建工作基础;努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丰富交往交流交融平台载体、充分发挥“十进十促”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融入巧家湖滨生态旅游城市建设、创文创卫、乡村振兴等工作中,不断开创全域创建工作新局面。为抓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云南、四川两省六州市十二个县(市)结成“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促进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共建共进共赢共享工作格局,打造连省接县通乡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联盟。“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为让白鹤滩电站淹没区各族移民搬得出、住得好,巧家县将移民搬迁安置区与特色旅游城镇结合起来,形成一条以景观农业为主的产业发展轴、一条以休闲观光体验为主的滨江景观带、一个结合移民安置区建设形成的高峡平湖,全力叫响“果韵水乡·活力蒙姑”旅游品牌。“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巧家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唐兴祥表示,巧家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巩固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8个移民搬迁安置点5万余名群众创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建成移民互嵌式示范社区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等6个,让社区成为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相敬相爱的幸福家园。强化劳务输出嵌入发展,开展各类技能培训、组织就业招聘、发布就业信息、加强政策咨询和职业指导等基本就业服务,使各族群众通过务工创业进一步密切交往交流交融。巧家县以交通网络、能源保障、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加深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巧家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依托红色资源,开展经典阅读、专题学习、旅游宣传、文体娱乐等活动,确保各族群众不忘“本色”。丰富文化宣传手段。以民族团结进创建“十进十促”、文旅“月月有赛事”等活动为抓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充分发挥“石榴红宣讲团”的作用,开展群众面对面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新媒体,大力宣传各民族群众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典型事例,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街道、主题公园、主题广场,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示范点10个;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主题教育基地各2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1个,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全覆盖。创新“文旅+民族团结进步”融合模式。推介“金沙江畔·水韵巧家”城市定位,倾力建设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自2023年以来,巧家县以“月月有赛事”为载体,开展各类文体旅游活动、民族文化节、传统节庆活动等40余场次。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286.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8亿元。抓住白鹤滩水电站建设以及移民搬迁安置带来的历史性机遇,立足山、水、田园等资源禀赋,积极开发“旅游+”模式,为打造金沙江畔复合型旅居目的地,谱写“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巧家篇章注入新活力、增添新气象。
来源:中国民族报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马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马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