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火车一响 生态共享——中老铁路通车运营三周年系列报道之墨江站•生态文明篇

 2024-12-06 15:43  来源:昭通新闻网

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对云南提出了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个定位”重要要求。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为普洱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贯彻落实“三个定位”重要要求提供了强大赋能。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锚定“三个定位”的重要要求,立足“三个春秋”的时间节点,聚焦墨江站、宁洱站、普洱站“三个坐标”的空间站点,看“三个定位”如何在铁路助力下在普洱开花结果。


本篇报道来到第一站——墨江站。


中老铁路北起昆明,途经普洱境内的第一个站点便是墨江站。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地处东经101°08′~102°04′,北纬22°51′~23°59′之间,纬度23°26′的北回归线将县城一分为二,被誉为“北归之城”,是北回归线上最大的一片绿洲。中老铁路开通后,墨江县加入动车“朋友圈”,吸引了越来越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生态旅游效应愈发凸显,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让更多人共享。


墨江站。


在墨江站下车,来到墨江的每一个地方,都能感受到优质的生态环境。2023年,墨江县深入实施城乡绿化美化行动,新增绿化面积81.82万平方米,建成绿美公路342.6公里,建成口袋公园4个,打造省级绿美交通3个、绿美河湖1个、绿美社区1个、绿美校园1个,市县级绿美村庄188个。孟弄乡创建为省级绿美乡镇,联珠镇克曼一二组、勐簸组创建为省级绿美村庄,团田镇复兴村入选第四批省级森林乡村,常林河水库入选云南省2022年度绿美河湖标杆典型。近年来,墨江县着力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积极推进林业碳汇和国储林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能耗“双控”工作,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从源头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内的穿越塔。


北回归线标志园是墨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在园内,有一座金色螺旋式升高的“超越塔”,塔下有一道拱门,地面被一条玻璃覆盖的“北回归线”穿越。在塔的两边,可以体验“一脚跨两带”的植物景观,一边植物长得高大、叶子细长,另一边植物则显低矮,叶子宽大,展示了北温带和热带的差异。在这里既能看到自然生态禀赋,也能感受到生态建设的多样化,墨江县没有辜负“立竿无影”的阳光普照,而这份独特暖亮的阳光不只本地人在享受,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共同沐浴。


无论是夏至日,还是其他时间,每天都能看到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到北回归线标志园,天文、地理、气候、植物等科普知识讲解不绝于耳。2024年中秋、国庆假日,仅9月29日至10月4日的6天时间,园区就接待游客9665人次,较2023年同比增长220%。


第十八届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双胞风情大巡游活动。


“这里的风土人情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地方,这里的人非常热情,在北回归线标志园可以领略和观赏到热带、温带的不同植被和气候,感觉很棒!”来自红河的游客曹朝霞说。


北京游客马志平说:“北回归线穿过墨江县城,这是必去的景点,这里空气好,植物、植被丰富,我们返程还要走中老铁路,沿路的风光都能看到。”


墨江的双胞胎出生率为8.7‰,是世界平均概率的4.35倍,神秘的双生现象也让墨江拥有“双生之城”的美誉。在第十八届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期间,通过双胞胎花车巡游、民族歌舞表演、万人篝火晚会、狂欢抹黑脸等活动,游客们可以体验墨江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乌克兰双胞胎Alex、Vlad说:“我们来自乌克兰,来到墨江,感觉像回到家乡一样,墨江人很热情,感觉特别好。”


曼海村一角。


不只城市人如潮涌,在乡村由铁路带动的生态旅游也同样火爆。在墨江县联珠镇碧溪村的西南角,有一个名为曼海的村寨,这里干净整洁、绿树成荫,美丽庭院错落有致,实现了“一窗一景”“一户一景”“一步一景”,浓厚的民族文化、独特的乡村生活体验,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绝美的乡村画卷中。


墨江曼云里商业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运营总监张辉介绍,中老铁路通车让曼海这个村寨享受到旅游红利,这里的生态游、绿色游、乡村游、文化游越来越受外界关注。如今的曼海,拥有了动车、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并叠加气候、环境、人文等多种资源优势,让多元化生态文明更加彰显。张辉说:“未来会根据中老铁路的沿线优势,打造新的文旅项目。”


游客在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内听导游讲解。


数据显示,2024年1至10月,墨江县共接待游客524.52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其中外地游客的增长比例尤为明显。他们奔着生态文明而来,乘着动车而来,在火车的响动中实现了生态共享之旅。


来源:普洱发布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马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马丽
标签 >> 民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