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文化凤庆】三方共同缔造,让塘房古村落再现生机

 2024-12-05 22:00  来源:凤庆县融媒体中心

塘房古村落的构建,植根于传统,塑造于自然,展现出的独特魅力,是当地自然与文化的直接呈现,它承载着乡愁,见证着岁月,凝聚着智慧与艺术。临沧市凤庆县鲁史镇沿河村塘房自然村,2012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村落,2013年茶马古道鲁史镇(塘房)段被列为第七批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塘房自然村入选临沧市全国低碳国土实验区首批10个低碳“恒春小镇”创建单位。
如今,依托上海崇明区援建东西部协作资金,曾经沉寂的古村落开始热闹起来。通过加大保护与开发力度,创新文旅业态,以乡村旅游带动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过去人们依赖这些古建筑得以生存和发展,如今这些建筑则依赖人们的活化利用得以流传,从未走远,今更胜昔。古村落带着它的“变”与“不变”,持续迸发生机!
古村新气象,保护迎发展
塘房自然村是一个用石头砌出来的世界,石块层层叠叠,布局与自然环境融合相生,材料都是天然的石材和木料。墙体用石块支砌,屋顶用青石板覆盖,冬暖夏凉,经久牢固。石房、石屋、石磨、石墙、石柱、石阶、石缸等等,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石头。从石头上可以看得出风吹日晒的痕迹,连同古道上的马蹄印,见证了这里的人们世代与石共生。
昔日熙熙攘攘的马帮已经远去,留下的只有一条穿村而过的古道和深凹的马蹄印。古村落焕发新生离不开有效保护,为有效保留村庄的风貌和古韵,鲁史镇利用沪滇资金,依托中山大学团队帮扶及设计,全面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实施古村落生态修复、古建筑古道单体保护等项目,严格把控村庄建筑风貌,努力寻求“保护优先”与“创新活化”之间的平衡。
“统筹保护与利用,强调保护优先,兼顾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严禁大拆大建,在能保尽保、应保尽保的前提下,合理挖掘利用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将文化优势、建筑优势转为后发优势,努力实现融存续于发展。”凤庆县鲁史镇沿河村党总支部书记计文军介绍道。
原汁原味,才能古色古香。塘房自然村备受省内外游客的青睐,自驾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以绿色生态发展为理念,在保护的同时用好茶马古道的石寨资源,使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带动更多村民参与旅游发展,增加本地群众收入。
“保护就是发展,这座以石头构建的古村落必须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去,它孕育着我们几代人的文化和乡愁,沪滇项目的实施,中山大学的定点帮扶,提升了我们的幸福感和收获感,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我们。”塘房村民们说道。
古村新治理,三方同缔造
古村落新貌的背后,是一次次传统元素与现代功能提升完美融合的探索治理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来自上海方援助资金支持,中山大学设计打造的阅览室、茶马文化展院、民宿等新业态,与“原乡人”依托自家老宅改造的充满乡土风情的民居,形成了互为补充的态势,共同拓宽了乡村发展的新未来。
依托“沪滇协作(项目)+定点帮扶(中大设计)+传统村落保护(当地)”三方共建的沪滇穗合作模式,按照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理念,中大团队周而复始前往塘房探索古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以共同缔造的理念谋划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激发村民主体作用,努力保持传统村落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
与多方“共谋”:从问题出发,中大团队与村民、当地工匠等多元主体共同设计。从资源出发,共同挖掘整合乡村的资源,以“政府主导,农户主体,广泛参与”的工作模式。与主体“共建”:组织和发动村民、本地工匠、设计团队等力量,推广以工代赈等方式,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让出个人闲置用地等多方式开展。与村民“共评”:通过建立考核机制,以奖代补形式激发村民参与热情。与村民鼓励“共管”:以村民主体成立合作社,充分发挥村民主人公管护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共同制定村规民约、划分片区管护等方式进行建设后的长期维护。与村民带动“共享”:通过试点先行,形成益生菌效应带动各户共同建设,由此共享美好环境形成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村民切实参与到共同缔造,开展了活动,建立了理事会,推动了项目,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自主参与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产业发展的美丽乡村新治理,享受着共同缔造结出的硕果。
在沪滇资金项目支持和中山大学帮扶设计下,塘房自然村改建传统民居、院落、公共服务区域及配套附属设施;新建产业步道及道路修复、新建饮水管道及水池设施;新建污水管网、人畜分离养殖场所及配套污水处理设施。
古村展新篇,文旅共相融
远山如黛,近水微澜,山青水墨,画意村庄。塘房古村落,犹如一幅古朴淡雅的水墨画,隐匿山林,在滇西茶马古道静静地舒展。光滑的青石板、凹陷的马蹄印、古朴的特色民居,古道古寨古色古香的原生态氛围,目之所及的一切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传统民居建筑是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传统民居经过重新设计和修缮改造,开始积聚人气。当现代理念与传统村落相遇,能碰撞出怎样新的业态与火花?
当地政府充分挖掘古村落资源的驱动力和文化的影响力,以乡村旅游为契机,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推进乡村发展。以文化产业为魂,围绕地方特色饮食、农特产品、特色节日习俗等文化积淀,开展乡村旅游活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以经济产业为辅,围绕乡村旅游调优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松子、核桃、古茶树等打造观光农业,开发重走茶马古道、马帮宴、长街宴等沉浸式旅游产品,跳出景点体验的传统模式,探索互动农业,初步形成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以文化创意为特色产业,高原特色农业为辅助产业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为群众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于新业态的探索,塘房自然村从未停止。“有了东西部协作项目的支持,我们村子变得越来越美了,今年来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每家的松子、蜂蜜和火腿卖了很多,中山大学的同学也帮我们网上宣传,拓宽了销售渠道。”村民赵大姐说。
“一场别具一格的马帮宴在塘房古村的石头街上举行,宴会摆满了各种马帮菜品,大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食、畅谈着文化,在这欢乐的氛围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繁华的茶马古道时代,感受到了那份淳朴而又热烈的人情味。”根拉姆拉旅行社游客说到。
时光流转,值得欢欣的不止是一季的丰收,年复一年的生活富足是更令人安心的丰收!沪滇穗三方合作迎来了新变局,用沉淀了时光的传统民居融合新业态的活力,村民们在古村落里宜居宜业,把和美乡村过成了“诗和远方”。

来源:凤庆县融媒体中心  景鸿宾  吴 鹏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陈允琪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云南 
捐赠信息